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上最大的皇家建築,北京故宮的匾額不勝枚舉。其中有些匾額,由大清皇帝御筆題寫。眾人都知,滿人善於騎射,從馬背上取得天下,大清皇帝對漢文化了解到甚麼程度?現擷取幾方匾額題詞,一覽大清帝王的漢文程度以及他們兼善天下的胸懷。

1. 乾清宮「正大光明」匾

乾清宮。(LuxTonnerre/Wikimedia Commons)
乾清宮。(LuxTonnerre/Wikimedia Commons)

乾清宮。(LuxTonnerre/Wikimedia Commons)
乾清宮。(LuxTonnerre/Wikimedia Commons)

順治帝是滿人入關後的第一位大清皇帝。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匾由順治帝親自題寫。正大光明,出自《朱文公文集‧答周益公》卷三十八:「至若范公之心,則其正大光明,固無宿怨,而惓惓之義,實在國家。」 意指心胸坦蕩,言行光明正大,不結宿怨,一腔剛正浩然之氣,都是為了國家。

乾清宮的乾字,在傳統文化中認為乾有四德,分別是元、亨、利、貞[1]。元,即開始,陽氣始生;亨,表示通達;利,意為和,萬物本性和諧,各得其理,各享其利;貞,意思是正,在和諧的基礎上,萬物得以堅固貞正[2]。這四德表示乾的純陽之性。同時以乾象天,表示剛健,運行不息,能行天地日月之道。乾為純陽,表現出日月光明、天地正大的恢宏氣象,象徵皇權至上。

「正大光明」匾也曾是建儲匣的安放之處。以前,皇帝確定繼承人,都是先立太子,通常是嫡長子,也有的帝王於臨終前指定繼承人。至雍正皇帝時,選儲方式有所改變,即事先秘密寫好繼承者的名字,一份帶在身上,一份封在建儲匣內,放到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面。皇帝駕崩後,由顧命大臣共同打開秘藏在身上和建儲匣子的那份名單,會同廷臣一同驗看先帝所書皇子的名字,當即宣佈由所選皇子繼承帝位。

「正大光明」匾和乾的本意很契合呢!

2. 交泰殿「無為」匾

交泰殿西側面,交泰殿位於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Daniel Case/Wikimedia Commons)
交泰殿西側面,交泰殿位於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Daniel Case/Wikimedia Commons)

交泰殿內景。中為寶座,左為大自鳴鐘,右為銅壺滴漏,上方懸掛「無為」匾。(Morio/Wikimedia Commons)
交泰殿內景。中為寶座,左為大自鳴鐘,右為銅壺滴漏,上方懸掛「無為」匾。(Morio/Wikimedia Commons)

「無為」匾原本是康熙帝所題,現在懸掛的「無為」匾,右上方寫著「聖祖御書」,匾的左下方寫著「乾隆六十二年丁巳御筆恭摹」 。匾中的「無為」二字,是乾隆恭摹聖祖御書。

「無為」體現的是道家思想。老子貴虛、崇靜、尚無為。《道德經》中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人們對這句話有多種理解,其中一種是,這世間的道,常常通過清靜無為,即排除各種慾望和私念,從而任何事情都可從道中產生,而道無所不在,無所不為。言外之意,道能對任何事情都起著作用。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載,孔子稱讚帝舜治國有盛德,說道:「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無為而又使天下得到大治的,只有帝舜吧!他做了甚麼呢?唯有恭敬地律己(修養內心),朝南面坐而已。儒家推崇國君「為政以德」,從修養自身道德開始,來治理天下。

孔子盛讚帝舜能夠無為而治,以盛德治理天下,臣民受帝舜盛德的感化,都能各盡其職,各守本分,天下得以大治。有人認為,孔子所說的「無為」泛指以德化民。

後人難以揣測康熙帝所題「無為」的初衷。我們依據古典的理解,或許康熙帝希望後代帝王能夠修養道德,順天而行,以德感化天下子民,以仁愛體恤萬民吧!

3. 養心殿「中正仁和」匾

養心殿「中正仁和」匾。(Gisling/Wikimedia Commons)
養心殿「中正仁和」匾。(Gisling/Wikimedia Commons)

養心殿原本修建於明代,清雍正年間重修以後,雍正以及後來的皇帝都以養心殿為寢宮。養心殿中的「中正仁和」匾由雍正帝御題,這幾個字各有其義。

《中庸》有段話:「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時,內心平靜,不偏不倚,稱作「中」;情感表現出來,都能符合常理,有所節度,沒有過或不及,叫做「和」。中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本性;和是天下共行的道路。如果人人都能做到「中和」,彼此心平氣和,國家必會井然有序,天地各安其位,萬物各自生長繁茂,到此時天下自然太平無事。

正的造字本意,為古時行軍征戰,討伐不義的人或國家。後來演變為不偏斜,含有守中、正道、合乎法則等意思。仁的篆文意為,心有慈愛,懷柔大眾,等同而視,視人若已,是一個充滿寬容和博愛的字。

雍正皇帝御題「中正仁和」,後人難以知曉雍正帝題寫的初衷,只能揣測,或者他期望自己及後世帝王能夠守持正道,心懷仁愛,包容天下子民吧!

養心殿西暖閣的「勤政親賢」匾,同樣是雍正帝御題。雍正帝一生勤於理政、勇於革新,是一位承先啟後的英明君主。這塊匾額也是他勤政為民,親賢遠佞的寫照呢!

4. 中和殿「允執厥中」匾

中和殿「允執厥中」匾。(Aaa8841/Wikimedia Commons)
中和殿「允執厥中」匾。(Aaa8841/Wikimedia Commons)

中和殿「允執厥中」匾。(Aaa8841/Wikimedia Commons)
中和殿「允執厥中」匾。(Aaa8841/Wikimedia Commons)

「允執厥中」是乾隆皇帝的御筆。典出《尚書‧大禹謨》:「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執厥中。」帝舜為大禹講述為君之道,告訴他人心善變,險危難測;而道心精深微妙,注重修養內在不可思議的道德;唯有一心一意,保持內在的修養,使心念不亂,萬事做到精到;使言行不偏不倚地秉持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國家。這裏的「允」是誠信的意思,「允執」即平心靜氣,靜觀執守,不偏離道心。

後來,宋朝理學家將這十六個字稱為「十六字心傳」,認為這是帝舜授予大禹的道德修養和治國原則。

5. 保和殿「皇建有極」匾

雪中的保和殿。(shizhao/Wikimedia Commons)
雪中的保和殿。(shizhao/Wikimedia Commons)
保和殿中懸掛的匾額,由乾隆皇帝題寫的「皇建有極」。(Morio/Wikimedia Commons)
保和殿中懸掛的匾額,由乾隆皇帝題寫的「皇建有極」。(Morio/Wikimedia Commons)

保和殿中懸掛的匾額,由乾隆皇帝題寫「皇建有極」。此匾典出《尚書‧洪範》:「皇極,皇建其有極」。唐朝孔穎達註疏:「皇,大也;極,中也。施政教,治下民,當使大得其中,無有邪僻。」按照孔穎達的意思,皇極即為大中,以大中思想推行國政和教化萬民。

《說文》曰:「極,棟也。」即屋頂上最高的棟樑,引申為中正的最高治國準則。有些學者則將「極」放在宏觀的宇宙中理解,比如太極。也有的學者認為,皇極思想是從上古傳承下來的思想文化,包含著人對宇宙的認知和理解。

6. 太和殿「建極綏猷」匾

太和殿。(Dave Proffer/Wikimedia Commons)
太和殿。(Dave Proffer/Wikimedia Commons)

太和殿「建極綏猷」匾。(秋水平湖/Wikimedia Commons)
太和殿「建極綏猷」匾。(秋水平湖/Wikimedia Commons)

「建極」,典出《尚書‧洪範》:「皇建其有極。」建,建立的意思。極,指房屋的脊樑,也引申為中正的最高治國準則。周武王伐紂之後,紂王自焚身亡。武王釋放了被紂王囚禁的箕子,向他請教治國之道。箕子為他講解「洪範」。箕子所說的第五條為「皇極」,大義是身為人君,應當率先建立宏大的中正之道,然後教化天下子民。

「綏猷」,出自《尚書‧湯誥》:「唯皇上帝,降衷於下民。若有恆性,克綏厥猷唯後。」綏,原指挽手上車的繩索,引申為安撫、順應的意思。猷,就是道、法則。意思是,天帝降福善於下界子民。上天有常性,能夠遵行其道的人就可以成為「后」(君主),上古稱君王為「后」。當年成湯討伐夏桀,戰勝歸來後,他在亳邑大告天下諸侯,將伐桀大義昭告天下,這就是《尚書》中的《湯誥》。

所以,「建極」和「綏猷」的意思,連起來是:天子上對皇天、下對庶民,擔負著雙重的神聖使命,既要上承天道,建立中正的治國法則,又要下撫黎民,使其順應大道。上承天道,下順民心,以中正的法則治理國家。這塊匾懸掛於太和殿,表示歷代大清皇帝治國,心懷天下的使命。

註釋:
1.《周易正義‧上經乾傳》卷一:「元、亨、利、貞」者,是乾之四德也。
2.《子夏傳》曰:「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貞,正也。」

參考資料:
《尚書正義》卷四
《周易正義‧上經乾傳》卷一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于倬雲主編:《紫禁城宮殿》, 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出版,1982年9月版
梁燕城:《論中的哲學——中篇:皇極哲學》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