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社會已有高齡化的趨勢,老年人的數量一直持續增加中。伴隨這一數字的增加,無可避免地,髖部骨折的患者也在同時增加。根據美國的統計數字顯示,每年有大約30萬人因髖部骨折住院,而這些患者佔醫院總床數的30%。
何謂髖部骨折?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骨科主治醫生楊宗穎說,所謂的髖部骨折是指股骨(也就是大腿骨)的股骨頸、股骨粗隆間或股骨粗隆下處的骨折。一旦發生髖部骨折,患者通常會感到鼠蹊、大腿或臀部疼痛,患肢無法負重、移動或變短,也可能產生外翻的現象。患者會因為疼痛而無法坐起、行走、如廁、床上翻身等,導致日常生活嚴重受影響。
死亡率高的原因
根據臨床研究顯示,65歲以上的老人,大約30%曾在1年內有跌倒過,80歲以上則高達50%,而這些跌倒過的老人,有1/2會再跌倒。其中約10~15%跌倒事件會引起骨折,最後能完全恢復功能者卻僅有1/3。另外,發生髖部骨折的老人,一年內的死亡率女性約為15%,男性則高達22%;造成這樣高死亡率的原因,其實與骨折本身無關,多數患者死亡是因為長期臥床造成併發症所引起,例如:肺炎、尿道感染、靜脈血栓等多種內科疾病。
引發跌倒與骨折的因素
楊宗穎表示,老化會使老年人反應遲緩、肌力降低、平衡與步態功能明顯下降,加上骨質疏鬆造成骨量不足,很容易因低能量創傷而造成重大的髖部骨折。髖部骨折大約有90%是因從自身高度跌倒引起,引發跌倒的因素可分為環境因素與個人因素。環境因素如地面不平、滑溜積水、光線昏暗等;個人因素則包括運動功能變差、跌倒時保護反應變慢、服用藥物,或是罹患視力障礙、失智症、中風、柏金遜症等影響行動功能的疾病,這些都會增加跌倒的機會。
此外,骨質脆弱,也是決定骨折的重要因素。停經、體重過輕、抽煙、喝酒、長期使用類固醇等,都是骨質疏鬆導致髖部骨折的危險因子。
如何決定治療方式?
楊宗穎提出,髖部骨折的治療方式會依據患者本身的年齡、身體狀況、骨折後的時間長短、骨折類型等狀況,來決定治療的方式。除了手術風險非常高的患者之外,多數髖部骨折的患者都需要儘早開刀。開刀通常採用兩種方式,一種是用骨釘進行內固定術,也就是固定骨折部位,另一種是換人工關節。
楊宗穎補充說,未移位的股骨頸骨折、多數的股骨粗隆間骨折,以及多數的股骨粗隆下骨折,開刀方式以骨釘、骨板固定為主;已經移位的股骨頸骨折因癒合率不高,所以需要換成半髖人工關節。開刀完畢應該儘快開始做復健,讓患者及早恢復行動能力,以避免長期臥床的併發症發生。
有效預防跌倒與骨折的方法
楊宗穎提醒,預防勝於治療,為了要預防跌倒與骨折的發生,應詳加安排生活與環境,以減少危險因子產生,例如:注意個人疾病保健、用藥諮詢、矯正知覺障礙、改變生活行為、注重營養、從事復健治療、運動課程、平衡訓練、改善居家與公共環境、增設防護設施等。其次,評估與治療骨質疏鬆症也很重要,例如:多曬太陽、常運動、補充足量鈣質與維他命D,必要時使用藥物治療,預防骨質繼續流失,如此才能有效避免骨折的發生。◇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