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中旬在大生圍舉辦的「落塘源野藝術節」的特色攤位「蘭姨工房」,一位滿頭銀髮的長者熱情地招呼前來參觀的遊客品嚐自家養殖的「生態魚」,她爽朗的笑聲、風趣的談吐令人印象深刻,踏入古稀之年的她和年輕人傾談甚歡。她是土生土長的元朗大生圍村民馮香蘭(蘭姨),在大生圍養魚已經近五十年,雖然本地漁業受到內地入口魚的衝擊,不少仍在大生圍堅持養魚的漁民年事已高,但蘭姨自信自己養殖的魚品質一流,無可替代,希望繼續守護魚塘,與眾人分享魚塘的故事。

清晨六時,蘭姨已經起床開始打理魚塘的事務,每日第一項任務是騎單車繞魚塘巡視一圈,觀察魚塘的情況,如水質狀況是否正常、含氧量是否充足,若無異樣則安心回家吃早餐,補充體力後再開始一天的工作。

蘭姨介紹,餵魚一般在上午,需要兩個半至三個小時的時間。她割下魚塘邊的草用來餵魚,一般漁民還會再餵飼麵包、花生麩、豆渣及公仔麵。到了夜晚十時,則需要再次到魚塘巡邏,查看魚是否健康、飼料是否吃完,並打開增氧機,確保一切運作正常自己才去休息。蘭姨表示,本地魚塘一般養殖鯇魚、烏頭、大魚(鱅)及福壽魚,其中烏頭最為出名。

大生圍蘭姨的魚塘。(陳仲明/大紀元)
大生圍蘭姨的魚塘。(陳仲明/大紀元)

大生圍日落。(陳仲明/大紀元)
大生圍日落。(陳仲明/大紀元)

漁業式微 導賞助下一代認識魚塘生態

香港觀鳥會與蘭姨合作多年,邀請她擔任生態導賞員,為中小學生介紹淡水養殖業的傳統運作程序、分享漁民生活點滴。蘭姨每當講解完漁民的生活,都喜歡問學生們同一條問題:「有沒有人願意做漁夫?」 

蘭姨問筆者:「我一年帶了二十七個團,每個團差不多三十人。我問足一年,你猜有多少學生願意做漁夫?」 

筆者伸出五個指頭,她搖頭。 

筆者再伸出兩個指頭,她笑了起來:「兩個!你說我們這行,有沒有年輕人入行啊!」她續言,兩三年前有機構做了一個漁民平均年齡的調查,發現在六十五至六十八歲之間。她很感嘆現在漁業日益式微,也希望透過導賞等方式令下一代認識魚塘生態。

香港觀鳥會舉辦的導賞活動「探索魚塘生態及文化之旅」。(香港觀鳥會提供)
香港觀鳥會舉辦的導賞活動「探索魚塘生態及文化之旅」。(香港觀鳥會提供)

蘭姨表示自己十分樂意將自己的生活與中小學生分享,而學生們透過活動也了解到漁民的辛苦,更會關心她的生計,有小朋友問她:「蘭姨你那麼辛苦去養魚,賺不賺錢的?」她解釋,在八十年代以前,淡水魚養殖業還是比較興旺的,但到了八、九十年代後,由於新界土地都市化,不少魚塘被填平,加上大量內地淡水魚入口競爭,本地又甚少人入行,因此本地漁業漸漸式微。

大生圍村。(陳仲明/大紀元)
大生圍村。(陳仲明/大紀元)

魚與鳥也可共融 養殖「生態魚」 

大生圍保留了元朗魚塘的風貌。(陳仲明/大紀元)
大生圍保留了元朗魚塘的風貌。(陳仲明/大紀元)

對於淡水魚養殖戶來說,雀鳥和池魚一直都是敵對關係,遷徙而來的候鳥頻頻吞食漁民養的魚,令漁民十分頭痛。但漁民並非不想保護雀鳥,相信生態之間總有平衡,蘭姨為此也做了不少努力。 

蘭姨表示,從九十年代起漁民便開始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聯絡,爭取相關補償,原因是漁民持友好態度保護雀鳥時造成了一些經濟損失,希望基金會能給漁民提供一些補償。但是努力多年都沒有太大成效。直到二零一二年起,香港觀鳥會獲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資助,展開「香港魚塘生態保育計劃」,鼓勵養魚戶在收穫塘魚(行內稱「刮魚」)後,漁塘剩下的一些低經濟價值的雜魚及無脊椎生物提供給過境、越冬及居留本地的水鳥覓食,在特定時節主動降低魚塘水位,遵循協議者可得到一定補貼。

蘭姨是計劃的擁護者,亦支持其中的「生態魚」飼養試驗項目,以友善方式飼養塘魚,透過低密度的養殖、杜絕使用藥物等方式養殖健康池魚。

蘭姨請參與活動的小朋友試吃自家養殖的「生態魚」。(陳仲明/大紀元)
蘭姨請參與活動的小朋友試吃自家養殖的「生態魚」。(陳仲明/大紀元)

在對漁民養殖的「生態魚」推廣方面,觀鳥會亦積極與本地連鎖超市合作,讓市民品嚐到本地淡水魚的新鮮滋味。

從二零一四年舉辦第一屆「新界魚塘節」起,蘭姨都是支持者,每年都製作傳統小食及本地出產的魚乾等供遊人品嚐及購買,讓市民了解本地漁業。

她說:「我們養魚,都要說給市民聽我們做了那麼多事。」

在藝術節期間,她與前來的市民預告二月十七日將舉辦第五屆「新界魚塘節」,鼓勵大家報名參與。

在大生圍舉辦的「落塘源野藝術節」。(陳仲明/大紀元)
在大生圍舉辦的「落塘源野藝術節」。(陳仲明/大紀元)

大生圍的村民蘭姨開設活動攤位,親手製作茶果、年糕,並提供「生態魚」供遊人品嚐,推廣本地漁業。(陳仲明/大紀元)
大生圍的村民蘭姨開設活動攤位,親手製作茶果、年糕,並提供「生態魚」供遊人品嚐,推廣本地漁業。(陳仲明/大紀元)

自第三屆起,她的兒子幫她設計了「蘭姨工房」的橫額,她笑著說自己的兒女都很支持,每逢假日都會回來幫忙,特別在活動期間更是主力。問及兒女是否孝順時,她肯定地說:「孝順!個個星期都回來!」
 
蘭姨亦回憶起自己當年為供五名子女讀書,除養魚外,曾外出十年做地盤工,用自己的汗水換取為子女學費,孩子們也很聽話,一邊讀書一邊幫助照顧魚塘的工作,直到大兒子考上大學後,她才放下地盤工作,回到魚塘繼續養魚。

*** *** ***

己亥金豬年到臨,提到新年願望,蘭姨表示最大的願望是身體健康,腳痛減輕,因多年的辛苦工作令自己身體勞損不少。蘭姨也希望透過系列活動令越來越多朋友認識本地漁業,支持本地漁民。◇

大生圍村。(陳仲明/大紀元)
大生圍村。(陳仲明/大紀元)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