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兩次的運轉是文物空中遷移。1949年11月29日,重慶白市驛機場,國民黨303、369號飛機載著38箱河南博物館的文物躲過中共槍炮,克服了起飛後的機器故障,沿昆明、海口一線飛往台北松山機場。此次飛運是空軍總司令周至柔在得到蔣介石「不惜一切代價搶運」的命令後採取的緊急行動。
最後的飛離是在1949年12月9日的成都新津機場發生的,當時畫家張大千帶著78幅私藏敦煌臨摹壁畫,乘坐西南長官張群的坐車風馳電掣般地趕到機場,但飛機早已超載,無法再容納壁畫的重量。
情急之下,杭立武主動丟棄自己畢生積攢的二十幾兩黃金,換得壁畫登機,條件是張大千赴台後須將這78幅壁畫捐給國家。後張大千果不食言。
當年故宮出宮南下避難的所有寶物多達百萬件,五次文物遷台因情勢危急與條件所限,並非悉數全遷,其中,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因重達千斤而未能如願赴台。
但從後來的歷史看,蔣介石搶運近70萬件國寶赴台事件,不僅見證了民國政府的遠見卓識,更為典藏與保護中華民族璀璨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頗為遺憾的是,北京故宮院長馬衡在運輸文物後期、中共攻入北平前後,由於不能認清中共之邪惡,蓄意拖延民國政府轉移故宮文物國寶的命令,致使部份古物失去了遷台機緣。
民國四公子之一的張伯駒,1956年將一生心血與財產換來的私藏書畫獻給了中共治下的北京故宮,第二年便被毛澤東打成右派而悽慘離世。1955年馬衡病逝,相比於張伯駒,他是幸運的,但後來中共政權給文物帶來了空前浩劫,如若馬老泉下有知的話,怕是會對自己阻礙國寶赴台的決定悔不當初吧。
古物真有靈
人們通常認為,文物在其物質性的一面總是脆弱和不堪一擊的。但在故宮寶物南遷顛簸歷險的旅途中,人們見證了穿越千年時空而不損之古物的神奇一面。在環境惡劣的運輸過程中,每每意外發生時,過程十分驚險,結果卻是萬般平安,冥冥中仿佛上天有感、神靈有知。
1937年8月,曾經遠赴倫敦展覽的80餘箱精品安置在湖南大學圖書館地下室,那段時間日軍開始對湖南湖北轟炸,故宮行政院趕緊將文物轉走。之後不久,湖南大學圖書館地下室被炸成平地,人們想起來非常後怕。
滿載寶物的卡車在綿陽的一座橋上,不慎翻溝里了,恰好溝里沒水,那可是一卡車的古籍書本啊。
由宜賓開往樂山的船行到江心,縴繩突然斷裂,江水急下,船在漩渦裏打轉,眼看就要出現險情,岸上和船上的人都感到回天無力,但不知是怎麼回事,船卻行駛了一段險路後衝上了沙灘,人和文物均安然無恙。
1946年1月,一輛大車載著西周時期的十個石鼓東運回南京,因石鼓非常沉,就沒有用繩子將其固定在車上。在走黔江龍潭一段下坡路時,司機為省油,空擋滑行,對面突然來車,司機猛打方向盤,車翻了,掉到山澗裏去了。人跳車了沒傷著,石鼓躺在山澗裏也沒事,如若當時把石鼓捆在車子上,後果不堪設想。
這樣的故事還很多,那良志回憶說:「為甚麼總能在敵機轟炸、千鈞一髮時刻安然離去,翻車、翻船也平安無事,我這才開始相信古物有靈。」
前生造定故宮緣
故宮文物大轉移造就了一段讓歷史永遠銘記、艱辛卻值得的文化歷程,也鍛造出了數十位中國文物守護者和中華文化的守望者。
與文物一起渡海的莊嚴就是其中一位。莊嚴192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任職於清室善後委員會,1925年,北京故宮博物院誕生,直至1969年從台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位子上退離,莊嚴將畢生都交給了故宮與文物。
莊嚴經常講述他記憶尤深的三個故事:溥儀被趕出宮時接到突如其來的通知,還未吃完的半個蘋果放在養心殿的桌子上被莊嚴清點文物時發現;溥儀的一位宮女出宮時私挾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被駐警發現攔下,避免了價值連城之古物的流失。
第三個有趣的事是,外人不曾想到大清各宮清冊的編排竟是按照千字文的文字順序進行的,乾清宮的天字第一號文物乃是用來開關門用的一隻紅油木器小板凳。
1938年,部份文物遷往貴陽安順,80箱倫敦展出精品保管在窯洞裏,而這80箱精品正是莊嚴護送到倫敦展出的,展覽獲得了巨大成功。
莊嚴的妻子和三個未成年的孩子也一同住在安順東門坡的一棟木廂房裏,四子莊靈便出生在這裏。他們一住就是五年,隨文物共存亡。
那段日子非常清苦,莊靈回憶,吃的都是石子拌麥殼的「八寶飯」,穿的都是打補丁的衣服,晚間一家人點著一盞菜油燈碗讀書做功課。
貧苦卻抵擋不住文物薰陶帶來的樂趣。孩子們的啟蒙教育內容即是父親畢生積累的書畫知識和國寶實物。晚上睡覺前,莊嚴和孩子們都要進行文物接龍遊戲,莊嚴說「宋代」,老大就接「董源」,老二接「洞天山堂圖」,以此類推,文物名畫的薰陶使孩子們與故宮文物結下了不解之緣。
莊嚴一家隨第一批中鼎輪來到了台灣。因為整個行程計劃事先是保密的,莊嚴當時只對家人說:「我們去台灣。」十多年來,不斷地搬家與遷徙,一家人早已習慣了天南海北地挪移,妻子和孩子們也都以為在台灣住幾年還要回來。他們對中共政權從內心裏很不喜歡。
就是這樣一位北平的故宮人,1980年病逝於異鄉台北。生前他曾寫過這樣一首詩:「我與青山結宿緣,岩居招隱四十年。此日披圖重太息,何時歸臥故鄉山。」
兩岸國寶命運大不同
風景秀麗的外雙溪風景區距離台北市區半個小時的車程,1964年11月12日,國父孫中山誕辰日,台北故宮在這裏落成,蔣介石之前來視察時,不經意間說出:「把這個博物院定名為『中山博物院』豈不更有意義?」因此新館定名中山博物院。
台北故宮收藏之富舉世難有匹敵。書畫、銅器、瓷器、玉器、漆器、琺瑯、雕刻、文具、圖書、文獻、明清檔案等共約68萬件。
當年北平故宮文物出宮後,歷經近二十年的大遷徙大轉移,沒有一件損毀的,堪稱人類歷史上的奇蹟,而文物運到台灣後,同樣被保存得非常好,台北故宮以世界文物保護典範而聞名遐邇。
六十多年來,近70萬件文物只丟了一張紙、一包鹽。1989年台北故宮清點文物時,發現一本滿文善本,裏面少了一頁女屍圖,經研判確定是1969年台灣某出版單位計劃出版滿文原檔,拿出館外拍照,還回去時丟失的。
此後台北故宮形成嚴格規定,任何文物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拿出故宮院外。而那一包鹽則是乾隆年間新疆鹹水湖裏的曬製出的一包上好精鹽,被送到北京當貢品。丟失鹽的原因,是因為年頭太久,鹽揮發了。
這麼多年來,地震、盜賊等天災人禍從來都不能損毀破壞這些承載歷史的台北故宮物什,隨著台北故宮的開放傳播與展覽交流,眾多國寶精品面世親民,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文物的巧奪天工與精美絕倫。
而在中共治下的大陸國寶文物,境遇完全不同。
1966年文革「破四舊」運動,1958年中北京市第一次文物普查中保存下來的6,843處文物古蹟,竟有4,922處——半數以上被毀;北京頤和園萬壽山頂1,000尊琉璃浮雕佛像,面目被人為毀壞。
始建於漢代的中國第一個佛教寺院、洛陽城東白馬寺,當地大隊書記和農民砸毀了寺中遼代十八羅漢泥塑,兩千年前印度高僧帶來的貝葉經、稀世珍寶玉馬等佛像、經卷也被無情毀壞。
山西代縣建於一千六百年前的天台寺,塑像、壁畫被悉數盡毀;就連偏遠新疆吐魯番附近火焰山上千佛洞的壁畫,也未能倖免。
更有山東孔子墓被挖掘,孔子被挫骨揚灰,「造孔家店的反」直接焚毀古書、字畫、國家一級文物、歷代石碑等5,300多件。
中共摧毀了載負著傳統歷史文化內涵的文物古蹟,目的是想斬斷炎黃子孫與傳統中華文化的傳承血脈,摧毀中華傳統文化道德體系,其惡之大、遺害之深,舉世無雙,難以盡訴。(全文完)◇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