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注意膽管癌,是緣於因此病而去世的幾位明星。台灣資深歌手美黛曾以《意難忘》、《我在你左右》等經典歌曲走紅華語歌壇,她於2017年11月確診膽管癌,4個月後離世,讓熱愛她的粉絲十分心痛不捨。香港藝人「肥肥」沈殿霞、日本女星川島直美等人也因為膽管癌而過世。

膽管癌可以說是最難治的癌症之一。根據美國臨床癌症學會的信息,已經轉移的肝外膽管癌或肝內膽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只有2%,早期肝外和肝內膽管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分別只有30%和15%。醫療界對膽管癌的致病機制還不算清楚,治療方法也十分有限。有人把這種少見、難治的癌症比作「孤兒癌」。

膽管癌較常見於亞洲

根據統計,膽管癌在多數國家屬於罕見病,例如:在美國每年平均約每10萬人中只有1~2人確診為膽管癌。但在中國、泰國、韓國等地,膽管癌發生率超出了罕見病標準,如:泰國北部的男性人群中每年每10萬人中罹患者近百例,主要歸因於風險因子──肝血吸蟲病的盛行。

膽管癌的發生位置

人的肝密集分佈著一套膽管系統,負責將膽汁由肝臟輸送到十二指腸。這套系統從肝細胞旁的微膽管開始,逐漸匯流成小膽管,而後慢慢匯集成左、右肝內膽管,再出肝門會合成肝總管,與膽囊交匯後再成為膽總管。膽管癌可能發生在任何有膽管的地方。

依發生的位置,膽管癌大致分為肝內膽管癌和肝外膽管癌2種。而肝外膽管癌又包含肝門及膽總管癌。大約10%的膽管癌是肝內膽管癌,60~70%是肝門膽管癌,而20~30%是膽總管癌。

膽管癌的常見三症狀

膽管癌通常在晚期才會有明顯症狀,這些症狀一般是因為膽管堵塞引起的。常見症狀如下:

1. 皮膚、眼白發黃

黃疸是膽管癌最常見的症狀之一。

膽汁中的膽紅素是一種暗黃色的化學物質,當膽管癌腫塊堵塞膽管,會使膽汁排出不暢,過多的膽紅素進入血液,到達身體其它部分,積存起來,造成皮膚、眼白發黃,這就是黃疸現象。由於左右膽管可以代償合作,即使一側膽管阻塞,另一側膽管也可以正常運作,因此黃疸症狀很難早期發現。

2. 皮膚發癢

這是膽紅素在皮膚中積累造成的,是多數膽管癌患者會出現的症狀。

3. 大小便變化

由於腸道中膽紅素量減少,膽管癌患者的另一個明顯症狀是大便顏色變淺。因為膽汁進入腸道減少,阻礙脂肪的消化,因此病人不僅大便顏色淺,而且看上去油膩。病人的尿液顏色可能變深,是因為血液中膽紅素濃度升高,膽紅素經尿液排出量增加的緣故。

其它症狀還包括腹痛、食慾降低、體重減輕、發熱、嘔吐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症狀並不是膽管癌獨有的,膽管結石、肝炎等疾病也會出現相似的症狀。

膽管癌的檢查與治療

膽管癌沒有早期篩檢方法,如果醫生懷疑患者有膽管癌,患者可能會被安排做一系列檢查。美國知名學術醫療中心梅約診所(Mayo Clinic)的網站列舉了診斷膽管癌需要的檢測方法。

●肝功能檢查。

●腫瘤標記物檢查:膽管癌細胞能產生癌症抗原19-9(CA 19-9),使病人血液中CA 19-9水平升高,但如果檢查發現CA 19-9水平升高並不一定是膽管癌引起的,膽管炎症或堵塞、胰腺癌等疾病也可能出現CA 19-9水平升高。

●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醫生將載有小型攝影機的細管探入十二指腸乳頭處,深入膽管或胰管,注入顯影劑,在X光協助下將膽胰管的構造顯影出來。

●影像學檢查:包括電腦斷層掃描、磁共振胰膽管造影術等。其中磁共振胰膽管造影術不需要使用顯影劑,已經逐漸成為代替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的無創檢查方法。

●活組織檢查:這是在可疑病變處取下少量活組織作診斷的一種檢查方法。如果可疑病變組織位於總膽管匯入十二指腸開口處,醫生可以使用在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手術時取一塊活組織。

如果可疑病變組織位於接近或位於肝臟內部,醫生可能需要經皮膚穿入長針獲取病變組織。

相比常見的肺癌、乳腺癌等的治療,膽管癌的治療方式似乎更加有限。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網站,手術、放療和化療是目前治療膽管癌的主要方法,肝移植也用於膽管癌治療。

除了採用現有的標準治療方法,膽管癌病人可以參加臨床試驗,嘗試使用新的治療方法。當然,參加臨床試驗也有產生嚴重副作用的可能性,但癌症臨床試驗都有嚴格的監測,保證試驗盡可能安全地進行。如果想參加臨床試驗,可先向自己的醫生諮詢。

膽管癌的七大風險因素

膽管癌的風險因素,除了不可控的年齡、種族、家族史外,還有很多可控制的。避開這些風險因子,有助於預防膽管癌的發生。

1. 肝血吸蟲病

血吸蟲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常見的寄生蟲,會引起急性或慢性血吸蟲病。血吸蟲寄生在淡水螺中,污染水中的寄生螺可釋放出的寄生蟲尾蚴,侵入人體皮膚,造成感染。亞洲有些地區的人有吃生魚、生貝或生螺的習慣,都容易感染血吸蟲病。吡喹酮是治療血吸蟲病的推薦藥物,成本低廉、安全有效,在疾病流行疫區多進行大範圍群體性治療。

很多報告顯示,肝血吸蟲病和膽管癌同時發生的機率很高,如:1958年香港一項對膽管癌患者的屍檢報告顯示,一半以上膽管癌患者同時有肝血吸蟲病。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分別在1994年和2009年將2種血吸蟲──泰國肝吸蟲(Opisthorchisviverrini)和中華肝吸蟲(Clonorchissinensis)定義為對人體有致癌性的寄生蟲感染。

2. 膽管疾病

膽管癌常發生在原本有膽管疾病的患者身上,這些狀況包括復發性化膿性膽管炎、膽管結石、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膽管囊腫、良性膽管腫瘤和膽總管吻合術後等。例如: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是一種自身免疫病,患者在一生中患上膽管癌的機率高達6~36%。在亞洲國家,2~10%的膽管結石病人發展成肝內型膽管癌。一型膽管囊腫患者中有6~30%發展為膽管癌。

在膽管疾病致癌的過程中,慢性炎症、膽管上皮細胞增殖、膽汁淤滯、膽汁異常生物化學的刺激都可能有重要影響。

3. 化學物質

許多化學物質與癌症發生有關,例如:四氯化碳、多氯聯苯等能促發肝癌。對膽管癌來講,一個最有名的化學藥劑就是thorotrast,成份為二氧化釷,是20世紀早期廣泛使用過的放射性顯影劑。

1979年日本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對144位接受過thorotrast的病患進行死後屍檢解剖,高達65%的病患有肝腫瘤,且多數是膽管癌。因為thorotrast的致癌性,現在臨床上早就不再使用了。

2012年在日本還發現印刷廠勞工有群體患膽管癌的現象,調查發現與勞工暴露於高濃度1,2-二氯丙烷有關。1,2-二氯丙烷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為有明確致癌作用的第一類致癌物。

4. 肥胖

根據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的估計,美國所有癌症病例中有超過20%與肥胖有關。在如何降低膽管癌風險的建議中,美國癌症協會網站列出的第1條建議就是保持健康體重。

2002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發表一份報告表示,保持健康體重對結腸癌、食道癌等4種癌症有明顯預防作用。2016年該機構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發表報告,確定胃癌、肝癌等另外8種癌症的發生也跟肥胖有關。

5. 糖尿病

癌症和肥胖之間有明確的關聯,癌症與糖尿病之間的關係直到近期才確立。

多項研究發現,與沒有患糖尿病的人相比,糖尿病患者的乳癌、大腸癌、子宮內膜癌、胰腺癌等癌症的發病率更高。2017年年底一項發表在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的研究報告表示,2012年全球新診斷出的癌症病例中,近6%(約80萬例)是糖尿病和肥胖引起的。

也有學者總結以往的研究,認為糖尿病能增加膽管癌發病風險。有針對泰國北部膽管癌高發地區的研究表明,在肝血吸蟲病引發膽管癌的過程中,糖尿病可能起到促進作用。

此外,從2016年的一項發表在英國國家癌症研究所雜誌的大型醫學研究可以看出,即使沒有糖尿病,愛糖或愛甜味的習慣也可能增加膽管癌的發病機率。研究者在13年內追蹤研究7萬名成年人的飲食習慣,發現與不喝含糖飲料的人相比,每天喝2瓶以上果汁飲料、汽水(包括添加人工甜味劑的碳酸飲料)的人罹患膽囊腫瘤的風險會高出2倍,罹膽管癌的風險則高出79%。

6. 吸煙

煙草中含有7000多種化學物質,至少70種是致癌物質,這些物質直接接觸肺組織引發肺癌,也能通過血液循環抵達身體各處組織,幾乎所有類型癌症都與吸煙脫不了關係。

2017年底發表的一項研究分析了美國超過157萬癌症病例資料,提出美國約40%的癌症病例歸因於吸煙、肥胖、飲酒、吃紅肉或加工肉品等可避免的風險因素,其中吸煙是列於第1位的癌症風險因素,引發癌症病例和死亡案例分別占總數的19%和29%。這項研究發表在《臨床醫師癌症期刊》(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上。

自1991年以來,美國癌症死亡率下降了26%。專家認為這主要歸因於捲煙消費量下降和人們吸煙的減少。

關於膽管癌和吸煙關係的研究很多,雖然這些研究結論不一,但戒煙或永遠不要開始吸煙是絕對明智的選擇。

7. 肝硬化

肝炎病毒感染和長期過量飲酒都能導致肝硬化,不僅大大增加肝癌發病率,也增加肝內型膽管癌的發病風險。可通過預防B肝和C肝等病毒感染、避免過量飲酒等方法預防肝硬化,降低膽管癌的患病風險。◇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