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宇碩
退休前任香港城市大學政治學講座教授及當代中國研究計劃統籌人,曾擔任中央政策組顧問。已出版的中、英文專著分別有三十多種。

「雨傘運動」的啟動轉眼已經兩年了。雖然到了運動的末期,八成以上的市民希望結束佔領,而爭取政改亦沒有成績可言。但是運動的影響無疑是深遠的。它贏得國際輿論的支持;對台灣2014年底的選舉造成重大的影響;催生了一批「傘後組織」和參政者;基本上維持和平、非暴力的性質;而在佔領期間,政府亦被迫與學運領袖對話。

在其後2015年底的區議會選舉和今年9月的立法會選舉,民主運動基本上能維持它的支持度,而在席位上稍有進賬。主要原因在選民的高投票率,反映市民踴躍利用手中的選票表達他們的訴求和不滿。

未來的四、五年處境將是困難的,政改難以期望有重大的突破。北京對港政策仍然是以壓為主,一方面是因為感到港獨思潮的威脅;另一方面認為香港對中國現代化的重要性日趨下降。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央收緊「一國兩制」的底線,亦迫使港人接受它的底線。

特區政府一天不重開政改的談判,與民主運動的對話就無法打開。梁振英政府連委任一些學運領袖和泛民的青年才俊進入政府諮詢架構的雅量都沒有,到今天連公民黨都拒絕與政府對話,更不要說是激進組織的新當選立法會議員了。

在特首選舉之前,立法會內的情況相當混亂,建制陣營與非建制陣營的對抗不具有任何緩和的跡象。建制陣營因角逐特首寶座,內部矛盾突顯;親中陣營媒體分別攻擊其領袖人物。非建制陣營傾向「港獨」和「自決」的新當選議員,正全力建立其形象,無意與傳統泛民政黨合作。

立法會內的亂局一方面讓相當一部份市民不滿,另一方面亦促使非建制陣營重視議會更趨頻繁,一些個別事件會涉及暴力。

面對上述情況,抗爭是唯一的出路。放棄抗爭就不但民主無望,連港人珍惜的核心價值和生活方式都不保。繼續抗爭起碼能維護市民的個人尊嚴,維繫著制衡的力量。當然,這須要更大的勇氣,因為鎮壓的力量會不斷增加。

一部份市民失望之餘,可能傾向選擇移民。持有外國護照和永久居留權的市民估計超過一百萬人,他們不用再經申請手續,只需作出個人和家庭的規劃。年輕一代的不滿繼續累積,最近的民意調查反映超過40%的年輕人打算移民;當然他們不是會立即離開香港,但對香港的失望是明顯的。

繼續抗爭要認清主要矛盾,更要了解團結的重要。在環境惡化的情況下,包容更加難能可貴。◇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