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大禹時代之七
天意予禹,洪範九疇
相傳大禹治水時,洛水上浮出一頭神龜,龜背上馱著九組不同點數的圖獻給大禹。這就是著名的《洛書》。大禹治水不僅得到了各國諸侯的擁戴,亦得天助。《洛書》即是天助大禹治理天下的寶書。
大禹治水能順應五行之理,符合水「潤下」的特性將水引導向下流,上天於是派神龜背上馱著《洛書》賜給他。大禹從中領會出「洪範」,也就是「天之大法」,並把上天的秩序施行在人間。
周文王十三年,武王拜訪箕子。武王說道:「啊,箕子,上天庇護萬民,叫他們和睦相處,我不知上天定下了甚麼法則。」
箕子回答說:「我聽說從前鯀用堵塞的方法治理洪水,把五行的秩序全搞亂了。天帝大怒,沒有把九種治國的大法賜給他。治理天下的倫常受到了破壞,鯀在流放中死去。大禹出來繼承父業,上天於是把九種大法賜給了禹,治理天下的倫常因而確立下來。」
天帝把《洪範九疇》授給大禹,教導他如何教化天下。大禹獲得天賜的洪範,猶如得到了天的任命,一併得到了老天對治理天下的指點。對於華夏歷史上的第一個王國,這來自於上天的法理好比是賜給大禹的委任書,賦予他治理天下的權柄和智慧。《尚書》成書於西周春秋時期,這意味著千年之後,華夏民族認定大禹創立的夏朝具有天賜的法度,即天命。
「洪範」的意思是宏大的法度。《洪範九疇》是人君治理天下的九大法則,直接來自於天。舜帝任命大禹為代政王之後,他命令大禹把上天之大法的《洛書》九章寫出來。在這裏,我們把這治理天下的九大法則敬謹地記下,以為今日治國的參照:
第一五行:金木水火土。水潤溼而向下,火向上燃燒,木可以彎曲、伸直,金屬可以順從人意變化形狀,土可以種植百穀。恪守五行,即萬物的秉性,才不至逆天而行,才能讓天下順服。
第二五事:「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恭作肅,從作乂,明作哲,聰作謀,睿作聖。」容貌要恭謹,說話要謙和,看事情要清楚,聽話語要聰敏,思緒要有智慧。恭謹則肅穆,謙和則順利,看清就能明辨,聰敏就有謀略,智慧就能聖明。
第三八政:「食、貨、祀、司空、司徒、司寇、賓、師。」即糧食、財貨、祭祀、水利、教化、刑、禮、兵將。
第四五紀:五紀:一曰歲,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曆數。歲序的綱紀要觀像授時,與歲、月、日、星辰、曆數和諧一致。君王施政要協和天時以敬人事。
第五建用皇極。君王要樹立起帝王的法度,樹立起皇極的威信。凡是百官要遵守皇極,以近天子之光。「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天子先作臣民的父母,才能做天下的君王。
第六義用三德。「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治理眾民要以「正直」為本,剛柔並用,或以剛制勝,或以柔制勝。沉潛,是以剛克;高明,是以柔克。
第七明用稽疑。以龜卜和巫佔探問上天的旨意,並多方詢問參照卿士、眾民和帝王的意思。
第八念用庶徵。以雨、晴、暖、寒、風來判斷年景和收成。
第九饗用五福,威用六極。通過五福:壽、富、康寧、親近有德、善終以引導眾人向善;通過六極(六種厄運)戒止人們從惡。
大禹即位後,依這九章天法治理天下,後來這九章收入《尚書》,就是有名的《洪範》。《洪範》傳到殷商,周武王伐紂之後過訪箕子,箕子又將其法傳給了武王,成為華夏民族人君治國一代代相傳的寶典。
來自千萬諸國的貢物
在治水的十三年間,大禹對各地方物詳細考察,奠定了「土貢」制度,以當地物產為依據,向各地徵收物品。「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貢服是穩定夏朝不可少的基石。賦貢制度為商周沿襲,在華夏歷史很長的一段時間中,向各地徵集特產所得穩定了皇權的財政,開啟了從三代開始行之久遠的實物稅。
大禹創立的五服制是後世貢服制的基礎。依據《尚書‧禹貢》記載,五服就是以夏王國的所在地為中心,將周圍五百里定為甸服,五百里外為侯服,侯服以外五百里為綏服,綏服外五百里為要服,要服外五百里為荒服,確立了與王畿不同距離的屬國對王需盡不同的義務、繳納不同規格的貢物。
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銍,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五百里侯服:百里釆,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諸侯。
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
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
《國語‧周語上》說明了各服需盡的義務:「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享,要服者貢,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時享、歲貢、終王。」各服獻上四時的貢物給京畿,依據遠近親疏又分為日、月、四時、歲、年終,所供貢物用來祭祀的對象和時間都有所不同。「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規方千里以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備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餘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寧宇。」
地理上的距離不是絕對的原則。在實際的運行上,是以各諸侯國交通便利的程度、土壤的肥沃貧瘠,以及與各諸侯國的遠近親疏來決定各州對夏王朝應當進貢的物產多少,及應盡的義務。
大禹刻畫九州,進一步規劃了古代的行政區域。井然有序的貢服制度以及土貢原則形成了歷代帝王統治的基石,確立了君王與臣屬的諸侯之間賦貢和保護者與被保護者之間的從屬關係。
在《尚書‧禹貢》中,對於各州需上貢的物品有詳盡的描述。在記錄大禹治水的地理範圍之外,《禹貢》可說是一篇上古時代的地理志。《禹貢》描述的各地物產民風詳實而緊扣民生,例如冀州有用獸皮做衣裳的風俗,兗州的土地適合種桑樹,青州土壤顏色是白色且肥沃等。
下面略舉《禹貢》中羅列的青州等地的賦貢物品,由於所列豐富多樣,可以讓我們理解當時各地包羅萬象的物產,從中窺得當時的民俗和生活。雖然在時間上和大禹的時代有距離,然而由於一地的礦物植被以及地理大環境有一定的穩定性,我們仍可據以遙思古代豐盛而富於巧思的物產,並從而想像其豐盛多樣、古風盎然的民情民風。
「靠海的青州進貢的是鹽和細葛布,海產品多種多樣,還有泰山谷的絲、大麻、錫、松和奇特的石頭。」
「徐州進貢的物品是五色土、羽山山谷的大山雞、嶧山南面的特產桐木、泗水邊上的可以做磬的石頭、淮夷之地的蚌珠和魚,還有用筐子裝著的黑色的細綢和白色的絹。」
「揚州富裕,物產豐富,進貢的物品是金、銀、銅、美玉、美石、小竹、大竹、象牙、犀皮、鳥的羽毛、旄牛尾和木材。」
「荊州的貢物是羽毛、旄牛尾、象牙、犀皮和金、銀、銅、椿樹、柘樹、檜樹、柏樹、粗磨石、細磨石、造箭鏃的石頭、丹砂和細長的竹子、楛木。」
自從大禹治水成功後,凶險多獸的山林開墾出來了,國土上大道也暢通了。萬民收穫來自大地海洋和天空、來自大自然無盡藏的豐富物產,一摞摞堆上帝禹的車正奚仲發明的馬車,裝上了行駛在眾多河川上的舟船,在中原大地上沿著暢達的陸路水路一路前行。
於是,壯碩的馬兒拉著高大沉重的車子,車子滾動著帝禹改良的車輪,駛向夏王國的京畿。在帝禹的時候,那是今天河南的陽城、陽翟。#
參考文獻:
1. 《漢書》
2. 《尚書正義》
3. 《國語》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