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紀元資料庫)
( 大紀元資料庫)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開始,中國歷史進入了諸侯兼併的時代。齊國和魯國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諸侯國,兩國互相毗鄰,長期衝突,積累出這場「長勺之戰」。

西周初年分封諸侯,齊國和魯國互相毗鄰,長期發生衝突,積累出「長勺之戰」。(志清 / 大紀元)
西周初年分封諸侯,齊國和魯國互相毗鄰,長期發生衝突,積累出「長勺之戰」。(志清 / 大紀元)

◎長勺之戰

兩國國力比較:

齊國,國土約在今日山東東北一帶,是「姜太公」呂望的封地。國土廣闊、土地肥沃,又素富漁、鹽之利,所以經濟發達,國力雄厚,自西周至春秋,一直都是東方地區首屈一指的大國。

而魯國國土約在今山東西南部地區,與齊國相鄰,但在疆域和兵力上均無法與齊國這種一等大國相提並論。

導火線:

公元前686年,齊襄公的堂弟公孫無知殺死了齊襄公,自立為王。 不久之後,齊國大臣雍廩又將公孫無知殺死,齊國王位因此懸宕。當時流亡在外的公子小白和其兄公子糾,都有意角逐齊國王位。

這時,魯國表態公開支持公子糾,魯莊公當時為了要護送公子糾回國,還曾與齊軍大戰於乾時,雙方因此結下仇恨。

齊國王位爭奪戰,最後是由公子小白取得勝利,他就是後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齊桓公。即位後,齊桓公對魯國依然懷恨在心,不肯善罷甘休。公元前684年,齊桓公決定興師討魯,以報復魯國先前支持公子糾的宿怨。

魯莊公聽聞齊國大軍要來進攻,也決定全力以赴,迎戰到底。

開戰:

魯國因知道自己處於「齊強魯弱」的不利條件,所以想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迎擊來犯的齊車,以取得先發制人的優勢。

當佈署畢,魯莊公正準備出擊齊軍時,這時出現了一個關鍵人物 ──曹劌,他制止了魯莊公。

曹劌是魯國武士,因力氣大且有膽識,很得魯莊公的敬重。這次他主動要求與莊公一起上前線,希望能提供謀略,報效國家。

出發前,曹劌曾問莊公以甚麼條件來和齊國作戰。

莊公說:「對於衣、物、食品之類的東西,總是會分賜給臣子,不敢獨享。」

曹劌卻說:「您這樣做不過是小恩小惠,不能施及全國,老百姓是不會努力作戰的。」

莊公又說:「我對神明祭祀是很虔誠的,祭祀用的祭品從不敢虛報,很誠信。」

曹劌又說:「您這樣對神守著微小的信用,未必能感動神明,神不見得會降福於您的。」 

莊公很為難地想了一下,才又說:「我對於民間的大小獄訟,雖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是必定審情度理地認真處理。」

曹劌這才說:「這倒是盡到了君主的責任,為老百姓做了好事,也具備了和齊國決戰的基本條件了。」

曹劌在長勺戰場上阻止莊公的出擊,力勸莊公堅守陣地,採取以逸待勞、按兵不動的方式。

齊軍方面想速戰求勝,於是憑藉強大的兵力優勢,向魯軍發動攻擊,但接連三次都在魯軍的嚴密抵抗下遭到了挫敗,未能達到先發制人的目的,反而造成自己軍心渙散、戰力衰退。

曹劌見齊軍如此,知道時機已到,建議莊公在此時一鼓作氣,向敵方採取猛烈攻勢。齊軍被打得節節敗退、四處散逃。

莊公見齊軍敗退,本想下令追擊,但又被曹劌勸阻。

曹劌跳下車來,先仔細察看齊軍車輪的痕跡,發現是紊亂不整齊的;接著又登車遠眺,看到齊軍的軍旗東倒西歪,這才確定齊軍是真的潰敗,於是才讓魯莊公下令追擊。

魯莊公一路乘勝追擊,大敗齊軍,贏得了長勺之戰的勝利。

戰爭結束後,魯莊公向曹劌詢問是役取勝的原委。 

曹劌回答:「打仗所憑恃的是作戰的士氣。第一次敲打戰鼓時,士氣最旺盛;第二次再擊鼓時,士氣就有些衰退了;等到第三次擊鼓時,士氣便完全消退了。齊軍急於速戰速決,所以兵士們都想快些擊鼓衝鋒。等到他們三次擊鼓完畢,卻還沒能出戰,士氣因此沮喪。而相反的,我軍士氣卻十分旺盛,正是『彼竭我盈』,這時採取猛烈反擊,當然就能夠一舉獲勝。」

即:「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曹劌又說明未立即追擊的原因:

齊國畢竟是強大的國家,不可輕忽,要防其詐敗設下埋伏。所以先察看他們的車輪痕跡,發現是紊亂的,又遠眺看見他們的軍旗傾倒歪斜,這才放心追擊。 

魯莊公聽罷,十分佩服曹劌的見識與智慧。

◎泓水之戰

「泓水之戰」發生在春秋時代周襄王14年(公元前638年),是宋國和楚國之間的戰爭。

周襄王九年(公元前643年),春秋時代第一位霸主齊桓公逝世,隨後齊國內亂,各方諸侯也失去領導人物。位居南方的強國──楚國覬覦中原已久。先前齊桓公在位時,國力強盛,加上與各諸侯聯結,楚國入主中原的野心無法得逞。這時中原局勢紛亂,楚國成王於是藉此機會將勢力深入中原地區。

然而,當時中原諸侯也不乏想稱霸中原的政治家,宋襄公就是其中一位。

宋國是殷商後裔,雖然國力尚弱,但宋襄公野心勃勃,處心積慮一直想以宋國的公爵地位壓服各國,與楚國爭奪對中原的控制權,重振殷商之業。

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宋國、楚國召集諸侯大會,陳國、蔡國、許國、曹國和鄭國赴會參加。盟會之前,子魚(宋襄公兄長)力勸襄公不要一心爭求盟主地位,他說:「宋小國也,小國爭盟,禍也。」

宋襄公聽不進子魚的諫言,決心召開諸侯大會,結果楚王在會場上突襲,宋襄公被抓到楚國,後來在魯國的調停下才被釋放。

宋襄公盟主之途受阻,而且被楚成王活抓,他哪能忍得住這口氣?因此宋襄公不顧子魚和公孫固的再三勸說,於周襄王14年(公元前638年)發兵討伐臣服楚國的鄭國,打算一雪前恥。

鄭國見宋國出兵,向楚國求救,楚國也立即率領軍隊往宋國出發。

同年十一月,宋、楚兩軍相遇於宋國邊境的泓水,宋國屯兵於北岸,楚軍從南岸渡河。當時宋國軍隊已經擺好陣勢,而楚軍則尚未開始渡河。

當時宋國大司馬公孫固眼見敵眾我寡,建議宋襄公乘楚軍半渡而擊,但宋襄公自命「仁義之師」,不乘人之危圖謀僥倖勝利。

楚軍渡水之後,尚未整軍列陣前,子魚建議乘對方還沒擺好陣勢趕快攻擊,然而宋襄公說:「古之為軍……不鼓不成列。」仍然不聽從。

楚軍佈置好陣勢,軍容壯盛,宋襄公雖然親自披掛上陣,而且身先士卒,但楚軍兵將眾多且善於作戰,採取包圍的方式夾擊宋軍,宋軍無力突破,對戰之中,不但士兵傷亡慘重,宋襄公也受了傷,大敗而歸。

次年,宋襄公傷重不治,離開人世。

宋襄公曾自我期許:「如天不棄我,商可以興矣?」

宋襄公執意攻伐鄭國之前,子魚曾經諫道:「天之棄商也久矣。君(宋襄公)將興之,弗可赦也矣。」

或許,子魚此番諫言正是這段歷史的最佳註腳:

商朝為主角的戲已經謝幕很久了,上天沒有安排殷商後裔再成為歷史焦點,因此宋襄公想當主角,這是逆天意而行,不可饒赦的。◇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