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認為人的想法來自大腦,大腦的思考產生了各種思維、意識或感受。不過早在1980年,科技界最著名的雜誌《科學》就發表過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校醫對數百個正常生活、甚至高智商的無腦人的觀察研究。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埃克爾斯爵士更早於1978年就提出一個科研論點:人有一個獨立於大腦的「自覺精神」,大腦只是它的物質工具而已。他推測,人的肉眼看不見的「自我」,在物質大腦死亡後依然活著。

與現代人常說的「人用大腦思維」不同的是,中國古人一直認為思維是由「心」產生的,中醫常說「心主神志」。此「心」不同於西醫所指的心臟,而是與埃克爾斯所說的「自覺精神」、宗教與神話中的「靈魂」相類似。看來,「靈魂」這個遠古的認識,也許並不是荒唐的迷信。

大腦產生意念嗎?

脫離身體的頭顱還能運轉一星期,沒有大腦的人照常生活,這些現象說明甚麼?或許,人的精神現象跟肉體並沒有必然聯繫,精神是獨立於肉體而存在的一個自由生命體,誠如古人所說的靈魂。

大腦真的必不可少嗎?無腦人正常生活的現象,衝擊現代人對大腦的認知。(Getty Images)
大腦真的必不可少嗎?無腦人正常生活的現象,衝擊現代人對大腦的認知。(Getty Images)

文/王淨文

我們每個人肩膀上都扛著一個腦袋,假如誰問一句「大腦真的必不可少嗎?」很多人會對這個問題嗤之以鼻。不過當今科技界最著名的雜誌《科學》在1980年12月發表了列文(Roger Lewin)寫的這篇文章,並講述了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神經學教授約翰羅伯(John Lorber,1915~1996年)的一個研究成果。

當謝菲爾德的校醫在診斷一個數學系學生的一點小恙時,意外地發現他的頭部比正常人略大一點兒,於是校醫把他介紹到羅伯教授那做進一步檢查。這位學生成績優異,智商IQ高達126,當羅伯教授用CAT掃瞄檢查他的頭部時,驚奇的發現該學生竟然沒有大腦!由於病情在西方被視為私隱,文章沒有透露學生的姓名。

大腦真的必不可少嗎?

正常人的顱腔裏左右都充滿了兩個類似圓形粉色豆腐、由大腦灰質和白質構成、具有很多溝回的大腦皮層(俗稱腦髓),一般大腦皮層有4.5釐米厚,並通過基底核與脊髓相連,而這位學生只有不到1毫米厚的腦組織覆蓋在脊柱的頂端,而且他的顱腔充滿了腦積水。一般情況下患腦積水的人很難存活,即使活下來了也是嚴重殘疾,不過眼前這位數學系高材生卻過著非常正常的生活。

在羅伯教授眼裏,這樣的案例雖然特殊,但並不少見,因為僅他個人就確定了幾百例大腦半球都非常小、而智力正常、生活學習跟普通人沒有差異的「無腦人」,他形容這些人有著一個「看不見的大腦」。

如今隨著腦外科技術的成熟,被切除了半個腦子而存活的人越來越多。河南八歲男童鄭小寒,因患癲癇2010年11月成功切除左腦。他的病情得到改善,學習能力增強。為了防止右腦偏移,醫生在鄭小寒的左腦注入生理鹽水,並以擋板隔開左右腦。醫學顯示,90%以上的癲癇病人在腦部手術後都能正常生活。

大腦是未解之謎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是世界上公認最聰明的人。1955年4月18日去世前,他在遺囑中要求不經解剖直接火化,不過普林斯頓大學附屬醫院病理科醫生湯瑪斯哈維還是偷偷取下了他的大腦,並製成了240塊切片。因為以當時的科技之力,找不出這個天才大腦何處與眾不同。後來電子顯微鏡發現愛因斯坦大腦的神經膠質細胞比一般人多,最近又有了三維電腦技術,人們發現他大腦的頂葉比一般人大了15%,而大腦頂葉是掌管數學和邏輯的。

儘管人類的足跡已經能踏上外星球,但大腦依然是最難解的科技之謎。目前神經科學有五大未解之謎(意識、思想、記憶、學習、做夢),2000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艾立克肯德爾(Eric Kandel)指出:「神經科學最根本的挑戰就是如何運用生物學的基礎去了解意識和我們感受、行為、學習、記憶的心智過程。」

以往人們相信,就跟電腦需要晶片來儲存記憶一樣,人腦也需要某些特定的物質作為存儲材料。不過最新科技發現,記憶並沒有存在於大腦中的任何區域或者任何特殊物質中。「記憶在大腦中無處不在,也到處皆無」,這讓人非常困惑。

生物學能否解開神經科學五大未解之謎(意識、思想、記憶、學習、做夢)?圖為2000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艾立克.肯德爾。(Getty Images)
生物學能否解開神經科學五大未解之謎(意識、思想、記憶、學習、做夢)?圖為2000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艾立克.肯德爾。(Getty Images)

人腦跟動物腦差不多

人為甚麼比動物聰明呢?有人拿人的腦容量與身體重量之比和動物相比較,人是1:38,鯨是1:2,500,大象是1:500,猩猩是1:100,而麻雀是1:34,長臂猿是1:28,小白鼠是1:26,看不出人如何特殊。有人測定大腦密度發現,在0.0001立方毫米的大腦切片中,人類是10.5,鯨魚是6.8,貓是30.8,老鼠是105.0,越小的動物,腦細胞密度越大。

有人說人的大腦溝迴多所以聰明。把人的大腦左右半球表面展開來能有2,250平方釐米,相當於一張四開八版的報紙,而老鼠和兔子的腦表面都比較平坦,不過科學家偶然發現,海豚的大腦溝迴比人類還多。看來人與動物的區別並不在大腦表面的這些參數中。

思維來自大腦嗎?

2010年11月16日,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裏舉辦的大腦展覽。(法新社)
2010年11月16日,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裏舉辦的大腦展覽。(法新社)

一般人認為人的想法來自大腦,大腦的思考產生了人的各種思維、意識或感受,不過對於羅伯教授所觀察的那幾百個無腦人而言,「思維產生於大腦」肯定是不成立的。比如美國維珍尼亞州有個無腦嬰兒,他整個顱腦只是一個水囊,醫生斷言他活不了幾星期,可事實上他快樂地活了五年。他喜歡看電視,會隨著電視節目的有趣情節發出咯咯的笑聲。這個無腦嬰兒的意識來自哪裏呢?我們總不能說來自於水吧!

一般人的大腦在缺氧幾分鐘後腦細胞就會徹底死亡,不過科學家也發現了幾個例外。在東德曾發生一次車禍,受害人的身體已經破碎,但頭部卻完好無損。於是醫生把頭顱切下來準備做其它科研用,誰知那個頭顱在離體後的76小時內,一直發出正常活人才具有的腦電波,這個頭顱還會用眨眼睛來與人溝通。三天後頭顱發出的電子信號逐漸衰退,直到146小時後才完全停止活動。

切下來的頭顱在沒有氧氣、沒有血液供給情況下還能運轉一周,人沒有大腦照常生活,這些說明甚麼呢?看來人的精神現象跟肉體並沒有必然的聯繫,精神是獨立於肉體而存在的一個自由生命體,就像古人說的靈魂一樣。

精神與肉體的分裂,從其它科學試驗中也能得到證明。1966年當醫生打開人的頭顱用微小的電極去刺激大腦某一區域時,發現從刺激開始到人體作出相應的反應,中間有長達0.5秒的間隔。如果意識是大腦的機能,那麼刺激與反應應該幾乎是同步發生的。要解釋這種滯後效應,只有一種可能:意識和大腦並不是一體的,意識獨立於大腦。

心想還是腦想?

與現代人常說的「人用大腦思維」不同的是,中國古人一直認為,思維是由「心」產生的,中醫常說「心主神志」。正因如此,漢字中凡和思維有關的字大多都和「心」字聯繫在一起,如思想、考慮等等。那人是用心在思考嗎?而中醫說的「心」,是否西醫指的「心臟」?

實證科學認為,人體的神經系統分為中樞神經系統和自主神經兩大系統。顧名思義,中樞神經直接受大腦支配,而自主神經則不那麼「聽大腦話」了。幾千年前中國的醫學家們就認識到,人體的中心並不是高高在上的大腦,而是以心臟為主的臟腑系統。

具體來講,中醫認為「肝藏血,血含魂」,「脾藏營,營含意」,「心藏脈,脈含神」,「肺藏氣,氣含魄」,「腎藏精,精含志」,這套臟腑系統組成了中醫所說的「心」。這顯然體現了中醫獨特的人體觀——身心是有機的統一體。當人的中樞神經斷了時,人還能生存,但心臟停止跳動時,人就無法存活。由此可見,古人稱臟腑系統為人體的中心是有一定道理的。

簡單的說,大腦信息處理過程實質上是一種化學過程,即血液中的氧與資訊傳遞中的自由氫質子之間的化合反應,單位時間內供氧量的多少,決定著哪一個資訊能夠在眾多資訊中被優選出來。因此大腦思維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按照整體意志對大量資訊優勝劣汰的結果,這裏體現整體意志的就是心臟單位時間內的供氧量,或者說是以心臟為中心、以自主神經系統為主導的整體功能狀態。因此古人所言的「心主神志」也是對的。

美國托馬斯傑斐遜大學的楊景端博士對《新紀元》表示,中國古代醫學認為大腦是一個很重要的器官,稱之為「奇恆之腑」。但是它的重要正在於它和全身其它臟腑是聯維一體的。中醫的每個經絡系統都包含了大腦的某些部份。因此大腦功能正常運行的基礎是全身的健康。在能量水平看人體,大腦只是一個執行官而非司令官。

心臟具有記憶功能

毫無疑問,中醫所說的心絕不僅僅指心臟。不過美國科學家卻發現,心臟真的具有某種「思考和記憶功能」!這正是許多接受心臟移植的患者突然性格大變、繼承了心臟捐贈者性格的原因。

40歲的退休貨車司機傑姆克拉克絕不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他從不曾給妻子寫過一封情書,因為他15歲就離開了學校,語文能力很差。不過在做了心臟移植手術半年後,傑姆突然坐到桌子前,開始給妻子寫下一行行的情詩,連他自己都感到震驚,他確信自己寫詩的「怪癖」來自那顆移植的心臟,因為捐贈者一家都愛寫詩。

根據統計,從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實施後的40年中,每10例接受換心手術的病人中就有一人會出現性格改變。美國加州心臟數學協會的專家也深信心臟並非一個「泵」那麼簡單,他們發現一種能夠具有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的神經細胞的確在心臟中工作,並且組成了一個微小但卻複雜的神經系統。

精神改變物質 意念讓人受傷

2010年11月16日,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裏舉辦的大腦展覽。(法新社)
2010年11月16日,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裏舉辦的大腦展覽。(法新社)

唯物論者總是強調物質決定意識,比如手被燙傷後人才會感到痛,不可能憑空想像痛就能把人燙傷,不過美國心理學家們做的實驗卻證明了這點。他們將受試者帶到一間空房間中,此時從隔壁房間傳來陣陣慘叫。醫生告訴受試者:這個試驗主要是測試人類忍受疼痛的能力極限。說著打開隔窗,讓他參觀試驗的全過程。

只見一個人被牢牢捆在一把椅子上,旁邊爐裏碳火燒得通紅,一位醫生用火鉗從爐中夾出一個被燒得通紅通紅的硬幣,然後把這枚硬幣放到捆著的人的手臂上,只聽「刺啦」一聲,手臂被燒起一縷輕煙,隨後傳來一陣痛徹肺腑的慘叫。試驗結束,坐在椅子上的人踉踉蹌蹌走下來,手把著被燒傷的手臂,一個硬幣大小燒焦的傷疤赫然出現在手臂上。

醫生讓這名受試者連續看了幾個相同的試驗後,將受試者領到試驗室中,把他牢牢地捆在椅子上。然後從爐中夾出一個同樣燒紅的硬幣說:「我現在要把這枚硬幣放到你的手臂上。」受試者突然感覺到有一熱物落到手臂上,隨後感到一陣鑽心的疼痛,不由大聲慘叫起來。醫生們發現,受試者的手臂上出現了一個硬幣大小的三度燒傷疤痕。

不過所有的試驗都是假的,燒傷、慘叫統統是假裝出來的,真正的試驗對像只有一個,就是最後那名受試者。真正落在受試者手臂上的那枚硬幣,只是稍微加了一下溫,略高於體溫而已,根本不可能造成燒傷。

那這個三度燒傷的傷疤從何而來呢?我們只能認為是精神,是他的意識,使他的肌肉被燒傷。在這裏,精神改變了肉體,物質肉體只是精神的一種工具而已。

七分精神三分病

另一個常見的例子是,在催眠心理測驗中,醫生隨手拿起一杯白開水對受試者說:這是一杯放了很多糖的水,很甜很甜,你喝下去後一定會很舒服。受試人在被深度催眠的狀態下喝下了這杯白開水,然後被醫生立刻喚醒,接下來人們驚奇的發現,受試人的血糖濃度竟然比受試前增加了許多,就如真的喝下了一杯糖份很多的飲料一樣。是誰製造了這些糖份呢?

同樣的心理暗示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如安慰劑效應。1955年畢闕博士(Henry K. Beecher)指出,近四分之一的病人在服用安慰劑後,背痛、關節痛等症狀得到紓解。安慰劑就是用白水或澱粉等並不具有治療作用的普通物質來冒充專門的藥物。畢闕發現,不光是病人自我精神感受舒服多了,其身體真的發生了物質性改變,如紅腫消失或緩解。

同樣科學家也發現了反安慰劑效應:由於病人不相信治療有效,可能會令病情惡化。由於對藥物的排斥心理,哪怕是服用白開水,病人都會出現病情加重的現象。無論是安慰劑還是反安慰劑效應,都印證了中國那句古話:人得病,是「七分精神,三分病」,精神因素起了絕對作用。當然,這世界上人與人大不相同,有的意志力強的人,是不容易被外人的暗示所引導的。

誰是兇手?意念自殺

美國《生物心理學》雜誌曾發表過心理學家傑姆斯克拉特教授的著名心理學試驗,這個試驗起源於一起死亡事件的法律訴訟。

在美國的一所大學裏,幾個大學生搞了一次惡作劇:一天深夜,他們將一位朋友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突然裝進了布袋子,然後把袋子抬到火車站,放置在一條早已廢棄的鐵道上。不久旁邊的鐵軌上開來一輛火車,「轟轟」的聲音讓周圍大地都在顫抖。只見袋子裏的人先是拚命掙扎,當火車快要開過來時,袋子裏的人卻停止了蠕動。火車開走後打開袋子,幾個學生傻眼了:他們的朋友已經死了。

接下來法醫鑒定屍體,沒有發現任何內部器官損壞的痕跡。法庭應該判他殺還是自殺呢?於是美國心理學家們做了很多實驗,克拉特所作的實驗是這樣的:他把一隻小白鼠放進水池裏,只見牠落入水中並沒有馬上游動,而是轉著圈子發出吱吱的叫聲,小白鼠是在用鼠鬚辨別聲波的反射以此判斷目標的大小、方位、距離等,就跟蝙蝠一樣。只見它尖叫著轉了幾圈後,朝著一個選定的方向奮力游過去,不一會兒它就游到了岸邊。幾次試驗都是如此。

緊接著他又選了一隻小白鼠,並把鼠鬚統統剪掉,然後將它放到水池中心。只見小白鼠同樣轉著圈發出吱吱的叫聲,由於鼠鬚被剪,使它無法測定方位。它著急地繼續轉著、叫著,不一會兒這隻小白鼠就沉到水底淹死了。

克拉特解釋說:由於無法準確測定方位,在它的腦子裏,茫茫四處都是水,它自認為無論如何是游不出去了。於是絕望令它停止了一切努力,自己強行結束了生命。心理學把這種現象稱為「意念自殺」。

那位惡作劇的受害者當他聽到火車開來、感受到鐵軌顫動時,他認為自己必死無疑。為了免受被火車分屍之苦,在火車離他尚有百米時,他就自己終止了生命。

「自覺精神」與人的靈魂

基於這個道理,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加德納竭力反對把實情告訴癌症患者。據他調查,在美國630萬死於癌症的病人中,80%是被嚇死的,其餘才是真正病死的。他也重複了那個著名的心理實驗:讓罪犯躺在床上,告之將以放血的方式執行死刑。然後用木片在他的手腕上劃一下,接著把預先準備好的水龍頭打開,讓犯人聽水的滴答聲,很快這個人就死了。加德納表示,精神才是生命的真正脊樑,一旦從精神上摧垮一個人,那麼這個人的生命也就變形了。

曾在1963年榮獲諾貝爾醫學獎的澳洲神經生理學家埃克爾斯爵士(Sir John Carew Eccles,1903~1997年),1978年總結他多年的研究經驗,提出了一個驚人的新觀點:大腦的興奮並不等於精神和意識。他認為人有一個獨立於大腦的「自覺精神」,大腦只是它的物質工具而已。

他說:「我們每個人在胚胎發育或幼小的某個時期,就具有非物質的思維和自我領悟能力,這種人的『靈魂』使我們具備了人類的特徵:意識、思考、愛、恨、怕等。」他推測,人的肉眼看不見的「自我」在物質大腦死亡後依然活著。很多科學家相信,埃克爾斯所說的「自覺精神」就是與宗教和神話中的「靈魂」相類似的東西。問題轉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它原來的出發點,科學用了幾百年的時間僅僅認識到「精神獨立於肉體」。看來,「靈魂」這個遠古的認識,也許並不是荒唐的迷信。◇

有趣的人腦

140多億個腦神經細胞,每個腦細胞都與另外5萬個細胞相連,比目前全球電話網還複雜1,500倍。人腦的神經突觸連接和衝動傳遞途徑的數目,是在1後面加上1,000萬公里長的、用標準打字機打出的那麼多個零!對應的電腦體積相對於40層摩天大樓,耗電功率以百萬千瓦計。不過真實的人腦平均重量不足1,400克,1.5立方分米大,消電只有10瓦。

人腦儲存信息的容量相當於1萬個藏書為1,000萬冊的圖書館。神經細胞每秒可完成信息傳遞1,000億次。處於激活狀態下的人腦,每天可記住四本書的全部內容。

電腦只要一個部件出毛病,整個體系就可能癱瘓,不過人腦具有高度可靠的「自適應系統」。腦神經元大約每小時就有1,000個發生故障,累計到100歲時,約有十分之一的腦細胞失效,不過即使這樣,大腦仍然可以正常運作。人每天腦細胞死亡約10萬個,越不用腦的人,腦細胞死亡越多。儘管核磁共振研究發現人的大腦使用率是100%,但大腦的開發利用程度只有10%。◇

一個中風腦學家的洞見

身為哈佛大學精神醫學部的大腦研究者,突如其來的中風,讓泰勒博士經歷了一般腦科學家無法見證的奇特遭遇——瞬間脫離腦內聲音、切斷與現實生活的連結,進入一個充滿美麗、安詳、慈悲、關愛的世界。

經歷一場中風病變,哈佛大學精神醫學部大腦研究者吉爾伯特泰勒博士對人腦有更寬廣的認識。(泰勒博士提供)
經歷一場中風病變,哈佛大學精神醫學部大腦研究者吉爾伯特泰勒博士對人腦有更寬廣的認識。(泰勒博士提供)

文/高紫檀、董韻

從吉爾伯特泰勒博士(Jill Bolte Taylor)是哈佛大學精神醫學部的一名大腦研究者,1996年的一次突然中風,讓她經歷了一般腦科學家無法見證的奇特遭遇。抱著把自己的經歷分享給世人的強烈願望,在歷經8年的痛苦治療後,她恢復了健康,並寫下了《My stock of insight》(中風帶給我的洞見),香港版書名為《奇蹟》。2008年該書成為《紐約時報》最暢銷書,她也被評選為《時代》雜誌百大人物,而她在TED TALK的演講錄像更是風靡全球。她到底遭遇了甚麼奇蹟呢?

突如其來的中風

吉爾喜歡吉他,不過由於哥哥患了精神分裂症,她決心研究人的大腦,以便幫助那些飽受病痛折磨的人。她在哈佛的研究一直進展順利,直到1996年12月10日早上。當她醒來時,發現自己的四肢不聽使喚,無法正常的行走、說話、閱讀、寫字、或記起她的人生,用她的話說:「那時我是一個有著成年女性身體的嬰兒」。

她先是感到左眼一陣陣劇痛,在做早晨例行運動時,她感到意識逐漸與現實分離,彷彿站在另外一個空間來觀察自己正在經歷的一切。就在她感到驚奇時,頭痛加劇了。她朝客廳走去,感覺每一步都非常僵硬,時間變慢了,自己對外界的感受也在減弱,身體開始不聽指揮並失去平衡,她無法分辨自己手臂與牆壁的區分,只能感受到能量。

進入極樂境界

在這時,她感覺一部份大腦完全靜止下來,就像有人拿遙控器按了靜音,徹底的安靜下來。就在她被這種安靜嚇一跳時,她的注意力又感覺她被周圍那片能量大海所包圍,她感受不到身體的界限,她開始覺得自己是個巨大的身體,還在不斷膨脹,並和周圍所有能量融為一體,接下來她進入了一個美麗的境界。

據TED TALK的錄像顯示,她始終記得那個完全脫離腦內聲音、切斷與現實生活連結的境界,那是一個美麗的空間。在那裏,一切工作上的壓力都消失了,感覺非常輕鬆,所有人際關係上的壓力也都消失了,剩下的只是一片安詳,甚至丟掉了37年情感上的一切包袱,「我感受到了極樂的境界,這也許就是人們傳說中的涅槃(Nirvana)吧。」

外在現實與內心境界

就在她沉浸於這美好世界時,突然她的腦袋又有了現實意識,她想到:「出問題了,得趕緊求救。」在忽而清醒、忽而迷糊的過程中,她艱難的找到了自己的名片,視眼模糊中她費了很大勁才打通了單位電話,等同事接電話時,對方聽不清她在說甚麼,此刻她已經喪失語言表達能力了。

幸虧機警的同事叫了救護車。當吉爾在醫院醒來時,感覺自己身處於兩個截然不同的內外世界中。外界的光線刺激如野火般燒炙,外界的聲音是如此的嘈雜,完全分不清楚,也感覺不到身體和面部的位置。可在內在世界裏,她感覺自己巨大無比,不斷膨脹,自己靈魂像大海中巨大的鯨魚一樣遨遊,快樂無比,她感到再也沒有辦法把自己巨大的身體壓縮回小小的軀殼中了。

就在這兩種世界的交替呈現中,吉爾意識到自己還活著。不但活著,她還經歷了人們所說的涅槃境界。「那是個充滿著美麗、安詳、慈悲、關愛的世界。我能進入涅磐的境界,那所有活著的人都可以進入這個境界。只要人們願意,他們可以跳出左腦進入右腦,找到那份安詳。」

人間是學習愛和寬恕的最好平台

儘管多年過去了,當泰勒博士對《新紀元》談起這事時,她還清晰地記得那種美好。她表示,在一定情況下,人們可以達到她所經歷的那種幸福與極樂的境界。

她還指出,打坐練習可以使人們將思想選擇性集中在某個預設的「電路」裏,越細節具體,越容易控制。「當我們預設思想模式和具體思維時,這些思維就會主導思想。」她說:「這種優秀的(控制思維)的技巧,可以『遮罩』掉其它的大腦物理和認知活動。」慢慢人的心就會平靜下來,就能感受到一些美好的東西。

有人說泰勒博士的經歷,跟很多瀕死體驗很相似。目前全球很多醫學家都在研究瀕死現象,通過那些經歷過死亡而又被搶救過來的人回顧他們在死亡瞬間的經歷,讓人更加珍惜生命。

芭芭拉羅默爾(Babara R. Rommer, M. D)博士在她的《揭開生死謎——三百名瀕死經驗重生者的永生啟示》一書中,講述了接近死亡時發生的事。許多人跟泰勒博士的感受相近,他們感受到的是完全的安詳和無條件的愛,不過也有人感受到不安甚至恐怖。

儘管這三百多人的經歷大不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重回人間後,他們對死亡不再那麼恐懼,能更加無條件地愛別人,物質慾望降低了,變得更有靈性,他們說,人生是造物主提供給生命學習「愛和寬恕」的最好平台。

正常人腦有意抑制「自我昇華」

楊景端博士是美國費城托馬斯傑斐遜大學心理行為健康部的主治精神病醫生。他對《新紀元》表示,賓夕凡尼亞大學(賓州大學)紐博格醫生的現代神經影像學研究提示,人的大腦有一個牽涉到額葉、頂葉和顳葉皮層的網絡系統,與人的信仰活動緊密相關。意大利UDINE大學的Cosimo Urgesi醫生研究了腦瘤手術前後病人的「自我昇華」的評分指數。他們發現左側和右側後頂葉的選擇性損壞,能明顯提高「自我昇華」的評分指數。人的大腦顯然有抑制人對另外空間感知的功能。當大腦負責這一功能的結構被損壞後,人就有可能窺視甚至體驗到另外空間的絢麗景象。正如這位中風的腦學家所經歷的。而長期修行的人通過不斷捨去對名利情的執著和打坐,似乎也能健康地解除大腦對「自我昇華」的抑制。◇

(下接D6版 打坐帶給大腦的驚喜)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