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大禹時代之一
鯀盜息壤 觸犯天條
在帝堯的時代,洪水泛濫,野獸橫行,天上飛的、地上奔跑的猛禽野獸遠比人要多出許多倍來。先民在渾濁的黃水中奔走逃命,刺寒的風在水上颳,飢寒交迫,朝不保夕。爲了治平這滔天的洪水,堯帝召集衆臣子來到身邊。
《淮南子‧齊俗訓》中贊美堯之治:「堯帝治理天下,以舜為司徒,掌理政事教化;以契為司馬,主掌軍令;以禹為司空,主掌工事;以后稷為大田,主掌農事;以奚仲為工師,掌百工。堯帝治理萬民的法子就是讓住在水邊的打魚、住在山林中的伐木、住在川谷中的牧獵、住在平原上的耕地。各地有其適合的事業,各事業又有其工具,各種工具又有其用,各種用途又有適合之人。」
現在,這些賢能而又各得其位的臣子一個個圍繞在堯帝身邊,年歲已高的堯帝一頭銀髮銀鬚,人就如同陽光一般和煦。他望著身邊的衆臣,殷殷地問道:「這水浩大比天高,有誰能治理呢?」
讙兜說:「共工聚攏又安撫民衆有功,可以用他。」這共工是古代的水官,是曾與顓頊爭帝而撞斷不周山的共工氏的後代。
堯帝回答:「共工巧言善道,居心不正,貌似恭敬,欺騙上天,不能用他。」
堯帝又開口問:「四岳啊,如今洪水滔天,浩浩蕩蕩,包圍了高山,漫上了丘陵,民眾都萬分的愁苦,誰能治理這水呢?」
這一回衆臣都說鯀可以。堯帝說:「鯀會違背天,毀敗同族,不能聚攏民心,不能用他。」
然而四岳說道:「不如就任用他一回,真不行再說。」
堯帝頷首說:「也好。」
《山海經》中記述鯀是黃帝的曾孫。他封在崇伯,也就是嵩山一帶,是一位有著貴族血統的諸侯。嵩山在今天的河南中部,古時又叫嵩高、崇高,北臨黃河洛水,南臨穎水。由於鯀封在崇山,日後這裡成爲夏人世代居住的地方。《史記‧夏本紀》、《大戴禮記‧帝系》稱鯀為顓頊之子,也有說鯀是顓頊的五世孫(《世本帝系》)。
在四岳的推薦下,堯帝命鯀治水。鯀以土築,也就是築堤阻擋的方式來治水。此外,鯀還以版築,也就是築城牆的方式來圍堵洪水。《淮南子‧原道訓》記載鯀發明了築城墻的方法:「鯀作三仞之城」。然而洪水濤濤,鯀使盡了渾身解數也沒有法子治理這無邊的大水。
天上有一種神土叫息壤,能夠自生自長,永不耗減。把它擲在水中會一直不停地生長,蓋過大水。傳説鯀最終去上天盜來了這神奇的息壤,以填土掩埋的方式來治理大水。
「我聞在昔,鯀堙洪水」,「滔滔洪水,無所止極,伯鯀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山海經注》)說的就是這個神土。
大水無邊無際,鯀一回又一回在滔天洪水中撒下息壤,用息壤在河岸上築起河堤,水上漲一尺,息壤也長高一尺,然而河堤越築越高,卻擋不住不斷漫延而來的大水。
此外鯀又修起三仞高的城牆,在城內囤積財物,大水暫時被擋在牆外,卻並沒有被真正根治。而諸侯卻都漸漸背離了鯀。如此耗費了九年的時間,鯀指揮人們修高牆、修堤壩,卻因為不「修德於天下」,大水依舊四處泛濫。鯀還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上天盜取了天帝的息壤,拿到地上來治理上天用以警示人類的洪水。而他治理的方法,又是以防堵、堙塞為主,這既違背了水往低處流的本性,亦違背了「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之法。
天帝發現鯀盜取息壤,又以圍堵的方法治水,勃然大怒,派遣祝融下來殛鯀於羽郊。《山海經‧海內經》對鯀之死如此記述道:「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侍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被殺後,其神化爲熊,遁入了羽淵。亦有說鯀死後身體三年不腐,剖之以吳刀,於是化為黃龍。海民在羽山建廟四時祭拜鯀。廟一旁的水淵中,不時有大玄魚或蛟龍從水面一躍而出。
天上的理與人間的理是相通的,鯀盜取息壤,不僅觸犯了天條,也干擾了地上的法則,所以,當天帝震怒殛鯀於羽山時,對應到地上,也留下了大舜帝因鯀治水不利而放逐鯀的記載。《尚書舜典》中這樣寫道:「流共工於幽洲,放驩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舜帝在處置四凶時,將鯀流放到羽山。◇
參考文獻:
1. 《淮南子》
2. 《史記》
3. 《通雅》
4. 《尚書》
5. 《山海經》
6. 《春秋左傳正義》
7. 晉‧王嘉《拾遺記》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反饋信箱:zglszs@feitiancollege.org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