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財政預算案公佈後,「派錢」的爭論自然告一段落,但其反映的深層次問題林鄭政府未有提供答案。首先是怎樣的財政儲備水平才算足夠,可算合理?其次是政府打算怎樣投資未來,為人口老化做準備?

目前香港的財政儲備超過一萬億,足夠政府開支兩年左右。如果再加上外匯基金歷年賺取的回報(大概七千億以上),以及三百多個法定機構手上的積儲款項,港府的財政資產其實超過兩萬億。

一般的西方發達國家,普遍認為政府總負債不超越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六十為安全水平。港府基本上沒有甚麼債務,所以如果有必要舉債的話,尚有相當寬鬆的迴旋餘地。從上述的角度看,港府有必要向市民解釋,怎樣的儲備才算是合理的水平?

過去財政司唐英年和曾俊華均以政府開支為衡量標準,但就從十二個月提升至十八個月。而十八個月政府開支的儲備水平,並非基於一個計算的方程式,只是一個約數,主要原因是為了應付人口老化的需要,其次是退休公務員的薪津。這當然不是一個合理、科學化的標準。

為了應付人口老化的需要,政府自然要未雨綢繆,而最重要的準備是全民長休保障計劃以及全民的醫療保險。如果政府有意以財政儲備幫助市民供款完成這兩項大計,財政儲備在市民眼中,當然是用得其所。林鄭政府拒絕為全民退保和全民醫療保險作出承擔,市民對政府利用財政儲備的措施和智慧就產生懷疑。

「派錢」的訴求近因是大量的財政盈餘,而政府未能提出令市民信服的利用財政儲備的方案;較為深層次的原因是對政府失去信心和信任,不相信政府能經常急市民所急。郵輪碼頭、高鐵和港珠澳大橋的超支亦促使市民認為錢放在自己的口袋最實際。

對基層市民而言,退稅和減稅是中產家庭的事,每人六千或更多的「派錢」對他們來說最實惠。從功利主義哲學的角度而言,公共政策應考慮最多的獲得感和滿足感;「派錢」的確符合上述的考慮,特別是當特區政府無法解釋為甚麼要有這麼多財政儲備以及這些儲備如何能落實重要的利民政策。

目前要求「派錢」的數目其實不大,並沒有阻撓政府推動其他改善社會服務的政策。這並不是二選一的選擇,而是可兼容並包的利用大額財政盈餘綜合方案的一部份。反對「派錢」的人其實沒有提出過令人信服的理由去否定「派錢」。

基層家庭日常生活捉襟見肘,能有一點額外的現金去享受一下,買點衣服,去一次短途旅行,所得的快樂是值得支持的。「派錢」的措施從一眾基層市民獲得感之和去考慮,是目前回應市民訴求應有之義。◇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