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大禹時代之八
代政王大禹
長年在四方奔波的禹領著一臉風霜的伯益、後稷,回到了舜帝的宮廷。和他的手下一樣,禹曬得渾身黝黑,身形消瘦,「大禹貴為天下之王,卻拿著鋤頭跑在萬民的前頭,就算是一名低微的臣僕或俘虜,也不比他勞苦。」
帶著身上治水勞苦的刻痕,帶著救濟萬民奮不顧身、齊天的功德,黝黑消瘦卻依然高大威儀的禹回到了舜帝的朝廷。
在舜帝的朝堂中,禹坐下來說起這些年來治水的事,舜帝和他的臣子們聽得入神。神州大地碩大無邊,禹領著益、稷和契及眾多的部落首領、徒眾把莽林中的猛獸驅逐出去,開墾山林,把大地一里一里治理穩妥,一畝一畝的糧地開墾出來,氾濫的河水一條一條導入河道,引向東南,流入大海,這之間發生的事豈是三天三夜說的完的?
在中國最早的史書《尚書‧虞書‧益稷》中,記錄了大禹和舜帝及舜帝臣子的對話。
一天,在舜的面前,皋陶、伯夷、大禹談起治國的方略。舜帝對禹曰:「你也暢所欲言吧。」
禹拜說:「呃,有啥可說?我只想每天孜孜不倦。」
皋陶問:「甚麼是孜孜不倦?」
大禹說:「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百姓都淹在水中。我在地上乘車,在水上乘舟,泥地裏乘橇,攀山越嶺時乘暐,一邊開墾著山,一邊砍伐著山林,砍削樹木作路標。我和益兩人給百姓找來新鮮的食物,疏通九川通向四海。天下的百姓又飢又寒,我和稷運給他們缺乏的食物。糧食少的地方就從糧食多的地方調來糧食,把百姓搬到安全乾燥的高地。於是眾民安定下來,萬國得到安治。」
皋陶說:「是啊,這就是美啊。」
漫長的治水十三年,禹的德行與賢能,眾諸侯和天下百姓都看在眼裏,他受到各部落真誠的愛戴,大夥跟隨他齊心協力地治水。舜老了,想把這天下盟主的位子傳給禹。他對禹說:「禹,你來!我居帝位三十三年了,如今老耄昏聵,叫我再操勞這些煩忙的事委實倦怠。你平日是從不懈怠的,今後要接替我治理眾民啊!」
禹站在舜帝面前謙辭不受,說:「我的威德不夠,眾民不會聽從。皋陶德高望重,黎民心裏都懷念著他。舜帝,你要念著他的大功啊。」
帝舜說:「皋陶!這些臣民沒有人干犯我的政事,因為你作士官,五刑分明,以輔助五種倫常之教,合乎於我們的治道。施刑期望能達到無刑,眾民諧和於中道。這都是你的功勞啊,幹得好!」
皋陶說:「帝德沒有失誤,以簡約來治民,以寬容來御眾;刑罰不及於子孫,獎賞延續到後代;寬宥過失不論罪多大,懲罰犯罪不論多小;罪可疑時從輕,功可疑時從重;與其殺無辜的人,寧可失之於不合常法。吾帝愛生命的美意,合於民心,因此人民不冒犯官吏。」
帝舜說:「使我依眾民的願望來治理,四方萬民如風而動,是你的美德。」
「來,禹!天降大水儆醒我,治水成功,又在眾民中有威信的,除了你,沒有別人更賢能了。在國勤奮不倦,在家節儉辛勤,不自滿自誇,只有你最賢能。正因為你不驕傲不自滿,天下沒有能和你爭強的。正因為你不居功,天下沒有人與你爭功。我真誠地讚美你的品德,嘉許你的大功。天命已經降到你身上,你終將升任大君。人心是危險的,道心是精微的。要精純,要專一,誠信地堅守中道。不聽不信實的話,不採用獨斷的籌謀。可敬愛的不是君主嗎?可畏的不是萬民嗎?眾人若非大君,又將擁戴何人?君主若非眾人,就沒有與他一起守國的人。恭敬啊!慎謹對待你的大位,敬行萬民願意的事。若是四海的百姓困窮,天賜的福命就將永遠終止。口能說出好話,也能興起征伐,我的話卻不再改變。」
禹再三謙讓說:「不如把一個個功臣按序來占卜,看誰的卜兆最吉就由誰來接位。」
舜說:「禹!我們佔卜是因為心裏有疑難,才去請問大龜。如今我心意已決,眾人的心也都一致,相信鬼神必定依從,龜筮也必定是吉了。占卜是不會重複出現吉兆的,不用再卜了。」(「龜筮協從,卜不習吉。」)
舜毅然說:「不!禹啊,只有你能使萬邦諧和。」
於是在正月朔旦,禹受命於宗廟,率百官攝政,為攝政王,一如舜帝當年為堯代政那樣,禪讓天下,垂範後世。
大禹上任不久,舜帝命他把治水時神龜獻上的洛書整理書寫出來,成為正式的文獻《洪範九疇》,攝政王大禹的治國之法。最終,《洪範九疇》傳到了殷商,又傳到了周朝,成為華夏治國世代相傳的寶典。
大禹治水後規劃的九州曾經被舜帝增為十二州。大禹執政後在舜帝的同意下,恢復了當初劃分的九州。
德化三苗
三苗是處於中原南方的苗族,有「髽首」的習俗,即把麻和頭髮合編成結。三苗的地望,東面洞庭,西面彭蠡,北起文山,南接衡山。舜帝時洪水氾濫,三苗趁機在東南作亂,曾與驩兜、共工和鯀被四岳稱為天下「四罪」。
聖王時代,三苗時常侵犯華夏部落,造成萬民很大的困擾,財物被掠奪,生命不保。堯帝時,三苗在江淮荊州一帶作亂,堯帝在丹水(今陝、豫、鄂境之丹江)戰勝三苗,遷三苗於三危。舜帝在位時也親征苗族,一直打到洞庭湖邊上,之後北分三苗。
禹代政不久,奉舜帝的命令領兵討伐三苗。出征前,代政王大禹在將士前誓師曰:「眾兵士們,聽命!這些苗民蠻而未化,蒙昧而不知恭敬,高傲而自以為賢,有逆天道,壞了德性,使得君子在野,小人在位,百姓被棄,性命不保。現在,天降咎在他們身上,我和你們眾兵將奉命伐有罪之人。你們要盡心盡力降服他們,立下功勳啊。」
大禹率軍和有苗大戰三十天,有苗不馴服。能聽懂鳥語的林官伯益勸禹王:「謙受益,滿招損,這就是天道。從前舜帝對待他的盲父親瞽叟老是那麼恭敬,一向糊塗的瞽叟都變得通情達理了。人家說至誠可以感動神,何況這些苗人?」
禹王說:「您說得對!」隨後即聽從益的忠諫,率領大軍班師回朝。回到蒲阪,舜帝令士卒在廟堂階下舉著盾和雉尾揚臂踏足,旋舞而歌,以向四方宣示偃武修文的意思。果然,過了七十天,有苗自動來歸順了。
《呂氏春秋‧尚德》的記載略有不同:「三苗不順服,禹請出兵攻打。舜告訴他:『不,我們用德行來馴化這些蠻族』。於是施行德化三年,而三苗順服。」
《尚書》及《淮南子》中也記載舜命眾人演奏韶樂,使得苗人放下兵器而舞,舜帝不戰而勝,以中原富於德容的樂舞馴化了苗族。舜帝以文化薰陶馴服了三苗,可說是開華夏上古史德化蠻夷的先河。
禹王攝政 五星連珠
大禹攝政第六年,辛未歲,五星連珠。古書上記載:帝禹時「五星纍纍如貫珠,炳炳若連璧」(《太平御覽》卷七引《孝經‧鉤命訣》)。據現代天文推算,夏朝確曾出現過「五星連珠」的天像,即公元前2049年1月,一連數天,夏王國黎明的天空出現五星相聚的異象,金、木、水、火、土這五大行星由西向東,呈弧形陳列在夜空。五星連珠千年不過數十回,被視為祥瑞之兆,逢此吉瑞多有聖人行於世上。如堯在位時出現了「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的天像。此時出現的五星連珠祥瑞之像,正是大禹任舜帝代政王之時。
禹為舜帝代政王十七年。舜帝年事已高,上百歲依然不辭勞苦去南方巡視。舜帝最後一次「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不少古書中記載舜是南巡時疲勞過度而亡,也有說是討伐三苗而亡。舜帝從擔任堯的攝政王到去世,近八十年間,五年巡視中原一次。在那時國土廣袤、道路險阻、車輛簡陋的情況下,五年中,一整年視察南北四岳十二州,其艱難可以想見,更何況依照《綱鋻易知錄》上的說法,舜帝那時已一百一十歲了。
在駕崩之前,舜帝把帝位禪讓給賢德的禹王。商均是舜和女英的兒子,他和舜的兄弟像一樣不肖,所以舜帝把帝位禪讓給了禹王。
堯帝駕崩之後,禹王「服三年之喪,如喪考妣,晝哭夜泣,氣不屬聲」。在這之後,禹王循古禮居喪三年,身體枯槁消瘦,臉黧黑無光。雖然舜帝把帝位禪讓給了自己,然而禹王避居夏地的陽城,意思是讓位給舜子商均。然而萬民都不去朝見商均,卻追來陽城朝覲禹王,那樣子就好似受驚的鳥兒飛向天空,又如驚駭的魚兒沉入淵水。他們白天高歌,夜裏吟唱,又登上高山一遍又一遍地哀聲呼號:「禹王拋棄我們,我們要把自己愛戴的人如何呢?」(「禹棄我,如何所戴?」)三年後,禹王為舜帝服喪結束。他哀矜眾民,萬不得已,登上了天子之位。大禹以十三年的時間疏浚河川,開墾荒地,一畝一畝地把中原大地治理好,又幫著百姓疏通有無,把救命的糧食運送到各地,開闢山林修築土路,讓大地恢復秩序,眾民可以居住。這天大的功勞都歸於大禹和來自不同部落的首領及徒眾。除了禹,又有誰配繼承中原神州的帝位?
《史記》記載:「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個氏族組成的部落的名號,以「夏后」為首,因此禹王建立夏王國之後,就以部落之名為國號。
大禹接替舜帝成為天子,開創了華夏民族一個全新的時代。◇
參考文獻:
1. 《尚書正義》
2. 《史記》
3. 《淮南子》
4. 《韓非子》
5. 《吳越春秋》
6. 《太平御覽》
7. 《竹書紀年》
8. 《戰國策》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反饋信箱:zglszs@feitiancollege.org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