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大禹時代之三
洪水茫茫,禹敷下土
大禹具有超凡的神通和大德行,他的事功遠遠超過治水。長沙子彈庫《楚帛書》中的《創世章》記載了禹帶領契布土治水,丈量大地和天數,直到天地之極。山陵壅塞,他們令山陵與江海之間陰陽寒熱之氣相通。使四時相替,日月相代,天地重歸秩序。
大禹積石導河,鋪創土地,整治江河,命名山川,事功至偉,故稱神禹。
上古洪水之時,禽獸遍地,兇猛的野獸、披一身麟甲的爬蟲類和各種鷙鳥繁多,遠遠多過當時崑崙山上倖存的人。「古者禽獸多而民少。」(《莊子盜拓篇》)大洪水退去之後,大塊大塊的荒地上各種奇形怪狀的禽獸加速繁衍。禹和部落首領以及徒眾們走過洪水猛獸遍地的高地丘陵,險狀萬分。時常,他們足跡所到之處是人跡罕見,甚至人跡從未到過的蠻荒之地。
古學的相關資料顯示,鐵器的出現是在春秋後期,由此推知,大禹時代百姓的日常開鑿工具可能性較大的是青銅。然而無論是鐵還是青銅,大禹都不太可能只憑藉這些就能在艱險的環境下完成這樣浩大的工程。而從史書中留下的記述中,我們知道大禹在開山闢地、導水東歸的過程中,展現過廣大的神力與諸多的神蹟。
《詩經‧商頌》裏這樣寫道:「洪水茫茫,禹敷下土」。鯀從天庭盜來息壤,圍堵洪水卻不見收效。不過大禹治水時,也使用了息壤,卻有效地治理了洪水,那麼禹又是如何治水的呢。原來大禹將填土造陸之法與疏浚導引之法,結合運用。在山川險阻惡水漫淹的大地上,大禹把生長不止的息壤拋入淵水中、覆在山丘上,土地一寸寸長高了,高出氾濫的大水,萬民在上面居住。大禹又用息壤造出一座座高山,改變了大地的地貌。大禹一邊治水,一邊為神州大地的山川命名,引導神州大地上的河流,又用來自天庭的息壤積山造陸。在鯀的手中未能起到功效的息壤,在大禹的手中卻發揮了整治山河的大作用。
得到天神相助的治水工程,雖然充滿神蹟,卻並沒有因此而顯得輕鬆。古籍中記載著大禹治水的辛勞。身為部落首領,他「身執耒鍤,以為民先」,捲起被渾身汗濕透、暴雨澆淋,又一回回在烈陽下曬乾的布裳,領著部落首領益、後稷、契一群人穿越沼澤,攀上高山,深入緊鄰水面、水浪風聲咆哮的陵地。
禹親自持筐操鏟勞作,梳理天下的河川,小腿枯瘦無肉,光剩下骨頭,腿脛上的毛全脫落了,驟雨清洗他的身子,疾風梳著他一頭的亂髮。就這樣,大禹一個接一個安置著萬國。大禹是一位大聖人,為了天下如此勞損自己。
《賈誼書》:「禹常晝不暇食,而夜不暇寢。方是時,憂務民也。」
《淮南子原道篇》:「禹之趨時,冠掛而不顧,履遺而不取,非爭其先也,爭得其時也。」
大禹帶領著這群上古的能人,身披粗麻舊裳,肩上背著準繩和各式度量的尺規工具,開闢九州,鑿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把高地用土墊得更高,低窪的地帶疏濬為陂塘河川。就這樣,大禹一里一里、一條河一條河治理這莽莽大地,呼嘯不馴的萬水順服了,奔流向大川和低窪的濕地。
應龍與神龜
傳說禹在治水時,前邊有應龍開道,後邊有大神龜一路曳尾相隨。應龍我們不陌生了,這就是當年涿鹿之戰,黃帝大戰蚩尤時呼風喚雨、幫助黃帝贏得勝利的應龍。「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山海經‧大荒北經》)
當年應龍背上插一雙巨翅,在涿鹿古戰場上鼓翅生風,召喚來暴烈的雷雨從天而降,把蚩尤打得落荒而逃。現在,在大禹治水的路上,它又擔當重任,鼓起威猛驚人的巨翼在蠻荒中引路,魁梧的禹肩披一身繩索尺規,在應龍身後邁大步跟隨。
「禹治水,有應龍以尾畫地,即水泉流通,禹因而治之。」 (《山海經》)應龍的大尾巴一甩,地裏出現了一道深溝,把溪泉導向河流,又把河流導入大川。就這樣,大禹在神獸威猛不可擋的威力下,在氾濫的洪水中掘石鑿山,疏導河川。
說起應龍,它的來頭不小。「水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述異記》)應龍在龍的級別中是最高的。此外,「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虯龍,無角曰螭龍。」(《廣雅‧釋螭》)
身為龍的級別中最高的,應龍兩肋下插一雙巨翅,拍擊雙翼時鼓鼓生風。在諸龍之中,應龍出類拔萃,又叫神龍。因有呼風喚雨的能力,又被視為雨神。傳說只要在地上畫上應龍那嚇人的模樣就能招來上天降雨。(《山海經‧大荒東經》)
有這位當年鼎力相助黃帝得勝的大將在前面開路,大地開坼,使高大的丘陵更高、凹陷的窪地更低,大水浩浩蕩蕩流向低處,露出土地。大禹依循著應龍左右搖擺的大尾巴畫出來的溪泉鑿出一條條河川,導引大水奔流而去。
在勇猛的應龍和大禹身後,還有一隻巨大的神龜在地上緩緩爬行。大龜的背上馱著神奇的息壤,一路尾隨著大禹前行,好讓禹隨時取來息壤撒在水中填平大水、生出土地,或加高土地小丘,好讓人們有居住的地方。
大禹讓神奇的息壤派上了大用場。這一回,禹沒有受到天帝的阻止,卻得到了上天的指引和天賜的助力。應龍神龜這一雙神獸就是天賜給神禹的得力助手。
大禹填水造陸有創世的規模。「合計大的湖泊深潭,深度在三百仞以上的,在二億三萬三千五百五十九里內有九淵。禹於是用息土填塞洪水,這樣就造出了很多大山。」(《淮南子‧地形訓》)
從應龍神龜在治水中所做的工作我們看出來,一個掘溝引泉,一個馱上息壤,大禹治水掩埋和疏導並用。「洪泉極深何以填之?地方九則何以墳之?河海應龍何畫何歷?」在《天問》中,屈原以詩歌描繪了大禹治水,應龍以尾劃地、神龜所馱息壤生出無垠土地填平深淵那驚天撼地的圖景。面對浩瀚無邊的洪水,沒有來自上天的神物息壤和神獸奇異的大能,上古的人們如何整治瀚漫無邊的山河?
於是在大禹治水中出現了這雄偉生動的景像。應龍鼓翼在前,神龜迂迴在後,大禹率領著一群風塵僕僕的部落首領,千萬民眾,各人背負著各樣尺規器具刀斧,奔赴在大水尚未消歇上古蒼莽的黃土高原上。◇
參考文獻:
1. 《楚帛書》
2. 《太平御覽》
3. 《淮南子》
4. 《述異記》
5. 《莊子》
6. 《山海經》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反饋信箱:zglszs@feitiancollege.org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