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美德醫學」的第三部份:甚麼藥是安全、有效、免費的,而且只需要微妙的視角轉變就會有效果?我們歡迎你探索美德與健康之間被忽視的聯繫——「美德醫學」。

林登‧哈里斯(Lyndon Harris)於2001年4月被任命為華爾街聖公會教堂聖保羅禮拜堂(St. Paul’s Chapel)的牧師。他找到了一生中夢寐以求的工作。然而,幾個月後,悲慘的事件永遠地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哈里斯失去了他的家、他的妻子,甚至他的健康——他開始患上創傷後應激障礙、抑鬱症和肺損傷。

他憎恨這個世界,拯救他的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寬恕的力量。

從英雄到受害者

哈里斯的教堂距離世貿中心僅三個街區,他見證了9‧11的悲劇。隨著雙子塔塔樓的倒塌,災難在他眼前上演。事後,他親眼目睹了人員的傷亡:無家可歸的鄰居、尋找失蹤親人的家庭,以及無處可去的倖存者。

面對人們的迫切需求,哈里斯協調了一群志願者建立了一個臨時食品站,供應漢堡包和熱狗。後來,他又幫助推進世貿中心遺址的這些人道主義工作,開放了聖保羅教堂,以滿足急救人員和世貿中心工作人員的需求,提供食物、按摩、脊椎按摩療法和心理諮詢。教堂還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睡覺的地方,甚至為急需泰迪熊的兒童或成人提供泰迪熊。

林登‧哈里斯身穿飾有緊急服務徽章的長袍,代表團結、支持和紀念。(由Krystyna Sanderson提供)
林登‧哈里斯身穿飾有緊急服務徽章的長袍,代表團結、支持和紀念。(由Krystyna Sanderson提供)

「你看,我媽媽總是教導我,如果有人遇到麻煩,你要幫助他們。然後,如果你能做到的話,給他們提供食物。」哈里斯回憶道。

然而,他所在教會的領導層另有計劃。他們將重點從人道援助轉移到建築保護上。哈里斯的反駁沒有結果,令他驚訝的是,教會管理層既不承認也不重視他幫助人們的努力。

幾個月後,哈里斯在紐約歷史學會(New York Historical Society)參加了一場座無虛席的紀錄片放映,觀看了該教會製作的關於世貿中心遺址聖保羅教堂事工的紀錄片預告片。然而,他卻發現,作為一個工作了240多天來監督這次行動的發起人和中心人物,他甚至沒有出現在預告片裏。

就好像他被抹去了一樣。「就好像我做過的任何事情對他們來說都無關緊要。」他說。

在世貿中心遺址工作了八個半月後,他的肺部和鼻竇受到了損傷——現在當他看到紀錄片預告片時,一種受害者的感覺開始出現。

他感到憤怒和被背叛,於是他辭職了。

「很快我的生活就開始分崩離析。」他回憶道。不久之後,他失去了自己的房子,他的婚姻也失敗了。身心俱疲的他患上了抑鬱症和創傷後應激障礙。

他的怨恨持續了十年——他住在他個人的「世貿中心遺址」。

哈里斯說:「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說得好,『怨恨就像喝下毒藥,然後等著你的敵人因它而死。』」

「你知道,我喝了那種毒藥,有時味道真的很好。每次我喝一口,我的一部份就會死去。」他說。

「但是」,哈里斯說,「好消息是這並不是故事的結局。當我敞開心扉接受寬恕時,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原諒如何改善幸福感

路德學院(Luther College)心理學教授、著名的寬恕研究專家洛倫‧杜桑(Loren Toussaint)告訴《大紀元時報》(The Epoch Times),他對1423名美國人進行了一項研究。

研究發現,原諒自己、原諒他人和感覺被上帝寬恕與更好的心理健康、身體健康、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密切相關。

相反,不能寬恕他人會對心理健康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導致反芻性思考(Rumination,回想事件的同時生悶氣)和抑鬱症狀。

從拒絕寬恕到抑鬱的過程。由左至右:上帝不寬恕(上),他人不寬恕(下),不寬恕自己,反芻性思考,抑鬱。(由《大紀元時報》提供)
從拒絕寬恕到抑鬱的過程。由左至右:上帝不寬恕(上),他人不寬恕(下),不寬恕自己,反芻性思考,抑鬱。(由《大紀元時報》提供)

正如諺語所說,「你關注的東西會增長。」維珍尼亞聯邦大學(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名譽教授、五十多本關於寬恕的書籍的作者埃弗雷特‧沃辛頓(Everett Worthington)表示,反芻性思考會反覆觸發壓力,並導致皮質醇的持續釋放。

根據2019年的一項研究,反芻性思考與睡眠時間較短和醒來時皮質醇水平明顯升高有關。

縱軸:第二天皮質醇水平;橫軸:壓力水平;點狀虛線:低水平反芻性思考;段狀虛線:平均水平反芻性思考;實線:高水平反芻性思考。(由《大紀元時報》提供)
縱軸:第二天皮質醇水平;橫軸:壓力水平;點狀虛線:低水平反芻性思考;段狀虛線:平均水平反芻性思考;實線:高水平反芻性思考。(由《大紀元時報》提供)

沃辛頓向《大紀元時報》解釋說,皮質醇在短期內是有益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會「對你身體的每個系統產生負面影響」。

皮質醇會觸發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這是身體的警報系統,在戰鬥或逃跑反應中至關重要。然而,沃辛頓說,如果過度激活,它會損害心血管系統,縮小海馬體(鞏固記憶的地方),並破壞免疫系統和胃腸道系統。

此外,不會寬恕與更高的自殺風險顯著相關。

「每當你充滿憤怒和仇恨時,很多時候你甚至連活下去的渴望都會減弱。」在美國癌症治療中心(Cancer Treatment Centers of America)擔任牧師和教牧關懷主管10年的邁克爾‧峇里(Michael Barry)說。

寬恕他人,而不是懷恨在心的心理轉變也會深刻地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

杜桑描述了一個很有說服力的實驗,在這個實驗中,參與者回憶了一次有人傷害他們的經歷。

杜桑說,當回憶起一段痛苦的經歷時,你會感到胃裏打結,嘴裏像含著棉花,並開始出汗。雖然是想像出來的,但你的大腦無法將它與真實的事情區分開來,你的身體會重溫這種壓力經歷。

有寬恕想法的參與者沒有強烈的反應。他們的心率、血壓和眉肌緊張度更低,而且更放鬆。寬恕阻止了他們對傷害性經歷做出反應,使他們的壓力反應得到了抑制或「緩衝」。

左圖縱軸:心率變化;右圖縱軸:血壓;橫軸:時間;圓點:抱恨;菱形點:寬恕。(由《大紀元時報》提供)
左圖縱軸:心率變化;右圖縱軸:血壓;橫軸:時間;圓點:抱恨;菱形點:寬恕。(由《大紀元時報》提供)

壓力與重度抑鬱症、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風險增加有關,研究表明,壓力會改變基因表達,激活炎症因子,並導致腫瘤生長和轉移。

在發表在《健康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上的一項研究中,杜桑發現,寬恕可以顯著緩衝終生壓力,預防精神疾病,並改善身體健康狀況。

縱軸:精神健康問題;橫軸:終生壓力;褐色線:低水平寬恕;點狀虛線:中等水平寬恕;段狀虛線:高水平寬恕。(由《大紀元時報》提供)
縱軸:精神健康問題;橫軸:終生壓力;褐色線:低水平寬恕;點狀虛線:中等水平寬恕;段狀虛線:高水平寬恕。(由《大紀元時報》提供)

根據杜桑的說法,寬容的人傾向於對生活壓力源採用更有效的應對方式。他們通常具有一套更具適應性的應對策略,經常使用以問題為中心的方法。

史丹福大學寬恕項目主任弗雷德‧拉斯金(Fred Luskin)向《大紀元時報》解釋說,「寬恕最重要的影響是知道自己有應對生活的能力。」

他說,面對逆境或不公平的待遇,你可以放下過去,擺正心態,並以更大的信心向前邁進。通過放下怨恨和恐懼等負面情緒,個人會獲得善良、愛和同情等積極情緒,這些情緒對自己的健康有益處。

哈里斯在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分享說,作為寬恕專家和朋友,拉斯金經常向他建議,如果他能像沉浸在自己的不幸中那樣,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尋找生活中的祝福上,他可能會發現一種新的滿足感。這種觀點的轉變成為哈里斯走向寬恕之旅的基石。

翻過這一頁

哈里斯分享說,他必須擺脫自己的受害者身份,並專注於寬恕,然後才能找到恢復健康的路。

教宗方濟各宣布2016年為禧年——一個專注於寬恕和慈悲的特殊年份。同年,哈里斯踏上了「聖雅各之路」(Camino de Santiago,註:是前往天主教的聖地之一的西班牙北部城市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的朝聖之路)朝聖之旅。

哈里斯說,「聖雅各之路」朝聖的一個傳統是,來訪者隨身攜帶一塊石頭,在完成漫長的旅程後,將石頭從菲尼斯特雷(Finisterre)的懸崖上扔進海裏,以「釋放你一直背負的負擔」。

哈里斯說,一路上的每一步,他都在思考自己的生活、過去的錯誤,以及自己的不寬恕——然後讓這一切過去。

在旅程結束時,哈里斯和陪伴他朝聖的女友瑪麗亞(Maria)將他們的石頭扔下了懸崖,而且,「對我們的未來發表了意向宣言」。他說。就在那時,他向她求婚,她說「好的」。

林登‧哈里斯和他(現在的)妻子瑪麗亞抵達聖地牙哥德拉孔波斯特拉主座教堂(Cathedral of Santiago de Compostela),結束了他們的「聖雅各之路」朝聖之旅。(由Lyndon Harris提供)
林登‧哈里斯和他(現在的)妻子瑪麗亞抵達聖地牙哥德拉孔波斯特拉主座教堂(Cathedral of Santiago de Compostela),結束了他們的「聖雅各之路」朝聖之旅。(由Lyndon Harris提供)

「我已經脫胎換骨,肩負著新的使命。我倖免於很多挑戰和痛苦。我真是太幸運了。」哈里斯說。

哈里斯說,他的身心健康狀況處於一生中的最佳狀態,他的肺部沒有任何受到損害的痕跡,也沒有怨恨的感覺。他與夢寐以求的女人喜結連理,並擔任勵志演說家,宣講寬恕的好處。

「我們所有人都會遇到悲劇,但我們必須找到創造性的方法來應對,才能成為快樂、有韌性、足智多謀、賦予生命的人。毫無疑問,寬恕絕對是其中的關鍵。」他說。

「這些研究結果是無可爭議的。」哈里斯說。

寬恕的定義與誤解

「寬恕不是忘記。」峇里說,他也是一位研究寬恕的作家。

痛苦的記憶由兩部份組成:痛苦和記憶。就像你身上的傷疤一樣,峇里說:「當你原諒一個人時,痛苦會消失,但記憶仍然存在。」

他說,寬恕也不僅僅是說說而已。

峇里講述了一名19歲的年輕女子因為一次創傷經歷而與父親疏遠了六年之久。她帶著憤怒發洩,顯然仍然處於痛苦之中。當峇里問她是否想過原諒她的父親時,她回答說:「我很久以前就原諒了他。」但是,峇里說她沒有。

他補充說,寬恕是「真正發生在你心中的事情」。

此外,根據沃辛頓的說法,重要的是要意識到「寬恕就在我的身體內」——這是一種純粹的內心動力——是你為自己,而不是為他人做的事情。

寬恕與和解不一定是「一回事」。他說,你可以原諒某人,而不必再次見到他們或與他們互動。

練習寬恕的方法

沃辛頓建議在嘗試寬恕時遵循一個框架;他說,這就是為甚麼他創建了自己的寬恕框架,他稱之為「REACH寬恕」,該框架已在五十多項受控科學研究中產生了積極結果。

REACH是五個單詞的縮寫:「回憶」(Recall)傷害;「同情」(Empathize)傷害你的人;送出一份「利他」(Altruistic)的、對方不配得到的寬恕禮物;對你情感上所體驗到的寬恕做出「承諾」(Commit);並且當你懷疑時,「堅持」(Hold)這種寬恕,沃辛頓解釋說。

根據沃辛頓的說法,你可以將此框架應用於重大事件和小煩惱上。例如,如果有人在駕車途中搶了你的道,你首先要回憶起受到的傷害,承認你的憤怒,並決定不值得繼續生氣。接下來,你要換位思考,考慮到那位司機可能是趕時間或分心了,由此你會產生同理心。然後,你送上一份利他主義的禮物。如果這很難做到,你可以回想一下你犯過類似錯誤被原諒的經歷。你承諾放手並堅持這種寬恕,稍後提醒自己,你不會讓這個小事件毀了你的一天。

拉斯金建議從一些小事做起,並與你身邊的人,比如你的生活伴侶,一起進行練習。專注於重要的人並進行排練。靜坐兩分鐘,練習你可能會對別人說的話。「試試看。」他說。

最重要的是寬恕的意圖。

「寬恕是治癒列車的最後一站。」拉斯金說。根據拉斯金的說法,雖然寬恕的具體方法可以通過學習來掌握,而且有價值,但具體方法只是輔助手段。他提到了大屠殺倖存者維克多‧法蘭克爾(Victor Frankl)的名言,「那些知道『為甚麼而活』的人幾乎在任何艱難的情況下都知道『如何活著』」。

「要有耐心,」杜桑說。他補充說,你可以結合平靜的體驗來培養正念。他建議祈禱、冥想、深呼吸、平靜的意象或花時間在大自然中。他說,這些做法可以幫助你放鬆並考慮其它解決問題的方法。

哈里斯建議練習感恩,因為它是「不寬恕的解藥」。

峇里指出,自我寬恕也是採取類似的方法。首先,一個人應該有意識地決定寬恕。接下來,接受所犯下的錯誤行為。然後,願意糾正過去的行為或舉止,以表示悔改。在第三步——他稱之為獲得智慧——問問自己,「我能從我的錯誤中學到甚麼?」

哈里斯建議我們想像一個遊樂場。想像一下一個懸吊在攀登架上的小孩子晃來晃去。哈里斯說,我們中的許多人都過著像那個孩子一樣的生活,被困在中間,無法前進或放手。

(由《大紀元時報》提供)
(由《大紀元時報》提供)

「你知道,如何才能向前邁進?」哈里斯說,「你必須向未來邁進。你必須抓住下一根爬杆,同時,你必須放開你後面的那根爬杆。」#

英文報道請見英文《大紀元時報》:An Unlikely Cure for a 9/11 Hero: How Forgiveness Improves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