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氣「立春」,標誌著新的一年又要開始了。幾千年的神傳文化造就了中國人的智慧,而中國特有的「二十四節氣」也是這一偉大文化的體現。在這一天,歷代帝王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幾千年來中國民間各地也形成了固定的風俗習慣。
立春就是新年伊始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也是重要的傳統節日,因為從這一天開始,就進入新的一年了。中華文化的基點是天人合一,所以按照中國傳統的紀年法,當太 陽運行到黃經315°時(每年2月3至5日之間),就是立春,意味著春天的開始。立春當晚7點,北斗七星的斗柄正好指向東北方45度的地方,是八卦中「艮 卦」的方位。
許多人一直以為正月初一才是中國新年的開始,其實是個錯誤認識。長久以來,風水、術數都以立春作為新年的分水嶺,中國古人特有的屬相(生肖)其實也是以這天作為起點。也就是說,2016年2月4日出生的孩子就屬猴了。不過,現在人們大多都以初一作為屬性交替的分水嶺了。
作為節氣,立春的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時期。漢代以前,曆法經歷了多次變革,那時將立春定為春節,一直延續了2000多年。
古人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此時東風開始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蜇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甦醒;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然而氣候的異常,冷暖顛倒,就會呈現出古人說的亂象。
節慶與民俗
作為新年伊始的立春,官方和民間都有許多慶祝儀式和習俗,包括「鞭春」、「祭句芒神」、「拜太歲」、「躲春」和「咬春」等。
1. 鞭春
大約從漢朝開始,京府與各地方官府於立春前一天,在正門前的東西兩側擺放泥塑的耕人與耕牛,提醒農民春天來了,準備春耕。後來,演變成真人扮演的「鞭打春牛」的活動。真人扮演的勾芒神身穿綠色衣服,手執楊柳或絲杖鞭打土牛,象徵喚醒耕牛準備勞作,這就是所謂「鞭春」。
官吏鞭春後,農民搶著把春牛身上的土片撒到在自家的農田裡,他們相信,這會給自己帶來好收成。
2. 祭句芒神
上邊提到的「句芒神」,也叫「春神」,是民間的草木神和生命神,其形象為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據文獻記載,早在周朝,就有隆重的「立春」儀式。立春前三日,天子開始齋戒,立春當日,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郊迎春,迎接主管農事的「句芒神」,祈求豐收。
到了清朝,迎春儀式已成為重要民俗活動。據《燕京歲時記》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
3. 拜太歲
古時,以天干地支計算年月,六十年一個輪迴,而每年都有一個太歲神主管那一年的運程,即值年太歲,也稱流年太歲。六十位太歲輪流值年,每個人都有兩個太歲看管,一個是出生之年的太歲,一個是流年太歲。
相傳這六十位太歲神都曾在中國的不同歷史時期托生人間,有的是守護疆土、有功於國的將軍;有的是清正廉潔、一心為民的地方官員,每個人都是中國倫理道德的楷模和備受世人推崇的學習典範。
「拜太歲」源於道教文化,是中國民間一種化煞消災、祈福納吉的傳統習俗。早在元、明時代,拜太歲活動便被列入國家祀典。
作為一種傳統習俗,「拜太歲」在北京、廣州、台灣、香港等地以及東南亞國家十分盛行。從干支紀年規則上來講,立春之日也是新舊太歲交接班之時。
4. 躲春
中國傳統民俗有「犯太歲」之說。立春當日的「躲春」實際上就是「躲太歲」。立春這一天也是新舊太歲交班的日子,為了避免與上一年的太歲發生正面衝突,凡是犯 太歲的人就要「躲春」。按現代科學的解釋,就是立春這天氣候開始交接,新的氣場可能對部分人群不利,所以要處處小心謹慎。
所謂「躲春」,不 是躲到甚麼地方去,而是指立春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爭,要與人和睦,心平氣和地度過這一天。拿2015年立春為例,這一天上午11點59分,正式進入乙未羊 年,就是2014馬年太歲星君章詞大將軍正式卸任,2015羊年太歲星君楊仙大將軍正式上任的交替時間。按照民俗,屬羊、牛、鼠、狗的人就犯了太歲,就必 須避免與羊年太歲的正面衝突,緩和與太歲星君的關係,以免來年運程不濟。
5. 咬春與養生
「咬春」是指立春當日的特定吃食。雖然各地民俗不同,但大體上「咬春」的主要食物為蘿蔔、五辛盤、春餅和春卷。
中國很早就有「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的習俗,明清以後,「咬春」就是吃蘿蔔。明代《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中記載:「至次日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 蔔」。清代《燕京歲時記》亦記載說:「打春即立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蔔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困也。」
咬春的另一食物是五辛盤,即五種辛味蔬菜。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講到:「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芥等辛嫩之菜,雜合食之,取迎新之義,謂之『五辛盤』,杜甫詩所謂『春日春盤細生菜』是矣。」
古人為何要吃辛辣的蔬菜?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養生。立春之際,寒盡春來,易患感冒。辛辣的蔬菜有疏通臟氣、發散表汗之功效,能預防時疫流感。立春後,人體內部機能開始活躍,飲食上需遵循養肝明目、減酸增甘、通利腸胃的原則,多補充水分。
立春時流行最廣的食物就是「春餅」和「春卷」。 在晉代的《關中記》中有這樣的記載:「(唐人)於立春日做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不僅民間吃春餅,皇宮中春餅也經常作為節慶食品頒賜給近臣。陳 元靚在其《歲時廣記》中記載道:「立春前一日,大內出春餅,並酒以賜近臣。盤中生菜染蘿蔔為之裝飾,置奩中。」
與春餅不同,春卷是油炸食品,其名稱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書中曾提到過「薄皮春卷」和「子母春卷」這兩種春卷。明清時期,春卷已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風味食品。春卷的餡主要是韭菜(或韭黃)、荳芽、粉絲等。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