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文藝復興三傑中的米開朗基羅,很自然地讓人聯想到另一位名字中也帶有「Michelangelo」(米開朗基羅)這幾個字母的意大利著名藝術家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年~1610年),為了便於區別二人,人們將他稱作「卡拉瓦喬」。

《卡拉瓦喬像》,奧塔維奧萊奧尼(Ottavio Leoni)約1621年繪。(公有領域)
《卡拉瓦喬像》,奧塔維奧萊奧尼(Ottavio Leoni)約1621年繪。(公有領域)

如果說米開朗基羅在文藝復興時期前瞻性的創作具有巴洛克風格雛形的作品,那麼卡拉瓦喬對巴洛克繪畫體系的形成,以及對後世繪畫潮流的影響可謂舉足輕重。這位光影處理大師出色地運用了著名的《明暗對照法》(意大利語:Chiaroscuro 法語:Clair-obscur),對其後的大批藝術家諸如倫勃朗、拉圖爾等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文藝復興以來的藝術家們往往強調作品的均勻、靜雅之美,在用光上亦是如此,很多中長調、高調的作品給人以光線平和的觀感。而卡拉瓦喬借助運動或姿態變化的人物,以誇張而集中的光照方式,將主要光線集中於主體人物身上,而讓畫面其它部分籠罩在較暗的氛圍中,以濃厚的明暗對比手法在畫面中營造出一種強烈的舞台劇氣氛,同時在油畫技巧上,將來自於提香時代的深底上坦培拉提白技法予以簡化和發揚。

卡拉瓦喬1599年~1600年油畫《聖馬太蒙召》。(公有領域)
卡拉瓦喬1599年~1600年油畫《聖馬太蒙召》。(公有領域)

卡拉瓦喬1601年的作品《以馬忤斯的晚餐》,收藏於倫敦,英國國家美術館。(公有領域)
卡拉瓦喬1601年的作品《以馬忤斯的晚餐》,收藏於倫敦,英國國家美術館。(公有領域)

雖然從整體上講巴洛克藝術作為一種反宗教改革藝術而出現,講究豪華、燦爛的效果,但卡拉瓦喬的畫卻不是如此,或許緣於人生經歷,或許出自於對《聖經》的理解,他認為「聖徒們本來就是凡人。」因此他畫中的聖徒們更像生活中平凡的人,平凡的人們在底色深沉的歷史舞台上表演著一齣齣神聖的戲劇。

卡拉瓦喬的代表作之一《聖馬太殉教》很好地展現了這些特點,這是他為羅馬的法蘭西聖路易教堂(Church of St. Louis of the French)中康塔列里禮拜堂(Contarelli Chapel)的一面牆上所作的第二幅關於聖徒馬太的故事畫。

聖馬太。《聖馬太殉教》局部。(公有領域)
聖馬太。《聖馬太殉教》局部。(公有領域)

《聖馬太殉教》中的天使正將象徵勝利的棕櫚葉遞給聖馬太。《聖馬太殉教》局部。(公有領域)
《聖馬太殉教》中的天使正將象徵勝利的棕櫚葉遞給聖馬太。《聖馬太殉教》局部。(公有領域)

在畫中,聖馬太倒在祭壇的台階上,他略為欠身,右手被赤身持劍的暴徒抓住,但聖馬太卻毫不畏懼地直視兇手。作者透過昏暗的房間,安排光線直射在這兩個充滿動勢的主體人物身上。這種用光手法把觀者的注意力更集中地引向主題。周圍眾人驚恐地四散逃離,包括畫面左邊那個將手中之劍作為裝飾品的世家子弟,都沒有膽量去援救聖馬太。右上方,天使向聖馬太的右手伸出一根棕櫚枝──這是傳統繪畫中基督徒殉難的象徵。天使的軀幹、殺手的頭、身,以及左下角人物的腰、臂,由強烈的明暗對照構成了一條從右上到左下的趨勢線,與此相對應的左邊世家子弟的帽冠、後方回頭張望的人臉、殺手的肩膀和胳膊、聖馬太伸出的手臂和頭肩,包括右下角的人物,甚至其後突出的布料走勢,也形成了一根自左上到右下的斜線,這兩根線所結合而成的正X形構圖讓這種帶有戲劇色彩的宗教故事畫,在卡拉瓦喬筆下散發出全新的光彩,在當時的藝術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待續)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