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身份證叫做「符」,這是一種用木頭或金屬做成的小物件。隋、唐時期,中國出現了最早的「身份證」——「魚符」。這種「魚符」狀如魚,分左、右兩片,上面有孔,用來繫掛。這「魚符」便是官員特有的「身份證」,上面刻有持符官員的姓名、官職、任職衙門、官階等。
《新唐書•志第十四•車服》中記載,唐朝初期,車、服都因襲隋代舊制。唐高祖武德四年,開始立車輿、衣服之令。令親王和官員隨身帶「魚符」,以明貴、賤,以應皇上詔令。魚符分左、右兩片,左者放宮內,右者隨身,用來對合,以驗明正身。
唐初的隨身魚符只有金、銅兩種。魚符的材質因官階的高低而不同,親王的隨身魚符是金的,一般官員是銅的。為了官員們攜帶方便,朝廷還專門為其訂做了一種裝魚符的「魚袋」,並要求「符不離袋、袋不離符」。三品以上官員的魚袋飾金,就是金魚袋,五品以上的魚袋飾銀,是銀魚袋。皇太子有特別的隨身符,用的是玉製的玉契。
金龜符 金龜袋
到了武則天時代(武則天改國號周),魚袋改為龜袋,魚符也改為龜符。
《舊唐書•卷四十五•志第二十五•輿服》記載,久視元年(公元700年)十月,職事三品以上龜袋用金飾,四品用銀飾,五品用銅飾。到了中宗復唐(公元705年),罷龜符、龜袋,恢復魚符、魚袋。龜符、龜袋僅僅用於武則天擅政期間。
唐代的隨身魚符雖然是一種身份識別系統,可視為今天的身份證的前身,但是只限於貴族高官,而且也只是用在進、出皇宮時。當時,宮外的要地、軍旅駐紮的軍營也有另外的識別、驗證標誌。
到了宋朝,漁符改作用象牙製作的牙牌,宋代詩人歐陽修在〈早朝感事〉一詩中描述了官員上早朝佩牙牌報到的景象:「玉勒爭門隨仗入,牙牌當殿報班齊。」
明朝大量使用牙牌作識別牌,其形制和質地根據官吏的身份而定,牙牌的質地有象牙、獸骨、木材等。長方形和圓形的牙牌都十分常見。明朝規定,禁止借用或出借腰牌。
清代時,牙牌少了,腰牌多了,高級腰牌上居然還刻有持牌人的面部特徵。即使腰牌丟失後被他人撿到,也無法冒用。◇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