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是帝國領土最為擴張的時期;塞外遼闊的風光,英雄策馬的景象,拋頭顱、灑熱血,建功立業,是每個好男兒心中都有過的夢想。在這個時期也產生了許多傑出的邊塞詩人,他們的作品得到百姓的普遍共鳴,也被人們所廣為傳唱,而其中最傑出的當推王之渙。
王之渙是一個充滿俠客氣質的人,「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很年輕時就以詩文出名了。他曾擔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縣令李滌將三女兒許配給了他,正是仕途開展的良好基石,但王之渙卻根本不把功名利祿放在心上。有一次,因才遭忌被人誣謗,他竟懶得爭辯,乾脆揮揮衣袖,丟下官職雲遊去也,過起逍遙閒放的生活;此後「優遊青山,滅裂黃綬」,「或歌從軍,吟出塞,皦兮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為邊塞和軍旅寫下許多傑出的篇章。(〈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尉太原王府君墓銘誌並序〉)
《集異記》裏曾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開元年間,詩人王之渙、高適、王昌齡在一酒館聚會,適逢歌妓競唱,三人便打賭,看歌妓選唱誰的作品來比高下,結果諸妓之最美者演唱了王之渙的詩,王之渙一時睥睨群倫。
這個故事叫做「旗亭畫壁」,而使王之渙勝出的這首詩,便是〈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那滾滾奔流的黃河啊,遼遠得像與天上白雲連在一塊了, 這守衛邊關的城池啊,在萬仞高山中獨自孤單地聳立著。
何必用羌笛吹奏哀怨的〈折楊柳〉歌?
春風根本就吹不到這遙遠的玉門關,又怎會有楊柳可以折取呢?!
涼州,涵括今甘肅、寧夏、青海一帶,原為匈奴舊地;漢武帝時開闢了此處,並置刺史管轄;因「地處西方,常寒涼也」,故名涼州,是一個既掌握戰略機要而又物資艱辛的軍事重鎮。〈涼州詞〉,原本題名〈出塞〉,「涼州」是曲調名,表示它是按照涼州,也就是河西一帶地方樂調而歌唱的。
全詩描寫塞外苦寒景象,並表達了戌邊將士的艱辛與思鄉愁緒。
整首詩就像一幅壯觀無比的圖畫,首句與天相接的視野描寫出了黃河的極度遼闊,接著荒煙孤城、萬仞高山,映襯出戌邊將士們生活的苦寒,離鄉在外深刻的寂寞。最後,詩人巧妙地使用楊柳與春風的雙關意,點出皇恩遙遠,歸鄉的無望。
玉門關,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也是國家最重要,離境最遙遠的一道防線,駐守於此的辛苦可想而知。詩中羌笛所怨恨的「楊柳」,其實指的是北朝樂府民歌〈折楊柳〉:
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 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跨上馬兒不拿鞭子,卻去折取那楊柳枝。
跳下馬背出奏笛子,愁壞了我這離鄉遊子!
折柳贈別是唐朝盛行的風俗。將士吹奏〈折楊柳〉曲,正暗示了思鄉的情緒,然而楊柳又怎可能在荒蕪的塞外生長呢?詩人於是乾脆借題發揮,責怪起了春風,春風不至,才使邊關草木不生呀。這春風,暗喻了朝廷的恩德。高居宮廷的帝王,在安逸的生活中也許早已遺忘這些拚死捍衛家園的士兵了呢,更不用提返鄉輪調的日期了!「何須怨」三字,其實是說怨也沒用,詩人不以心酸涕淚作結,反而用豁達的語調表達了離情與諷喻。
或許正如詩人本身的高遠豪放,這首〈涼州詞〉描寫了戌邊將士的艱辛,卻一點兒也不消沉,反而視野遼闊,慷慨激昂,展現出盛唐時期寬闊宏大的胸懷。春風不度又如何?孤城在寒風中依舊傲然獨守!在詩人求真的生命歷程中,外在評價從不能動搖其最純粹的初心。無怪本詩技壓群雄,近代國學大師章太炎更推崇其為「絕句之最」。
附錄:楊柳與贈別
楊柳,是河畔最美麗的植物。古人有折楊柳以贈別的風俗,尤盛行於唐代。
在柔媚的江南水鄉,遠行時總是乘坐舟船,送別也往往就在江邊。楊柳的「柳」字與挽留的「留」字諧音,柳條纖長隨風而動,又像纖纖素手的招引挽留。折柳相贈,不只因它隨手可得,更代表了一分依依不捨的情意!
相傳長安城東的灞陵橋上栽滿了萬株垂柳,人稱天下第一柳。人們往來迎送都在此橋邊,於是灞橋也成了離別的傷心地點。李白〈憶秦娥〉詞:「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灞橋被唐人冠上「銷魂橋」的名稱。
北朝樂府民歌〈折楊柳〉:「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北方男兒豪邁爽朗,是不輕易彈淚傷別的,卻也藉著折楊柳的動作,流露出了對家鄉的思念。
柳絲飄飛,總讓詩人墨客平添許多思緒。或許,行人終究是無法挽留的吧,但無論他去向何方,舟停處,都必然看見另一個江畔同樣青青的垂柳,想起相送的故人。……
那家鄉的美好,伊人的癡心,千絲萬縷的思念與愁緒,就這樣在中國詩詞中,與楊柳結合成了不可抹滅的記憶。
《獨釣寒江雪──經典名作中的秘密》/文津出版 大紀元讀者購書優惠https://goo.gl/27qA1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