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正在思考的又是誰?」或許每個人都問過這個問題。從詩人的天問、哲學家的我思故我在、科學家的實驗辯證,乃至宗教和修煉界的靈魂與元神之說,都體現出了不同角度的深刻道理與內涵。而現今主流的西方科學文化,則是從早期的心物二元論,到當前神經科學與心理學以腦功能影像作為結合的發展,再朝向精神意識與物質世界互動的理論與研究。至此,人類對自我心智的探索似乎正穩步的向前邁進。
不過,當我們發現的越多,可能越會驚歎於生命與心智的不可思議而難以下出定論,也或許正是因為心靈的探索與大腦科學的研究是如此瑰麗多彩,才吸引了為數眾多的追隨者。
人類大腦與心靈的運作模式一直被科學界視為神秘的禁地,不過,新興的觀念與研究風潮正將精神與物質的領域結合起來進行探索。儘管技術不斷出新,但大腦神經活動現象背後的高層次心智整合的關鍵,究竟又是甚麼?
「我是誰?」、「思維的主體又是甚麼?」這難倒了千千萬萬智者的天問,儼然是西方科學的發展中,最引人爭議、又最令人嚮往的課題。意識、心智、大腦與心靈的關係,在人類知識殿堂裏懸盼了無數個世紀,吸引著一批又一批渴望征服的科學家們前仆後繼。
遠從鴻蒙初開,人類對自我的探問,從來就不亞於對天地自然的上下求索。哲學、宗教,乃至近代的西方科學,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疑惑能有個滿意的解答。一九九零年,哈勃太空望遠鏡的正式升空,無垠的宇宙,似乎終於能得窺一二。不過在另一方面,或許生命的複雜性,就註定了想要完全理解自身運作的機制,正如同水中的魚兒想從水面上看清自己般,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因此,心靈的奧秘與心智活動的產生,也就成了這個世界最艱鉅又最引人入勝的難題。
古老的心物二元論vs 最新影像科技發展
在這個古老的哲學思考中,最關鍵的或許就是「心、物」二元論的爭辯了。笛卡爾提出了心靈和物質的分野,讓科學專於研究物質層面,將精神領域劃分了出去。而這也造就了後期唯物主義的時代。
唯物論觀點認為,所有自然現象,包括意識在內,都能用物質之間的交互作用來解釋。也就是任何大腦與神經的活動,都只不過是一連串的細胞膜上的離子進出以及電訊號的傳遞罷了。身體機械性的接收來自外界的刺激之後,再通過類似電腦「零與一」的儲存和讀取,最後以電路傳導方式到達神經末梢,支配著骨與肉的運動。對唯物論者來講,意識的形成,僅僅是由細胞與電訊號從最低層堆疊而成的偶然,情緒與認知也能透過一連串的化學或電刺激等方式來加以重現。
另一方面,對心理學以及精神醫學的學者來說,則是希望從精神、意識與心智所展現出的大腦高層次功能(higherlevel cortical function)來探討問題與解釋人的行為。同時也指出「腦」是一個有機體,除了神經可以再生之外,也能夠改變它自己的結構和功能,並可以透過學習提升腦的能力。科學家更提出自主專注的心靈力量,可從更高處改變著腦的生理狀態。
在二十世紀末期,出現了「大腦十年」的計劃,提供罕見經費進行研究,在神經解剖、生理學、心理學乃至電腦科學等等諸多跨專業的結合之下,配合最新影像學發展,包括最新的腦部掃描技術如核磁共振MRI、正子斷層掃描PET等,進而出現了諸如認知取向的「神經心理學」等新領域,讓神經醫學家更進一步了解人的行為、思想、情緒在腦部所產生的影像變化。
不論是下令舉起食指、默讀、臉孔辨識、乃至產生過去經驗的心理意像、心理構思等等,都可以透過影像找出在大腦負責每一項活動的部位。也歸納出許多精神疾病並非單一屬於心理治療的層面,而是大腦的解剖與生理異常導致生病的結果。
目前最新的大腦影像技術發展,可以說終於將大腦的基礎神經路徑與生化反應,和思考與認知的心靈層面做出了具像化的結合。雖然目前精神與物質的相互關係仍有待研究,不過,心、物兩者有機的互動結合卻已是不爭的事實。
精神意識與物質世界
探討物質與精神,不得不回到一個古老物理問題:「『光』是粒子還是波?」
經過漫長的年代,科學家透過實驗,最後證明了波與粒子兩者的特性同時存在於「光」這種獨特的現象,也被稱為「波粒二象性」──同時具有能量和物質兩者的特性;科學家更認為物質可以看作是由能量所堆疊而成的形式,兩者可以相互轉換。換言之,在宇宙中,能量與物質兩者其實正是一體兩面的東西。
同樣的道理,在人思考及意識活動時,可以觀測到腦波形式的能量變化,而這種意識精神的能量波,同時具有物質形式,那麼是否表示精神意識與物質的關係很可能就是一體的兩面呢?
長時間以來,人類大腦與心靈的運作模式一直都被視為神秘的禁地。過去在科學界誰要談論意識與心靈等等非物質的領域,往往就會被貼上反科學的標籤。不過,新興的觀念與研究風潮卻正是將精神與物質的領域結合起來進行探索。
綜觀目前的新技術,可以輔助我們了解大腦的某個部位在從事某種心智活動時,所會出現新陳代謝的不同活躍狀態,進而幫助釐清大腦的功能運作。不過,大腦神經活動的這些現象背後的高層次心智整合的關鍵,究竟又是甚麼呢?
靈魂與元神的研究
對個體來說,小從神經細胞乃至大腦不同區域功能的片段,要想從這些零星的訊息組合成完整的認知與心靈智慧,就機率而言,可能性實在是微乎其微。因此,許多學派還是秉持存在所謂的主意識,或稱為「靈魂」的說法,認為個體本身就具有完整形式的精神思維,而又同時與物質大腦發生著互動。
現今多數關於意識的研究都集中在大腦的功能方面。如果一種現象難以用單純的腦功能來解答,通常就歸為超常現象,如預感、直覺、靈感、似曾相似的經驗或「瀕死經歷」等。不過從本質上說,意識仍然具有其獨特性,不能完全以物理機械觀來解釋。比如在心靈意識中可以觀察到來自超乎自身經驗的智慧,像是科技上突破性的新發明靈感,或是直覺性的思考等等。
舉例來說,愛因斯坦對光速恆定的表述,並非計算或者觀察出來的,也不是來自學習的經驗,而是依靠靈感及直覺的感悟啟發。這也間接印證了需要視心靈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同時意識很可能存在著獨特的與外在系統的溝通形式。
這種靈魂主體以及溝通形式的存在與觀察雖非目前主流,但也不乏可信度高的研究。像是關於前世今生記憶的個案報告,當事人能準確說出自己出生後未曾經驗過的遙遠地方裏的人、事、物。而在《復甦》(Resuscitation)、《柳葉刀》(The Lancet)等醫學刊物上也有發表關於「瀕死經歷」的臨床現象與統計,展現出了靈魂存在的另一證據。這些患者描述在「死亡狀態」下看到光、隧道或其他的人、物等。其它的現象還包括有的人感到自己從身體脫離開,甚至飄在空中看到自己和周圍的醫生等等。
這些研究結果似乎暗示著精神意識的主體性,並能與外在系統進行某種形式的互動。而對於個體本身來講,精神主體則能以自主意志來控制身體的活動及大腦的行為,甚至改變大腦的生理狀態。
物質大腦的健康vs心靈層次的昇華
精神醫學的專家表示,「精神」是腦的生理功能表現,需要保養才能免於精神疾病的發生,同時追求快樂幸福的人生。而快樂又可分三個不同層次:「愉快」是短暫的,要順其自然,不過度追求,否則會上癮,例如煙、酒等嗜好;「快樂」是心裏的感受,可以常常設定目標讓自己活在期待的「快樂」中;而「幸福」的體驗則是一種永恆的累積,屬於更高的精神層次,如宗教信仰等。
《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PNAS)所發表關於打坐的隨機取樣研究,結果顯示在一周後迅速提升注意力並有效控管壓力、焦慮與疼痛。MRI顯示可以開啟腦部不同區域神經元間的連結,凸顯出「身體」與「心靈」的連繫是實質提升腦力與改變生理反應的重要關鍵。同時也在修煉修行的人的腦部觀察到平穩健康的腦波與良好身心狀態。此外,陸續不乏有學者投入原本被視為超自然的領域中進行研究,以神經科學方法來研究心靈與宗教的體驗,如天主教信徒禮拜上帝時大腦如何活動,修煉者冥想時腦部的活動等等。精神與物質之間的對話,正在展開。
日本的研究發現,良善的訊息能讓水產生美好的結晶形狀,可說是精神意識影響物質世界的進一步佐證。廣而言之,精神和物質既然相互影響,那麼心靈境界的提升、精神能量的正面昇華,是不是就能改變大腦及身體的健康狀態呢?
西方科學以基礎物質研究來認識精神活動,而東方修煉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可說正是從精神層面來認識宇宙和生命的智慧結晶。道家把人體視為一個小宇宙,既是物質同時又是精神意識存在。那麼這個大宇宙、這個遼闊的物質空間,是不是也可能同樣具有某種更高形式的精神意識結構存在呢?修煉中,以人體小宇宙的精神境界不斷昇華為目標、修身養性,並和外在世界進行著溝通,逐漸同化到大宇宙更高尚的精神境界,轉化成更純淨、永恆的能量,改善自身物質結構,健康長壽從而得以實現。◇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