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休戰期間,中共第三次作出向美國購買大豆的讓步。專家表示,大豆是中國的剛需,大豆不足或帶來牲畜的糧荒。
路透社12月20日報道,熟悉情況的兩位消息人士表示,中國很快將購買第三批美國大豆。報道說,中國可能在聖誕節前購買逾200萬噸美國大豆。
路透早前的報道說,中國進口商返回美國大豆市場,進行第二輪採購,數量約為90萬噸,明年1月到3月出貨。報道說,此次交易是中方讓步,也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和習近平達成為期90天貿易戰停火共識的一部份。
中國曾於12月12日首次購買超過150萬噸美國大豆。
大豆是中國的剛需
「對中共來說,大豆是剛需,如果沒有國外的大豆,中國的畜牧業、中國的豬牛羊肉就會出現極大的短缺,就會出現中共以前物質短缺的那種情況,可能會重新發佈肉票之類的東西。所以,中國要恢復從美國進口大豆。」旅美時事評論員田園博士說。
田園對大紀元表示,中國不僅對大豆的進口依存度非常高,其它糧食也有很多進口,「如中國去年大豆的自產量不到1500萬噸,絕大部份從外國,包括以美國為主,還有巴西、阿根廷等國家進口。」
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糧食累計進口13,062萬噸,其中,大豆進口量高達9554萬噸,而2017年中國大豆消費量超過11,000萬噸,進口量佔消費量比例達到87%,而自產量才1455萬噸,遠遠滿足不了還在不斷增加的消費量。
田園認為,作為糧食生產大國的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大糧食進口國有四方面原因。
首先,中國的農業和農村一直在不斷地潰退和走向衰敗,具體體現在,「農村人口不斷減少,5到6億的中國農民中2.6億多進入經濟發達區做了農民工,留守在農村的老弱婦孺沒有能力去耕種養活13億人的農作物;而城鎮化使耕地消失,土地污染又非常嚴重,種出的農作物對人畜健康都有危害。」
其次,中國的農業生產效率非常低,大多農業仍停留在小農經濟,「中共所謂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搞聯產承包責任制,嚴重限制了產業化、工業化、現代化及機械化的可能性,而美國或其它國家產出的穀物反而比中國產出的穀物價格低得多。如泰國對中國出口的高檔植物蛋白香米,出口到中國都比中國自己種植出的更便宜,所以,中共認為從外國進口是比較便宜的方式。」
第三,中國在糧食的需求方面越來越多元化,「現在中國的消費者不僅僅滿足原來的大米和小麥為主糧,也嘗試一些來源於西方的新的東西,或在品質上比中國米和小麥更好的植物蛋白,如南美洲的藜麥(印第安麥),而這種農作物中國缺乏,這種植物蛋白就一定是要依靠進口。」
另外,田園說,自中共開始發展經濟之後,中國人的食物結構一直不斷變化,從以碳水化合物為主更多地轉向動物蛋白,即豬、牛、羊肉等食物,「中國要養活13億人之外,還要養活大量的牲畜,中國的農業產出無法做到,在這一情況下,中國選擇了向美國和其它國家進口大豆作為牲畜的飼料。」
資料顯示,中國每年要消費超過8000多萬噸肉類產品、3000萬噸的蛋品和3500萬噸的牛奶,這需要消耗近2億噸的飼料,豆粕是主要的飼料蛋白源,需求量每年超過7000萬噸,約佔飼料總量的1/3,且不可或缺。
牲畜的糧荒很有可能發生
大陸媒體早前報道,中國今年三大主糧全部減產,根據中共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數據,截至9月25日,主產區小麥累計收購4,813.9萬噸,同比減少2,240.6萬噸,下降46.5%;主產區早秈稻累計收購768.9萬噸,同比減少115.5萬噸,下降15%;主產區油菜籽累計收購110.4萬噸,同比減少13.7萬噸,下降12.4%。
浙江陸先生對大紀元說,官方數據說中國缺糧40%,「土地房地產使土地減少造成糧荒,現在中美貿易戰加了3個月的談判期,但很多人都在想,應該準備糧食,可能會有糧荒,現在對未來比較悲觀,都在想辦法往外跑。」
「我認為,短期內,人的糧荒可能性非常小。」田園說,「因為,畢竟中國的大米和小麥基本處於自給自足,有東北大米、新疆的大米,華北也都是小麥種植區。」
田園表示,但如果貿易戰持續下去3年或更長,牲畜的糧荒很有可能發生。「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而中國是世界第一大豬肉生產國,養豬養牛用的最大宗飼料豆粕(就是大豆搾油之後剩下的殘渣)如果沒有了,即如果沒有從美國進口的大豆,那這些生豬和牛隻就可能陷入飢餓,中國豬肉和牛肉的供應就會出現嚴重問題。」
田園說,由於其它國家(巴西、阿根廷和歐盟)加起來都不可能提供中國所需的大豆總量,「這就對中共的食品構成一個嚴重的缺口、很大的威脅,人的糧荒可能不會出現,但如果貿易戰拖下去,牲畜的糧荒很有可能發生,中共就會因為沒有肉吃最後乖乖地向美國投降。」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