帝王詔令.頒示禮樂 唐太宗

先王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1]。象天地以制法,通神明以施化[2]。樂由內作,禮自外成[3],可以安上治民,可以移風易俗[4]。揖讓而天下治者,其惟禮樂乎[5]!固以同節同和,無聲無體[6],非飾玉帛之容,豈崇鐘鼓之奏[7]!

日往月來,樸散淳離[8],淫慝以興,流湎忘本[9]。魯昭所習,惟在折旋[10];魏文所重,止於鄭衛[11]。秦氏縱暴,載籍咸亡,漢朝修緝,典章不備[12],時更戰國,多所未遑,雅道淪喪,曆茲永久[13]。

朕恭承明命,嗣膺寶曆[14],懼深馭朽,情切納隍[15]。憑宗廟之靈,資股肱之力[16],上下交泰,遐邇乂安[17]。率土阽危,既拯之於塗炭[18];群生遂性,思納之於軌物[19]。興言正本,夕惕在懷[20]。蓋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21],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22]。朕雖德謝前王,而情深好古[23]。傷大道之既隱,懼斯文之將墜[24],故廣命賢才,旁求遺逸,探六經之奧旨,采三代之英華[25]。古典之廢於今者,咸擇善而修復;新聲之亂於雅者,並隨違而矯正[26]。莫不本之人心,稽乎物理[27],正情性而節事宜,窮高深而歸簡易。用之邦國,彝倫以之攸敘[38];施之律度,金石於是克諧[29]。今修撰既畢,可頒天下,俾富教之方,有符先聖;人倫之化[30],貽厥後昆[31]。

〈宋人十八學士圖〉唐太宗設文學館收聘賢才,以杜如晦、房玄齡等十八人並為學士。原圖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宋人十八學士圖〉唐太宗設文學館收聘賢才,以杜如晦、房玄齡等十八人並為學士。原圖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參考注釋

[1]太宗為教化子民親自下《頒示禮樂詔》。依舊唐書太宗本紀記載:於貞觀十一年(西元六三七年)頒佈施行。

辨方正位:樹立思想體制,辨別四方,以正君臣之位。

體國經野:體:劃分;經:丈量。此句泛指創建與治理國家。《周禮.天官.序官》:「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高官分職,以民為極。」

[2]象天地:取象於天地。《周易.繫辭下》:「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3]內:內心,內在行為。外:外在動作,應對進退。《禮記.樂記》:「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

[4]安上治民:教導人民恭敬和順。移風易俗:改善不良的風俗習慣。《孝經》: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5]揖讓: 作揖及謙讓,是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這裏做為人民互相禮讓,太平治世的場景。《周禮.秋官.司儀》:「司儀掌九儀之賓客擯相之禮,以詔儀容、辭令、揖讓之節。」

[6]同節同和: 順應天地節日、氣數。《禮記.樂記》: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

無聲無體:意即禮樂之原理:三無之意。《禮記.孔子閑居》:「孔子曰: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此之謂三無。」 孔穎達 疏: 「非有升降揖讓之禮,故為無體之禮也。」

無聲:達到心中的平和,而不需以聲音來表現。

無體:發自心中的敬意,而不需動作儀式來表現。

無服:真心表示對人的悲憫與同情,而不是因為關係親近。

[7]非飾玉帛之容,豈崇鐘鼓之奏:並非華美的器物,或者演奏宮廷、廟堂的樂舞這一類形式就把它當作禮樂的根本。

《論語.陽貨》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8]日往月來:形容歲月流逝。《周易.繫辭下》:「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樸散: 淳樸之風消散。李白 《酬王補闕惠翼莊廟宋丞泚贈別》:「樸散不尚古,時訛皆失真。」 王琦 註:「樸散,謂淳樸之風散失也。」

[9]淫慝:邪惡。漢 劉向《說苑.政理》:「後宮不荒,女謁不聽,上無淫慝,下不陰害。」流湎:放縱無度。《禮記.樂記》:「慢易以犯節,流湎以忘本。」

[10]魯昭:魯昭公,魯國之二十四代君主。任內時期大權旁落由「三桓」把持朝政,最後發生了「鬥雞之變」,魯昭公因此逃到齊國。

折旋:一種行禮的動作、禮儀的步伐。《韓詩外傳》卷一:「立則磬折,拱則抱鼓,行步中規,折旋中矩。」魯昭所習,惟在折旋。應是指魯昭公已有失禮法而只注重「周旋」等儀節形式的意思。

[11]魏文:魏文侯,魏國百年霸業的開創者。魏文侯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經濟。魏文侯為人好學,經常向孔子的弟子子夏請教學問及音樂之道。

鄭衛:泛稱淫靡的音樂。《禮記.樂記》:「魏文侯問於子夏曰:『吾端冕而聽古樂,則惟恐臥;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敢問古樂之如彼,何也?新樂之如此,何也?」

[12]修緝:編纂整理。唐劉知幾《史通.古今正史》:「貞觀初,勑秘書丞令狐德棻、秘書郎岑文本,共加修緝,定為《周書》五十卷。典章:制度法令等的統稱。」

[13]未遑:沒有時間顧及;來不及。雅道: 正道;忠厚之道。曆茲:到現在。

先王樹立思想體制,辨別四方、正君臣之位治理國家。體悟天象,了解神的旨意並用之以教化天下眾生。

禮樂的教化由人的內心而發,表現在外就可以使人民恭敬和順,改善不良的風俗習慣,人民互相禮讓而天下大治,不正是因為禮樂的功用嗎?

僅僅追求那些如外交禮儀上出現的華美器物,或是那些在宮廷、廟堂演奏的名貴樂器,不能當作禮樂的根本;像孔子所說的,順應天地節日、氣數,恢復禮樂的三無原理才是禮樂的根本。

歲月流逝,物換星移,上古淳樸之風日漸消散。邪惡逐漸興起,人民放縱無度,忘了自己的根源。春秋時期的魯昭公安於逸樂、只注重「周旋」等儀節形式,最後大權旁落,最後亡命齊國。戰國的雄主魏文侯也不免沉溺於淫靡的音樂。到了秦朝秦王演繹暴的文化,上古的典籍也因此損失亡佚。漢朝開始編纂整理典籍,但仍不夠完備充份。因為前面又經歷了戰國時期,各國攻戰不斷,沒有時間顧及文化典籍及教育,所以忠厚之道也逐漸散亡至今。

(下周三續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