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宇碩
退休前任香港城市大學政治學講座教授及當代中國研究計劃統籌人,曾擔任中央政策組顧問。已出版的中、英文專著分別有三十多種。

星期一人大常委釋法,反映中共對港政策的強硬路線。首先,中共領導層認為港人要接受其訂定的「一國兩制」框架,不得再提民主化的訴求,表明要維持對香港的操控。再者,中共領導層估計香港對中國現代化的貢獻有限,因此沒有必要再遷就香港。

在上述的判斷下,強硬路線自然就不用重視香港的民意,亦願意為鎮壓付出代價。這是2014年8月31日就拒絕政改的必然發展。人大常委釋法對香港法治衝擊的代價自然可以接受。

對法治的衝擊主要體現在兩個層次。一是政治的考量較保護長期法治的精神更受到重視。掌握絕對權力,不容挑戰中央領導人的立場與政策自然容易衝擊法治精神。從建制中人的言行香港市民近年有深刻的體會。

其次是因為司法過程須時,而且不一定能保證裁決符合當政者的立場,就「快刀斬亂麻」以人大常委釋法保證長官意志得以執行。建制中人動輒以「大是大非」搶佔道德高地,難道維護法治、保障市民的基本人權就不是「大是大非」!大概再一次認清親中陣營一眾人物的醜陋嘴臉是這一場政治風波中市民唯一的一點點得益。

人大常委釋法的文本第二條第四項規定,經監誓人確定為無效宣誓,不得重新安排宣誓。那黃定光又如何呢?如果監誓人有錯漏又如何處理呢?如果監誓人的裁決過於寬鬆,或是過於嚴苛,又或是明顯有偏頗,又如何處理呢?是否有上訴的機制?

就梁頌恒、游蕙禎的宣誓,法定的監誓人立法會立席梁君彥原先裁定他們二人可以再度宣誓,是因為建制派議員集體退席才不能執行。那麼是否要尊重監誓人原先的裁決呢?這些問題人大常委的文本未有提供答案。

更重要的是,人大常委釋法過程完成後,香港市民才得悉文本內容,這是極端的黑箱作業,無視港人的知情權和議政權。

最終的問題是,高效鎮壓的結果為何?宣示風波前,民意調查顯示47%的年青人有意移民。大專院校的學生會選舉普遍由「本土派」勝出;不少年青人表態自己不是中國人。人大常委釋法後,這些趨勢只會繼續惡化。

大概青年新政兩位議員會失去議席,亦沒有機會參加補選。然而「本土派」派人參加補選,在泛民陣營讓路的情況下,大有機會重奪議席。即使選舉失利,「本土派」的得票率幾乎肯定會超越9月立法會選舉的18%。這樣北京又如何解釋民意的趨向呢?

不斷打壓,結果只能是,香港回歸近20年,人心仍未回歸。◇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