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聚餐完美結束,大夥兒浩浩蕩蕩回到外公外婆家喝咖啡聊天。「亮亮,要不要彈首歌給大家聽聽?」亮亮七歲開始學琴,十二歲就以優越的成績考獲鋼琴八級了呢!既然媽媽已經開口了就別再扭扭捏捏了吧?亮亮走到琴前,掀開琴蓋,以風一樣的速度把剛學會的莫扎特土耳其進行曲(Turkish March)一氣呵成!緊接下來,他還彈了邁可森(Maksim)的大黃蜂(Flight of the bumble bee)! 嘩,每一顆音符都和之前那首一樣,精準無誤,技巧方面無懈可擊呢!甭說,奏畢大夥兒都歡呼喝采!

亮亮的阿姨望著眼前這位不論學業成績或鋼琴彈奏表現都屬卓越非凡的他。嘿,就連Bumble Bee都能以火箭一樣的速度彈完耶!她不免打從心底佩服得五體投地。惟,美中不足的是,怎麼……就是感覺不到他的心裡有音樂呢?有人說,如果你和音樂融為一體,彈奏的時候,聽者就會聽到你心跳的聲音!

有沒有看過 《Music of the Heart》(弦動我心)這部電影?這是一部由韋斯.克雷文執導以及梅麗爾.斯特里普主演的勵志電影。由於不幸遭到了丈夫的背叛,帶著兩個孩子,劇中女主角羅貝塔想通過辦個小型教學班去實現理想並讓更多的孩子感受音樂的魅力。她深信藝術能夠陶冶人的情操,即使是從未經受過藝術薰陶的孩子,也一定會對美妙的琴聲產生共鳴。接二連三的波折並沒有將她打到。影片的第三段,她得到了舉世聞名的一個音樂廳的演奏許可。終於,在音樂盛宴展開之前,她只是向一群年紀小小的演出者輕輕說了一句:「I want you all – – to play from your heart…」須臾,耳邊傳來靡靡之音,透徹心扉。演畢掌聲如雷,全片於此畫上完美句號。

有人說,音樂是生命的本能。我們歌唱、跳舞、聆聽,演奏。幾乎每個人對音樂都有一定的欣賞能力。那為什麼透過音樂,我們會表達,會感受?一些小朋友竭力跟著拍子胡亂鼓掌,或許他們唱歌的時候完全跑了調,或許他們不會讀樂譜,也不會演奏樂器,但他們卻還是感受到莫大的快樂。這,是所謂的「生命揚著本能」嗎?

回歸音樂本身,似乎就只是圖個「舒暢」而已不是嗎。而,這份「舒暢」,是人在本能上對節奏、旋律以及音韻的一種享受。我們打從娘胎就開始聽到「聲音」。耳朵聽到好的「聲音」,或者由幾顆短短音符串成的「音樂」,自然就會得到「美」的享受。這,跟「眼睛」所看到美景時的愉悅感大致上是一樣的。既然聽音樂是一種本能的感官享受,那只要放鬆心情聆聽,你就會真切感受到音樂最真摯最平實的美。演繹曲子的時候也一樣。放開胸懷地彈,盡情地想,那對聯想的翅膀往往會把你帶到意想不到的祕境,探究更多的精采!聽音樂和演繹音樂最相似之處就在於好好享受音樂本身,充分調動自己的聯覺,感受音樂本身的旋律與音律之美。許多動人的畫面就油然而生。

聆聽音樂或演繹曲子,如果太用力的話,可能就沒有辦法把音樂的美,好好詮釋出來。比如費盡思量去揣想:這首曲子到底要表達些什麼?又或者過於執著於樂曲裡每一顆音符的完整無誤,這,反而讓你喪失對音樂本身的享受了。「我知道這是巴哈的音樂!」「我能分辨出管樂或弦樂!」。這充其量只是你經過學習和訓練後對音樂的「熟悉」度而已。這,是對音樂知識的掌握,並不是「音樂的旋律或音律」所要傳遞的重要信息,也非享受「音樂」之美的首要條件。

僅僅,用音符感動生命,用音樂歌頌對生命的熱愛。它,其實就在你心裡,不是嗎?@#

──轉自作家筱林子臉書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