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香港對大陸自由行開放以來,香港的零售市場以每年超過10%的比例增長。這個勢頭在2015年發生逆轉。

港府統計顯示,香港零售業繼2015年下跌3.7%後,再於2016年1-11月按年下跌8.6%,是連續21個月錄得下跌。其中11月零售業總銷貨按年下跌5.5%,跌幅較10月的2.9%擴大,當中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的銷貨價值跌14.4%,電器及攝影器材跌27.3%。

租金跌 名牌商場謀轉型

在過去的十多年中,香港成為中國富豪和權貴階層消費奢侈品的集中地,全球名牌紛紛搶灘香港。曾幾何時,尖沙咀、中環和銅鑼灣的時裝、珠寶和名錶店櫛比鱗次,令這些地方的一線商業街道的租金甚至超過紐約曼哈頓的第五大道,比名牌之都的巴黎貴一倍。 

就在2014年,海港城還自豪地宣稱其每平方呎銷售額為世界最高,但如今盛況不再。據九龍倉業績報告顯示,海港城2016年上半年租戶銷售額下跌14.7%至133億港元,跌幅比2015全年的12.1%擴大,而且也高於市場的平均水平,主要是受到高端產品銷售疲弱影響。

同樣的蕭條還出現在香港諸多地標購物中心。同屬九龍倉旗下的銅鑼灣時代廣場、金鐘太古廣場、鰂魚涌太古城中心、東涌東薈城名店倉等的銷售額下跌約一成。

面對蕭條景象,各大型商場紛紛開始變身。據知,海港城商場通過引進更多具號召力及年輕的品牌以緊貼潮流,包括一些輕奢、美容品牌,以加強海港城的多元化租戶組合。港威商場則吸引了Adidas進駐開設旗艦店,以把握新興的運動休閒潮流。

時代廣場還在13A樓新設「兒童天地」,在9樓及10樓將部份區域改裝為生活時尚集中地。

專營零售店銷售額上揚

隨著大陸遊客日漸熟悉香港,購物熱點不限於大型購物中心,坊間各式特色小店,以及符合現代人追求健康理念的產品受到歡迎。

尼爾森2014年公佈的《大陸遊客購物調查》稱,一些中小型的精品店開始分流了一批大型購物中心的客戶——大陸遊客相信在這些精品店可能會買到更加豐富而獨特的商品。

專營個人保健和美容產品的零售連鎖店萬寧業績報告顯示,於2015年的收入共25.631億美元,比2014年的24.545億美元增長4%。該零售集團在港澳兩地的零售業務沒有受到大陸訪客數量減少的影響,會員卡Mann Card 的登記量比前一年增長18%,達到200萬張。

各國優質產品經港入大陸

一些本地藥房亦生意暢旺,甚至利用水貨客做運輸,幫忙郵寄到大陸,包括海外魚肝油、維他命、治癌藥品等都是暢銷貨。有大陸遊客向記者透露,由於大陸陰霾、毒食品猖獗,令健康成為他們最關注的範疇。他們希望在香港買各國保健產品,包括香港和海外製造的。

香港財經專欄作家廖仕明表示,天然、綠色的健康產品正在成為新潮流,市場需要優良商品。各國品牌的優質產品都希望透過香港進入大陸,令香港孕育商機。

另外,他說,香港實行國際接軌的司法和行政管理體制。因此特別適合各類希望進入中國大陸、亞洲各國市場甚至全球市場商家的試金石。在香港獲得成功的商品,在全球市場成功的可能性也極大,故看好中醫、保健品等健康產品市場。◇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