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是一位經常使用電腦的網頁設計師,他每天需要長時間使用鼠標和鍵盤進行工作。最近他的左手食指和中指時常會感到麻木、刺痛。他嘗試改變工作姿勢並進行手部運動,但症狀沒有改善。那麼小王到底得的是甚麼病?手麻的症狀向我們傳達了甚麼健康警訊?

我們應該把人體的所有症狀視為朋友,而非健康的敵人。因為人體出現了症狀,就是身體在向我們傳達信號,提醒我們有健康問題,需要進行調整或治療。如果我們一味盲目的使用藥物去掩蓋症狀,甚至在還可以通過其他方法糾正身體疾病的時候,就匆匆做了手術。那麼我們就可能走入了現代醫療工業的陷阱之中,自以為治療了疾病,實際上卻失去了從根本上糾正問題和自我保健的機會。

導致手麻的可能原因

手麻是一個非常常見的現象。如果有人偶爾出現手麻的症狀,且持續時間不長,這種情況可能不需要太擔心。這通常是由於睡姿、坐姿、用手的姿勢不當,或者是壓力、焦慮情緒導致的。我們只要改變姿勢、休息好、調整好心態,就會有所改善。

但是如果有人在睡醒後常常手麻,且持續時間較長,採取上述措施之後也沒有改善。那麼這種手麻就不能忽視了,它可能的病因就很複雜了。電腦工程師小王就是這種情況,他改用了對手部姿勢比較好的鍵盤,工作中也注意經常休息,但是他的手麻症狀並沒有改善,甚至逐漸加重。

這類比較嚴重的手麻有兩種可能的致病原因。一種致病原因可能是神經受壓。這種原因造成手麻的感覺可能是疼痛、麻木,也可能會伴隨其它症狀,例如肌肉無力或失去平衡。另一種致病原因可能是血液循環不良。這種手麻的感覺可能是麻木、刺痛,有時也會伴隨其它症狀,例如手指變色、感到冷或熱。

手麻應做的檢查和治療方法

由結構問題引起的手麻,可以通過醫療檢測來診斷。 X光檢測可以檢查到手腕和手指骨骼是否有異常情況,進而判斷手部是否存在神經或血管受壓。 CT掃瞄、磁共振成像(MRI)則可以檢查出骨骼、軟組織、神經和血管的詳細情況,進而判斷是否存在神經受損、血管異常等問題。超聲波可以幫助檢查是否存在血管狹窄、神經壓迫等問題。

生物化學問題(例如營養缺乏或代謝問題)也會引起手麻。比如維他命B12、維他命B6都是合成神經傳遞物質、維持神經系統健康所必需的營養素,缺乏它們可能會導致神經損傷和手麻等症狀。

鈣、鉀也是維持神經和肌肉健康所必需的營養素,缺乏鈣、鉀可能會導致神經系統問題和手麻等症狀。除此之外,血糖過高甲狀腺功能不正常等問題也會引起手麻。

如果結構和化學出了問題,就會導致生物能量的不平衡,也就是生理電活動不平衡。通過神經傳導電圖、肌電圖、腦電圖檢測都可以檢查出大腦和周圍神經有沒有損害。生物能量不平衡導致的腦部疾病,例如中風或癲癇也會引起手麻的現象。

中醫治療手麻

那麼中醫又是怎麼看手麻的呢? 中醫認為手麻是由於氣滯、血瘀、痰濕等因素導致經絡不暢所引起的,也可能是因為肝血虛、肝腎陰虛等內臟因素所致。

因此中醫醫師會根據患者不同的情況,通過針灸、中藥或者按摩等方法調理氣血、去除痰濕、養肝補血、通經活絡,來恢復氣血循環暢通。

研究發現,對於腕管綜合症引起的手麻和疼痛,針灸治療效果良好。一項台灣的研究將77名輕度至中度腕管綜合症患者分成針灸組和類固醇組,接受針刺穴位治療的患者與使用類固醇治療的患者在改善手麻方面的效果類似,而接受針灸的患者的睡眠質量改善更大,因手麻而在夜間驚醒的情況明顯好轉。

小王案例的檢查結果

小王的檢查結果顯示他患有左手腕管綜合症。腕管綜合症是一種常見的手部神經病變疾病,它通常會導致手掌、手指和前臂麻木或刺痛。腕管綜合症通常發生在長時間重複使用手部或手腕的人,例如辦公室工作者。另外妊娠期婦女由於體內荷爾蒙水平變化,也有可能誘發腕管綜合症。

根據檢測結果,醫生建議小王減少手部和手腕的使用,改變工作和休息姿勢,並經常進行手腕伸展運動。醫生還給小王安裝了一個護腕器,以減輕腕部壓力、紓緩疼痛。小王按照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因此症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

值得注意的是小王雖然有腕管綜合症,但並不意味著他就沒有生物化學、生物能量、精神和情緒方面的問題, 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只注重結構上的改變,治療效果可能既不好也不長久。

因此我們要根據「四維健康」的理念,從身體結構、生物化學、生物能量及精神四方面來進行綜合管理。除了醫生建議的治療方案,小王還應該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情緒管理,以此達到更好的綜合效果。@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Miss NTD選美大賽現正接受報名:

https://bit.ly/MissNTD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