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美國國會的中期選舉已經落幕。選舉結果令美國和世界上主要國家的觀察者喜憂參半:喜歡特朗普的人看到了共和黨在參院贏得更多席位,但擔心眾院對特朗普的鉗制終於成型;厭惡特朗普的人看到了民主黨在眾院的成功,但對打不垮特朗普憤憤不平。究竟這次的選舉結果對美國的未來意味著甚麼?對中美貿易戰又意味著甚麼?美國的兩黨在選舉中各有收穫,但這次的收穫對共和黨來說是黨內整合的成功,而對民主黨來說,則可能是黨內分裂的先兆。而北京當局盼望中期選舉能拖垮特朗普的中美貿易戰政策,這個期望看來明顯是落空了。

中期選舉會拖垮特朗普?

在這次選舉之前,世界上可能沒有哪個國家的政府像北京當局那樣高度關注美國選情的進展。據北京的大外宣媒體多維新聞網選前兩天引述中國外交智囊方面的消息報道,「北京對歷次美國中期選舉的關切程度『從來沒有像這次這麼高』……主觀上北京仍期待在野的民主黨能在參眾兩院一舉贏得優勢地位,以鉗制特朗普施政,甚至能彈劾特朗普危及其地位;或者至少能贏得參眾其中一院,多少能讓特朗普的施政不再如臂使指。」該網披露: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及駐紐約、芝加哥、三藩市、洛杉磯、候斯頓5個總領事館將美國全境分為6個責任區,按日蒐集、匯整選情,並向大使館回報,最後向北京呈報;截至10月底,北京對美國中期選舉的評估與美國主流看法一致,即民主黨有機會從共和黨手中取得眾議院多數席次,但參議院仍將由共和黨掌握。

北京關注美國的中期選舉,顯然是因為特朗普的對華政策令其芒刺在背。然而,若以為美國民主黨的眾院多數可以鉗制特朗普,從而減輕中美貿易戰對北京的壓力,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眾議院在美國對外經濟政策上的決策作用本來就有限,而民主黨內贊成對中國施加壓力的聲音也不小。中美貿易戰涉及的主要是經濟政策,這些政策均屬行政命令的範疇,其決定和實施權限都在白宮,無需也不應當由眾議院用立法手段辦理,所以,特朗普今後會一如既往地決定和頒佈有關中美貿易戰的政策。

至於盼望民主黨彈劾特朗普,就純屬一廂情願了。按照美國憲法的相關規定,如果眾議院司法委員會發現有充份可靠的證據證明總統有叛國罪行,可以用簡單多數通過彈劾條款。但配合民主黨的特別檢察官已經調查了兩年,卻始終找不到這樣的證據。即使眾院的民主黨團硬要用叛國罪對特朗普行使彈劾權,最後的裁決權也不在眾院手裏;依照憲法,眾院的一些議員可以扮演檢察官的角色,提出起訴特朗普的理由,但該起訴是否成立,將由參議院扮演陪審團的角色,至少要2/3的參議員認為總統有罪,彈劾案才能成立。很顯然,民主黨在共和黨佔多數的參議院不可能達成彈劾任務。

制衡總統? ——新州和賓州的民主黨選民怎麼了

對這次中期選舉民主黨奪得眾院多數席位,不少人按照美國政治學教科書的說法理解,認為是選民表達出明確的制衡總統的意願。可是,從過去十年的情況來看,奧巴馬當選的2008年和連選連任的2012年,民主黨的眾院席次分別增加了21席和8席,當許多選民投票支持與在任總統同黨的眾院議員時,他們是想放棄國會的制衡功能、鼓勵總統任性作為嗎?其實,美國選民並不機械地按照制衡說投票給在任總統的反對黨,他們投票時也不見得事先知道全國各州的選舉結果,選民們主要是按照自己對候選人的認知來投票,至於最後的結果究竟是反對黨佔據國會兩院的多數席位,還是執政黨佔據多數,往往要到次日凌晨才能揭曉。

這次中期選舉當中,在東部大城市郊區,民主黨從共和黨手中奪得不少眾議院席位。如果以為這單純是選民們讓國會制衡特朗普,那麼,投票給民主黨眾議員候選人的選民似乎也應該投票給民主黨參議員候選人,誰都知道,讓民主黨同時在國會兩院佔據多數,制衡才更有效。然而,我分析了新澤西州和賓夕凡尼亞州的選民投票結果,發現並不是那麼回事。新澤西州民主黨選民投給民主黨眾議員候選人的票總共是164萬張,而投給民主黨參議員候選人的票只有150萬張。也就是說,有14萬新州民主黨選民不願把票投給本黨參議員候選人,而寧可讓共和黨候選人佔點便宜。而在賓夕凡尼亞州則情況正好相反,民主黨參議員候選人獲得273萬張票,而民主黨眾議員候選人總共只獲得243萬張,該州共和黨選民投本黨參議員候選人和眾議員候選人的票數接近,但30萬民主黨選民拒絕支持本黨眾議員候選人。

我進一步逐個分析失去選區的共和黨候選人和他們的民主黨對手的情況,發現實際上每個選區的選情都受許多因素的綜合影響。比如,候選人的個人形像或履歷背景較好,會吸引選票;如果候選人是政壇老鳥,又涉及醜聞,年輕的候選人就有了機會;在政策訴求方面,選民也未必認黨不認人,因為有些候選人會在立場上靠近反對黨,以便爭取選民,而這種做法可能有效,也可能導致本黨選民拋棄他(比如新澤西州第7選區任職十年的共和黨眾議員蘭斯就因為試圖迎合中間派選民,結果反而落選)。總之,美國的選民有他們冷靜而獨立思考的一面,但也存在著畫面的背面。

政黨整合:兩黨收穫之別

這次中期選舉,共和黨和民主黨均有得有失,前者的參院席位增加了,後者則奪得眾院席位的多數,一般的分析都從這個角度來比較兩黨得失。但我認為,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觀察兩黨的得失,這樣來看,共和黨是得大於失,而民主黨卻可能失大於得。

這次共和黨的基層競選組織得不如民主黨好。在許多選區,老的共和黨議員或退休或比較沉悶,政策訴求缺乏號召力,而新推選出來的共和黨候選人的社會影響力和動員力不強。民主黨則正好相反,它有針對性地按照選區選民的偏好,安排了許多新候選人去迎合部份民主黨選民,取得了成功。

然而,恰恰在這種兩黨得與失的背後,潛伏著與國會席位得失相反的趨勢。在共和黨方面,特朗普當選後,他的施政方針經常在黨內引起爭議,該黨內部其實從未充份整合,許多老一代的共和黨議員並不認同特朗普的各項政策,不僅在國會投票反對特朗普當局的政策,而且也發表了很多批評意見。而這次中期選舉之前,與特朗普意見不一的一些共和黨大佬或準備退休(如尚未卸任的共和黨眾院領袖瑞恩),或已去世(如麥凱恩),而選舉期間共和黨不少與特朗普拉開距離的資深議員又紛紛落選,因此,中期選舉本身幫助共和黨完成了一次不期然的黨內整合。黨內雜音相對減少,這不僅使共和黨的國會黨團可能更多地保持步調一致,也有利於該黨兩年後與特朗普配合、爭取總統連選連任。從這個角度去看,共和黨甩掉了黨內的部份異議者包袱。

美國中期選舉後,民主黨領袖佩羅西召開新聞發佈會。(Getty Images)
美國中期選舉後,民主黨領袖佩羅西召開新聞發佈會。(Getty Images)

而民主黨則恰恰相反,這次中期選舉,它通過幫助黨內異議者來實現眾院多數的成果,卻因此背上了一個極左派勢力擴張的大包袱。所謂的極左派,主要是桑德斯所代表的社會主義者活躍人士,他們的政治經濟主張其實和美國的基本政治經濟制度根本對立。比如,他們反對資本主義,主張實現社會主義,雖然舉著反資本主義旗號的社會主義制度僅在共產黨國家出現,而且早已全面失敗,但桑德斯派仍然義無反顧地擁抱社會主義口號,視支撐民主制度的資本主義為敵;為了拉選票,他們強調,不管財政承受力,必須擴大全民福利,諸如大學生貸款不必還賬、實行全民公費醫保等;為了擴大移民群體的支持面,他們要求廢除國界,廢除負責管控邊界、發佈移民許可的國土安全部移民歸化局,准許世界各國的人口自由進入美國等等。

那些頭腦比較冷靜的民主黨選民並不贊成極左派的社會主義路線,因為他們很清楚地知道,極左派為了自己的政治影響力所鼓吹的那些政策口號,雖然可能吸引非法移民,卻可能毀掉美國的政治經濟穩定,導致財政破產、正常的社會福利系統瓦解。正因為如此,在民主黨內桑德斯的支持率從未超過20%。

然而,這次中期選舉中民主黨溫和派缺少自己的政策主張,卻讓桑德斯派的話語佔據了重要地位,結果民主黨被極左派拖著向極端方向移動。不錯,民主黨是贏得了眾院多數,但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民主黨的主流勢必在下次總統大選之前面臨一次痛苦的根本抉擇:是聽任民主黨轉向社會主義道路,還是與黨內極左派分道揚鑣,不管作哪種選擇,都會大大削弱民主黨在下屆總統大選中的地位。

正因為如此,可以說,這次中期選舉,共和黨得大於失,而民主黨卻失大於得。美國兩黨地位的動態變化,顯然對中美關係未來的演變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