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漢末年,當時的餃子其實是一味祛寒的藥膳。相傳,被譽為「醫聖」的東漢名醫張仲景辭了長沙太守之職,告老還鄉,在經過白河岸邊時,看到很多百姓因為戰亂而流離,在寒風中無處取暖,耳朵都長滿了凍瘡。
張仲景心中十分不忍,回到家後,思慮再三,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了一個醫棚,架起一口大鍋,煮起藥膳來。並告訴百姓過來,來一人,就施給一碗熱騰騰的藥膳。
這藥膳名叫「祛寒嬌耳湯」,是將羊肉切碎,放入辣椒,再加進祛寒、溫散的藥材,做成餡料,包裹在麵皮裏,在湯水中燉煮。百姓們每人兩顆,配上湯水飲用。
醫棚在冬至那天開張,一直施藥到年三十。說也奇怪,在這段時間裏,那些耳朵凍爛了的百姓,天天吃「祛寒嬌耳湯」,凍瘡就慢慢好了。
百姓們為了感謝張仲景的恩德,就仿照「嬌耳」的模樣做成食物,在冬至和大年初一吃。後來,人們把「嬌耳」又叫成「餃兒」、「餃子」。
中醫博士羅明宇說:「祛寒嬌耳湯」之所以能治好凍瘡,是因為用了祛寒溫散的藥材和食物,受寒的百姓吃了之後,氣血充盈,血脈流通,耳朵的凍瘡自然就好了。
於是,北方人在冬至和過年吃餃子「安耳朵」的習俗,就延續到現在。
現代版的「祛寒嬌耳湯」
如今在寒冷的冬日,已經沒有了施藥鋪子,也沒有了吃兩顆就讓人渾身熱騰騰的「嬌耳」。不過,朱雅麗中醫生推薦了現代版的「祛寒嬌耳湯」,只需要三味食材做餡料,就可以達到讓身體溫暖的效果。
● 羊肉茴香薑泥餡餃子
羊肉茴香薑泥餡餃子是現代版的「祛寒嬌耳湯」。
食材:羊肉、小茴香、生薑泥,配上蔥等調味料,做成餃子餡。做餃子餡的時候,食材比例按自己的口味搭配即可,喜歡吃肉的人可以多放些羊肉。
羊肉、小茴香、生薑這三種食材,都具備驅寒溫陽、辛溫發散的功效,可以促進血脈流通,讓周身變暖。羊肉、生薑大家都不陌生,了解小茴香的人可能比較少。小茴香有健胃、散寒、行氣、止痛的作用,經常腹痛或經痛的人吃一些可調養身體。
這三種食物配在一起,味道鮮而不膩,不僅飽了口福,在寒冷的冬日吃了之後身體會暖融融的,手腳不易冰冷,對身體虛寒的人尤其適合。但朱雅麗中醫生也提醒,羊肉茴香生薑餡餃子性質溫熱,所以熱性、陰虛火旺這兩種體質的人不宜吃。◇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