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文獻記載的)中國古代女藝術家中,管道昇是位才藝傑出又福慧雙全的女子。她不僅擅畫梅竹蘭、工山水佛像、精翰墨詞章,而且是大書畫家趙孟頫的溫婉賢妻、知音伴侶,同時也是一位循循善誘、言傳身教的慈母。
既能很好地承擔倫理義務、妥善處理家庭瑣事、化解危機,又能發揮才華、瀟灑浪漫地「詩意棲居」; 既能超脫凡塵世俗之外,又能被社會歷史交口稱譽,不愧是兼顧平衡的圓融高手、德才兼備的智慧女性。
書畫結緣
湖州位於浙江北部,因太湖而得名,古稱吳興,有絲綢之府、文化之邦、茶鄉等美譽。「茶聖」陸羽在此著《茶經》。湖州是宋代以來的刻書業、販書業、藏書業中心之一,文風鼎盛。被列為「文房四寶」之首的湖筆產於湖州善璉。1276年,23歲的趙孟頫避戰亂從臨安回到故鄉吳興,蒙古鐵蹄震顫著江南,這位落魄的皇族公子埋頭苦讀經典、臨帖繪畫,閒賦隱居了十年。
湖州德清縣的莫干山是遍山竹海、流泉飛瀑、雲霧繚繞的「清涼世界」,管道昇是生長在德清的大家閨秀。管氏家族的祖先來自北方,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宰相管仲的後裔。管道昇(1262年-1319年)排行老二,字仲姬、瑤姬,別號棲賢山人。母親周氏賢良淑德,其父管伸豪爽仗義,德高望重,鄉親們都尊稱他為「管公」。
管公膝下無子,幾個女兒生得端莊美麗,尤其是明眸皓齒、開朗聰慧的二女兒仲姬,天資過人,不管學甚麼,一點就通,琴棋書畫無所不能,縫紉、編織、繡花等女紅樣樣拿手,前來提親的絡繹不絕,但無論是富家子弟還是官府新貴,她卻沒有一個動心的。開明的管公並不催婚,他深知嫁給不合適的人等於對牛彈琴,不僅委屈了自己蘭心蕙質的女兒,而且會毀掉她的靈氣才情。
志趣相投的知音難尋覓,又趕上1279年南宋亡國的巨變,年輕人戰死的、隱居的、抗元復宋的、出家的⋯⋯幾年後才漸漸塵埃落定,蒙古入主中原一統江山已成定局。時光匆匆,管小姐也從二八佳麗變成年過二十的大齡剩女,仍沉浸在詩書畫和針線女紅中,還是那麼沉得住氣地不急於嫁人,這在古代是相當罕見的。
仲姬常到湖州瞻佛寺拜佛進香,應長老之邀在寺內粉壁上繪竹石圖。高約丈餘,寬一丈五六尺,巨石以飛白手法畫成,晴竹亭亭玉立、栩栩如生。人們紛紛前來觀賞,月老的紅線也牽動了趙孟頫的腳步,當他看到這勁挺有骨兼具秀麗之姿的壁畫時,深感絕非等閒之輩所為,向寺僧打聽才知是鄉賢管伸之女,心動傾慕不已。他托朋友到管府送上一幅字來換管小姐的墨竹。
道昇展開精心裱製的字幅,一眼就被那典雅遒逸的字跡吸引住了,飛筆揮毫的男子該是怎樣的風采氣度啊!落款「子昂」的「昂」與「道昇」的「昇」,好似一家人般親切,相似又有所不同。這不就是自己等待已久的如意郎君嗎?!心下想著,不覺緋紅了臉。
對其才名和身世,她有所耳聞,趙孟頫,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十一世孫,宋太祖四子——秦王趙德芳之後,其父趙與誾曾任南宋戶部侍郎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趙孟頫是「吳興八俊」之一,他的字是許多人求之不得的墨寶。
管公打心眼兒裏喜歡這位才華橫溢、誠懇穩重的前朝王孫。雖為貴胄,但也飽經憂患。趙孟頫11歲時,父親便去世了。家道中落,每況愈下。亡國之痛使極富藝術細胞的他更為敏感隱忍,他刻苦攻讀,潛心治學⋯⋯經過反覆觀察、慎重考慮,慧眼識人的管公認定趙孟頫日後必成大器,是最佳女婿的人選,而且子昂與仲姬的八字甚合⋯⋯
互補提升
1286年,行台治書侍御史程鉅夫奉元世祖之命下江南網羅人才,趙孟頫這個才學顯著的宋室後裔自然成為元廷籠絡的重點對象。之前他已經拒絕了兩次,而這第三次他在半推半就中踏上北去的旅途。他已閒賦蹉跎了十載,而立之年仍找不到定位的迷茫,為生活所困,亦有施展抱負之願,他還想給未來的妻兒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元史》載:孟頫之才頗為書畫所掩,知其書畫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經濟之學⋯⋯
1287年春,趙孟頫至京城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接見,忽必烈讚賞其才貌,驚呼為「神仙中人」,給予種種禮遇,趙孟頫被任命為從五品官階的兵部郎中。世祖聞其素貧,賜鈔五十錠。
管道昇28歲嫁給趙孟頫之說流傳甚廣,但在趙孟頫(1254年—1322年)的年譜中,兩人1288年春在吳興喜結連理,時年道昇虛歲27、孟頫35。新婚燕爾,孟頫在仲姬提議下臨摹王羲之《黃庭經》法帖,還給夫人畫了《羲之換鵝圖》。秋季,孟頫返京,仲姬繪《雲山千里圖》贈夫君。以書畫傳情,是他們寄託相思與愛意的方式。次年,一家人在京城大都團聚。
「碧紗待月春調瑟,紅袖添香夜讀書」,良緣佳偶不僅有愛情滋潤,更有互補提升。夫唱婦隨,品書論畫,管道昇婚後才藝愈精,進步很快。她向夫君學習書法,取長補短,切磋鑽研。夫妻倆的字都有圓潤流暢之美,但趙孟頫更雍容嚴謹,管道昇較清爽靈秀。
「操弄筆墨,故非女工,然而天性好之,自不能已。」天賦異稟又謙遜好學的道昇說,「及侍吾松雪十餘秋,傍觀下筆,始得一二。偶遇此卷閒置齋中,乃乘興一揮,不覺盈軸,與余兒女輩玩之。」松雪是趙孟頫的號,一口一個「吾松雪」,足見其對夫君的愛意和佩服。趙孟頫讚妻子:「天姿開朗,德言容工,靡一不備。翰墨辭章,不學而能。」
「握筆知伊奪化工,消閒遊戲墨池中。寒梅綴雪香生月,疏竹凝煙葉依風⋯⋯香爐裊裊茶煙好,逸興飄然豈俗同。」這是趙孟頫在管道昇畫的《梅竹圖》上題的七律,表現了對妻子才華個性的欣賞和自豪之情,雖是戲作,卻能巧奪化工,可見其「深得暗香疏影之致」、「超逸絕塵」, 趙孟頫的題記也不乏專業品鑒的中肯。《丹青記》中說:「夫人性喜梅蘭,下筆輒妙,不讓山仙。」
這對書畫結緣的伉儷一起臨帖作畫、互相題贈,在詩壇畫苑中相偕遊藝,聯袂合繪《蘭竹合壁卷》、《春江垂釣圖》、《鷗波亭圖》、《楓林撫琴圖》等,這種深層溝通和審美交流、相得益彰的創作,成為連接他們美好姻緣的紐帶,是持續一生的雅興樂趣。
仕隱兩兼
趙孟頫以宋宗室後裔出仕元廷,蒙古王公貴族排斥嫉恨他,亡宋遺民瞧不起做貳臣的他。(對比強烈的是,詩人謝枋得堅辭不仕,1289年被強行押送大都,絕食而死。趙孟頫的侄子因此與他絕交,趙孟頫幾次拜訪畫家鄭思肖都吃閉門羹。)趙孟頫孤獨苦悶,常常慚愧內疚,只有妻子能讀懂他內心的淒涼矛盾和困惑尷尬,給予他無微不至的溫暖和堅定的守護,道昇不啻為上天對他的恩賜。
為了躲避朝中風口浪尖的凶險傾軋,趙孟頫力求外調,1292年—1295年出任濟南路總管府事,他平反冤獄,興辦學校,是個清廉公正的好官。公務之餘,他與夫人常到趵突泉、大明湖、鵲華橋等處遊覽。濟南有李清照的故居,做像李清照、趙明誠那樣的知音夫妻,是二人的共同心願。總之,趙孟頫的政治雄心消減磨淡,向文化藝術轉移的定位已很明確了。
元世祖去世後,皇室內部權力之爭再度高潮迭起,有自知之明的趙孟頫借病乞歸,返回了闊別多年的故鄉吳興。無官一身輕,這對恩愛夫婦除偶爾去蘇杭會友及參加藝術活動外,一直在德清山中盡享天倫之樂:「既歸竹窗下,山妻稚子作筍蕨,供麥飯,欣然一飽,弄筆窗間」。山妻是隱士之妻的意思,歸隱田園,趙孟頫幾年來畏讒受譏、戰戰兢兢的內心壓力得到釋放,精神輕鬆暢快。「山妻對飲唱漁歌,唱罷漁歌道氣多。風定雲收中夜靜,滿天明月浸寒波。」可以想見管道昇賢淑之外,還有股山野般質樸爽朗的活力。
在江南閒居四年,趙孟頫文辭書畫酬答結交了不少朋友,也逐漸修復了與故交舊友的關係。儘管對他仕元有輕微責備,但大多都似長輩般略表惋惜。趙孟頫對活得耿直而清苦的文人逸士敬重有加,儘可能地給予幫助。
大德三年(1299年),趙孟頫被任命為集賢直學士行江浙等處儒學提舉,相當於江浙滬三省的文化部部長兼教育局局長。官位雖無陞遷,但此職不需離開江南,與文化界聯繫密切,相對儒雅而閒適,比較適合趙孟頫的志趣,一幹就是十一年,進入了創作旺盛時期。他廣交文人學士、書畫家和文物收藏家,為三教人士作畫書碑,興儒學,跋古畫,訪文物,遍游佳山秀水,詩酒雅集,談藝論道,揮毫遣興,興緻盎然。他在蘇州為文學家袁易畫《臥雪圖》並楷書長跋,讚其如漢代高士袁安一般嚴守節操的風骨,稱其為「吳中三君子」之一。「東南文章大家」戴表元描述好友孟頫的狀態為「雖仕猶隱」。
趙孟頫是元代文人畫風的重要開啟者,主張「以雲山為師」、「作畫貴有古意」和「書畫同源」,為文人畫的創作奠定了理論基礎。身為元初的畫壇領袖,他的弟子眾多,著名的「元四家」都深受他的影響,黃公望自稱為「松雪齋中小學生」,王蒙是他的外孫。和他交往密切的還有一些少數民族畫家。
趙孟頫是連接朝野的文化橋樑,在書法史上,他也是位上承晉唐、下啟明清的橋樑式人物。他以「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的合稱)為風範又有鮮明特色的「趙體」,成為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列的楷書四大家之一。馬宗霍《書林記事》謂:「元趙子昂以書法稱雄一世,落筆如風雨,一日能書一萬字,名既振,天竺有僧數萬里來求其書,歸國中寶之。」他的書法遠播印度、日本、高麗等國,尤其對東鄰高麗,「松雪體」風靡高麗後期至北韓前期達三百年。
中年危機與《我儂詞》
生活中的摩擦誰也避免不了,像大多數凡俗夫妻一樣,這對羨煞眾人的丹青伉儷也曾遭遇中年危機。文人墨客、達官貴人的盛會少不了楊柳細腰的舞姬和低吟淺唱的琵琶女,看到周圍的名士都妻妾成群,50歲的趙孟頫也起了納妾的念頭。
中年的管道昇雖然依舊開朗、儀雅多姿,但畢竟已是生養了9個孩子的母親,沒有了以前的窈窕身段,「玉貌一衰難再好」。而隨著名望和地位日隆,儀表堂堂的趙孟頫儒雅風采增添了成熟魅力。在古代三妻六妾很正常,像他們這樣一夫一妻是非常少的。趙孟頫不好意思直說,就先給管道昇寫了個小帖子投石問路。大意是說,我為學士,你是夫人。你難道沒聽說過陶谷先生娶了叫桃葉、桃根兩個小妾,蘇(東坡)學士也有朝雲、暮雲兩個侍妾嗎?我便多娶幾個妙齡美女也不過份,你已年過四旬,只管佔住正房元配的位子、抓財政大權就行了。
管道昇靜定沉吟片刻,回了一首《我儂詞》:「你儂我儂,忒煞情多;情多處,熱似火: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將咱兩個一起打破,用水調和;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與你生同一個衾,死同一個槨。」
不見幽怨珠淚,也沒有風霜刀劍,只有情深意篤,濃烈纏綿,外柔內剛。信手拈來,巧用比喻,質樸靈慧,元曲小令般簡練生動,以親切的吳儂軟語道出了愛情、婚姻、家庭的本質。不僅僅是風花雪月、情投意合,而且是相互的包容調和,是沉甸甸的家庭責任與擔當,更是靈與肉的結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骨肉相連,同患難,共榮辱,同舟共濟,生死不渝。寥寥數語的絕妙好詞,堪稱「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千古絕唱。
趙孟頫被深深感動、震撼了。縱然傾國傾城、花容月貌,怎抵得上心有靈犀的知己默契、甘苦與共的恩愛守護?!曠世超凡的才情意趣,多少個女人能抵得過她一個?有妻若此,夫復何求?!據記載,「子昂得詞,大笑而止。」他向夫人作揖賠罪,從此再也不提納妾之事。
仲姬處變不驚的智慧和高雅豁達,不僅化解了危機,而且加深了夫妻情義。她不是妻管嚴,也沒甚麼馭夫媚術,只是一個純棉般讓人感覺舒服妥貼的女子,踏實能幹,和煦安詳,是家裏的定海神針。她親手巧烹的湯羹和素色小菜,是那樣營養可口;在她穿針走線的靜謐中,趙孟頫的字寫得格外舒展秀逸;一起默坐庭院聽蟲鳴、看星月,恬靜怡然⋯⋯
天賜的良緣佳偶,也要有智慧來成全福分。道昇是虔誠的佛教徒,曾手書《金剛經》數十卷,贈名山寺。受妻子影響,也是機緣成熟,趙孟頫與妻子雙雙拜歸於高僧中峰明本(1263年—1323年)門下,成為明本禪師的俗家弟子。孟頫與中峰傾談,論到真切處,常「悲泣垂涕,不能自己」。趙管二人致中峰明本的書札至今留存的共計21帖,其中趙孟頫的14(另一說是19)帖都是在50歲後寫的。這對志同道合的丹青知己沐手熏香,妻子繡觀音像,丈夫抄寫《心經》。他們還常在佛門聖地寫經和撰碑。
《漁父詞》與歸隱還鄉
1310年,皇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召趙孟頫回京師,拜趙孟頫翰林侍讀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次年五月,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是為仁宗。他登基後不久,立即將趙孟頫升為從二品的集賢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管道昇封為吳興郡夫人。延祐三年(1316年),元仁宗又將趙孟頫晉陞為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官居從一品。1317年,冊封管道昇為魏國夫人,世稱「管夫人」。趙孟頫卒後被元英宗追封為魏國公,謚文敏。
趙孟頫一生「榮際五朝,名滿四海」,元世祖稱其為「神仙中人」,仁宗將他比作李白、蘇軾。成吉思汗子孫的鐵騎征滅了南宋,而這個亡宋後裔以優秀的漢文化征服了忽必烈的子孫。
在繁華又多風沙的京城,仲姬仍嚮往著林泉雅逸的自由生活,懷念杏花春雨的江南。在繪於湖船、贈送楚國夫人的《煙雨叢竹圖》裏,仲姬以淡雅朦朧的筆墨抒發著魂牽夢縈的鄉情。在京師,他們夫婦應接不暇的節日慶典、皇宮宴請和字畫應酬太多了,難以靜心專注於藝術和佛事。江南才是他們的根、安身立命之所、靈感的源泉。他們給中峰明本禪師寫信遙寄千里之思。
趙氏一門榮耀之極,也樹大招風,朝中上層勾心鬥角的關係很複雜,少不了到皇帝那兒挑撥離間的、嫉妒中傷趙孟頫的貴族大臣。此番北上京城,由於旅途勞頓和水土不服,長子和幼女不幸相繼夭亡。仕途的騰達順遂,遠不能彌補白髮送黑髮的重創之苦。趙孟頫痛悔「虛名所累至此」,仲姬更希望子孫在藝術的江河中悠遊,而不要做政治權鬥的犧牲品,多次提出歸隱故里的心願。更何況聲名越顯赫,趙孟頫的心病越重,身為亡宋宗室而入元為官遭受眾多貶斥。官場的傾軋排擠,未能盡其經世之志,還不得不寫些歌功頌德的詩,他常因自慚而心情鬱悶。
管道昇看透人生的成敗榮辱,同岳飛一樣認為「三十功名塵與土」,希望畫陶淵明像、寫「歸去來兮」的丈夫拿出行動來。於是,在趙孟頫60歲那年,管道昇填寫了《漁父詞》數首,勸其歸隱還鄉。
其一:
遙想山堂數樹梅,凌寒玉蕊發南枝。
山月照,曉風吹,只為清香苦欲歸。
其二:
南望吳興路四千,幾時回去霅溪邊。
名與利,付之天,笑把漁竿上畫船。
其三:
身在燕山近帝居,歸心日夜憶東吳。
斟美酒,膾新魚,除卻清閒總不如。
其四:
人生貴極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
爭得似,一扁舟,吟風弄月歸去休!
趙孟頫跋語讚曰:「此《漁父詞》皆相勸以歸之意,無貪榮苟進之心。」夫人有此大智慧和超凡胸襟,與她精通佛法不無關係。而自己一直比較糾結,搖擺不定,實實在在講忠言的妻子像一面鏡子,讓他不斷地在修正中前行。趙孟頫作詞二首併圖,以和夫人之韻,寄嚮往歸隱之情。
其一:
渺渺煙波一葉舟,西風落木五湖秋。
盟鷗鷺,傲王侯,管甚鱸魚不上鉤。
其二:
儂在東南震澤州,煙波日日釣魚舟。
山似翠,酒如油,醉眼看山百自由。
然而,奈何「君恩未許歸」,仁宗待趙孟頫素厚,不僅是懷柔政策、裝點太平所需,而且是書畫粉絲對一代宗師的崇拜。管道昇腳氣病復發,經趙孟頫多次上書請求,方得准送夫人南歸。1319年5月,管道昇在返鄉途中,病逝於山東臨清的一條小船上,真的是一葉扁舟,弄月吟風去了。
趙孟頫致書中峰和尚,傾訴亡妻的哀痛並望其超度亡靈,還親筆撰寫了《魏國夫人管氏墓誌》。1322年7月,趙孟頫去世,與管道昇合葬於湖州德清縣東衡山南麓。
傳承書香畫藝
管道昇是一位典型的賢妻淑婦,持家的一把好手,趙孟頫曾經稱讚她「處家事,內外整然,歲時奉祖先祭禮,非有疾必齊明盛服。躬致其嚴。夫族有失身於人者,必贖出之。遇人有不足,必周給之無所吝,至於待賓客,應世事,無不中禮合度」。 上侍婆婆,中從夫君,下教子女,是個幸福三代人的好女人。
她有3個兒子、6個女兒,她在《題畫竹》的詩中寫道:「春晴今日又逢晴,閒與兒曹竹下行。春意近來濃幾許,森森稚子石邊生!」借青嫩竹筍表達母親對兒女的殷切期望。
仲姬以她的才情和巧手,把家拾掇得墨香書香拂面,溫馨活潑,充滿了藝術氣氛,給孩子們營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她的詩詞書畫部份是與夫君唱和交流的媒介,大多為給兒女賞玩的戲作。耳濡目染,得天獨厚,潛移默化,兒女們對美格外敏感,對藝術領悟能力與日俱增。趙孟頫退朝回家,與妻兒一起吟詩作畫、撫琴揮毫,其樂融融。
仲姬對兒女很慈愛,在家規家訓和學習方面又很嚴格,無規矩不成方圓,養成良好的習慣受益終生。次子趙雍幼即勤奮,得母指教,稍懈母即嚴責之。稍長,「所畫濃淡淺深皆至理」,人物、山水、界畫、花鳥、鞍馬無所不能。趙雍清俊爽朗,恪守家法,繼承父親書法和山水畫之風,蘭竹師其母,秀潤灑脫。趙孟頫晚年為幻住庵寫《金剛經》,未半遽逝,趙雍為之補全,其接續處竟無人能辨。
管道昇悉心相夫教子,傳承書香畫藝,栽培子孫後代,兒子趙雍、趙奕和孫子趙鳳、趙麟、趙彥徵皆為名冠一時的畫家,外孫王蒙(1308年—1385年)的畫作元氣磅礡且具有開創性,他與黃公望、吳鎮、倪瓚並稱為著名的「元四家」。
元仁宗非常喜愛管道昇的書法,諭旨其作千字文一卷,又命趙孟頫書篆籀隸真行草六體千字文六卷,其子趙雍書一卷。令人裝上玉軸,珍藏於宮中秘書監,讚曰:「令後世知我朝有善書婦人,且一家皆能書,亦奇事也。」
後人把趙孟頫、管道昇、趙雍畫的墨竹裱成一卷,謂之《趙氏一門三竹圖》;趙孟頫、趙雍、趙麟都曾畫過《人馬圖》,後人又把他們祖孫三代的作品也裱成了一卷,謂之《趙氏三世人馬圖》。趙氏一門家風書畫相傳,名人輩出,成為中國美術史上瑰麗傳奇的篇章。
異族可以入主江山,可它入主不了文化;可以拿走國,卻拿不走家,家是留住文化之根的最後堡壘。家有賢妻如國有良相,興旺祥和。趙孟頫覺得自己最大的成功是婚姻家庭,最欣慰自豪的是娶了管道昇,養育了聰慧孝順、富有藝術才能的子孫後代⋯⋯
令我驚訝的是,趙孟頫的《魚籃大士像》一點不飄逸仙氣,非常生活化,豐潤飽滿,樸素端正,像腳踏實地的中年主婦,魚籃觀音是否以家裏能幹的賢妻為原型而畫的呢?他們夫婦都畫過護佑婚姻美滿、白頭偕老的魚籃觀音,而在趙孟頫心中叫人背誦佛經、讓人明白世間諸色本屬空假的魚籃觀音,很像寫《我儂詞》、鼓勵他抄佛經的妻子,道昇心懷慈悲,終身持觀音菩薩聖號,不就像觀音在人間的化身嗎?不僅是生活上的賢內助,也是他藝術創作上的得力助手和夥伴,更是孩子們的好母親。德才兼備,內外雙修,是一位極具有內涵的偉大女性。
藝術成就
在中國書法史上,能與東晉女書法家衛夫人(衛鑠)並列鳳榜的是管夫人(管道昇),世稱「書壇兩夫人」。 書史評道:「仲姬行楷,與孟頫殆不可辨同異,衛夫人之後無儔」。衛夫人,乃王羲之老師,真書古質,蘊蓄多姿,開今草先河。以之比喻仲姬,後世對管仲姬書法的推崇,可見一斑。
管道昇所書《璇璣圖詩》筆法工絕,所寫《千字文》被元仁宗視為珍寶。她的小楷端莊清貴,行草舒展俊逸,世傳管夫人書作「寸縑片紙,人爭購之,後學為之模範」。管道昇《與中峰禪師尺牘》的書風與趙孟頫頗為相近,而在運筆結字間流露才女特有的秀韌。其書法作品中更多為佛經典籍,如《金剛經》數十卷、《金剛經塔以軸》、《泥金心經一卷》、《普門品經》等。
大德十年(1306年),管夫人書《觀音大士傳》,又楷書《地藏庵觀世音菩薩傳略》,這是她根據有關記載和民間傳說整理編寫而成,被鐫刻於碣石之上。妙莊王女兒歷經艱辛修成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的故事流傳甚廣,深入人心,她有著「千手千眼」。原本被刻畫為男身的觀音菩薩,到元代之後的中國寺廟中紛紛變成了慈眉善目、端莊秀潔的女性形象,據說與管道昇這本完整的觀音傳記有很大關係。
管道昇留下的詩詞不多,除了著名的《我儂詞》、《漁父詞》外,還有《寄子昂君墨竹》、《題畫竹》等,僅見的都是作畫題詩,如「暮嶂遠含青,春光空帶碧。細看風前枝,拋書枕蘿石」、「雪後瓊枝嫩,霜中玉蕊寒」等等。
管道昇在繪畫方面,善畫梅竹蘭,兼工山水、佛像,尤擅畫竹,師承「文湖州」(文同)的文人畫風,晴竹新篁為其首創。她的墨竹在風格氣度上要勝出於趙孟頫,而且「筆意清絕,頗有韻味」,名靡時世。畫竹也很有名的「元四家」之一倪瓚曾寫詩表達對管夫人的敬意。
管道昇於仁宗皇慶三年畫了一幅竹子長卷,畫面上竹枝竹葉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用筆遒勁而灑脫,墨色蒼莽而清爽,豪放不羈又帶幾絲孤獨蒼涼,還題有「竹勢撒崩雲觸石,應是瀟湘夜雨時」的詩句。一掃脂粉的扭捏矯飾,英邁曠達,落落有丈夫氣。明代畫家董其昌驚歎:「此卷竹枝縱橫墨妙,風雨離披,又似公孫大娘舞劍器,不類閨秀本色,奇矣奇矣。」而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水竹圖》則清新柔嫩、飄逸生動,以其獨特的娟秀嫻淑洋溢出女畫家才有的靈氣。亦剛亦柔,是管道昇性格的不同側面吧!
《趙孟頫系年》裏提到過管道昇有24幅繪畫作品,也有全景山水樓台亭廊的界畫,可惜保存下來的不多。其佛畫之作有《紫竹圖》、《長明庵卷》、《魚籃觀音圖》、《十六羅漢渡海圖》、《觀音大士像》等。其中《長明庵卷》的評語為:「墨氣高古,無兒女之態」。管道昇的創作經驗總結在她所撰《墨竹譜》一書中。
刺繡神品
管道昇是非常全面的女藝術家,歷代才女少有像她那樣多才多藝的,不僅書畫造詣頗深,而且刺繡技藝超群。在古代,女紅作為相夫教子的一種本領,相當於男子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樣重要。名門閨秀的琴棋書畫可與刺繡並提,但也往往作為女紅之餘的副業。元代是中國織繡史上的一個高峰,在大都和全國各地廣設繡局,刺繡的審美和功用趨於美術化,但多為繡名人書畫或花鳥樓閣的宋代遺風,而管仲姬以針代筆留給後世的是少見的元代佛教繡畫。
她的《觀音像》是髮絲和絲線合繡的佳作,手持佛珠、赤足而立的觀音,靜穆而瀟灑。飄舞的披肩秀髮、眉毛、眼睛都是用青絲繡制的。古人把頭髮作為最高禮節的信物,傳遞著忠誠、堅貞和無限深情。髮繡源於唐代,信女們用自己的纖髮,在絲絹上繡神佛,以示虔誠。
管仲姬手繡的《十八尊者》2004年以1980萬人民幣成交,創了當時中國刺繡藝術品拍賣的紀錄。《十八尊者》是迄今存世的元代保存最完好、圖案最豐富、繡幅最多的名家孤品。
大德三年(1299年)管道昇皈依中峰禪師,常住寺中書寫經文,並繡《十八尊者》圖,共16幅,供於寺內。繡的其實是二十羅漢,是釋迦牟尼十六弟子加入彌勒(布袋和尚)、摩耶、降龍、伏虎四位尊者,還有侍從、比丘、金剛、韋馱法像衣缽等,但後人沿俗仍稱之「十八尊者」。
專家認為,這幅繡畫有三絕:一為粉本高絕,二為繡技妙絕,三為裝潢精絕。26人,26相,或嘻笑愁怒,或定寂悟覺,瞻盼凝睇間,顯出佛家濟世度人、天王護法鎮界的精神與性格。其造型能力之高超,令人歎為觀止,而筆觸起轉有緻,更是流暢磊落,有曹衣出水,又有吳帶當風,既注重線描力度,又著意賦彩設色。針法多樣,其疏密、輕重、逆順,循絲理而參差運針,將絲光的亮豔與和順,運用得妙到毫巔。
冊尾有中峰禪師和兩位明代文人畫家的題跋。中峰禪師寫道:「趙夫人面對如來,心存空寂,為梵宮之善果,顯度世之⋯⋯」金文鼎讚歎:「精氣貫注,毫髮欲動,鼻孔皆靈,非具宿根慧業不及⋯⋯稀世之珍也。」王謙預言「足以傳諸不朽矣」。 果然,七百多年流傳至今,保存完好,光彩耀目,充盈著一種動人心魄的佛家精神和氣概,堪稱刺繡史上的絕代神品。
在《墨竹譜》中,有一段話令我印象深刻:「筆如神助,妙合天機,馳騁於法度之中,逍遙於塵垢之外,縱而所欲,不逾準繩。」管道昇說的是她推崇的竹派宗師文同,其實也是她的成功之道。
信神佛,尊傳統,超凡俗,不悖天理,正像她的名字,循道而昇,開智開慧,也福澤周邊。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