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統鈔」的廣泛流通和鈔值物價的平穩,對於百姓的生活和貿易都提供了方便,也有利於國家的財政收入。

王文統的理財政策實行一年後,就有了成效,政府財政收入增加。當燕京的財富運到上都時,忽必烈親自前往查看,還非常高興地說:「自祖宗以來,未有如是之多。」王文統之才幹由此可見。

同樣被忽必烈重用的色目人賽典赤,於公元1261 年拜為中書省平章政事,與王文統一起統理財政,曾兼理發行中統交鈔,以清廉聞名,1274年成為為雲南設立行省的第一任行政長官,盡職盡責。

興水利開運河 郭守敬建功 

忽必烈即大汗位後,意識到南北水運交通十分重要。公元 1262 年在丞相張文謙的推薦下,他召見了郭守敬。

公元1231 年出生的郭守敬,幼承祖父郭榮家學,精通五經,熟知天文、算學, 擅長水利技術。他從小就勤奮好學,十幾歲時就自製竹製渾儀進行天文觀測。因郭榮與劉秉忠交好,便將少年郭守敬送到劉秉忠門下學習──因劉秉忠父喪,在邢台西南的紫金山中讀書──郭守敬受益匪淺。當時從學的人還有張文謙。

劉秉忠服喪期滿後,又被忽必烈徵召,他就讓郭守敬跟隨張文謙。其後,張文謙亦得到忽必烈的重用,受命到大名路(今河北大名一帶)等地任宣撫司的長官,郭守敬也與張文謙一同前往。所到之處,郭守敬做了許多河道水利的調查勘測工作。

公元1262 年,郭守敬在開平府受到忽必烈的召見。郭守敬面陳關於水利的建議六條,如由中都至通州之舊漕河,引玉泉水可通舟楫,設置漕運,每歲可節省僱車錢六萬緡等等。忽必烈悉數採納,並說:「辦事的人都像這樣,那就沒有白吃俸祿的了。」隨即任命他提舉諸路河渠,掌管各地河渠的整修和管理工作。

公元 1263 年,朝廷加授郭守敬銀符,使任副河渠使。一年後,修復疏浚河西的唐來、漢延二渠,灌溉田地近十萬頃。

公元1265 年,郭守敬受命為都水少監,他向忽必烈建議疏通燕京之西的金口河道等,忽必烈深以為然,都同意了。1275 年,伯顏南征時,打算建立水運站,命郭守敬視察河北、山東一帶可通舟行船的地方,繪圖奏報。

公元1291 年,60歲的郭守敬又被忽必烈找去詢問大都漕運水道,即疏通大運河,將南方物資調到大都來接濟北方之事。郭守敬經過實地勘察後,提出了許多建議。忽必烈欣喜之餘,特別重置都水監,由郭守敬任領都水監事一職。

第二年,疏通運河工程動工。開工之日,忽必烈命丞相以下官員一律到現場,聽郭守敬指揮,這雖然是象徵性舉動,但卻反映了忽必烈的重視和郭守敬在水利方面的權威。

在郭守敬的督導下,開闢了大都的白浮堰,開鑿了由通州到大都積水潭(今北京什剎海)大運河最北的一段——通惠河的修建工程,總長 164里。他不僅根據大都的地形、地貌解決了通惠河的水源問題,而且按地形、地貌變化及水位落差, 在運河中設閘壩、斗門,解決了河水的水量和水位。

公元1293 年7月,通惠河修建工程完成。通惠河的開闢,使南北運河全面開通,而江淮漕運可直達大都。以往,通州至大都需要陸運官糧,每歲若干萬石,秋季多雨,運糧驢畜死者不可勝計。新河道開通後,就不再需要陸運官糧了。此外, 亦加強了南、北方的交流。

明 仇英《清明上河圖》卷,局部圖,故畫 00160600000。(台北故宮博物院)
明 仇英《清明上河圖》卷,局部圖,故畫 00160600000。(台北故宮博物院)

當年,忽必烈從上都回到大都,路過積水潭,見其上「舳艫敝(蔽)水」,大悅,親自題名為「通惠河」,並賜郭守敬1萬2千5百貫鈔,命他仍以太史令職兼提調通惠河漕運事。

此後,郭守敬又建議於澄清閘稍東引水與北壩河相接,且設閘於麗正門西,使船只能環城往來通行,但這一規劃未能實現。

通海運解決大問題 

除了開通南北運河外,海運在忽必烈時期也正式成為國家的漕運航路。主要原因是大都人口暴漲,必須解決糧食問題,而元朝每年的糧賦收入1,211萬石,有1,000 萬石來自江南。大運河開通,可使每年調運進京的糧食達到 200~300萬石,但仍無法滿足需要。

在這種情況下,有人提議冒險走海路。忽必烈權衡之下,選中了羅壁、朱清、張瑄三人在東海、黃海、渤海三大海域開闢出一條海上航線,後兩位曾是江湖上沒人敢惹的海盜。朱清是崇明姚沙(今上海市崇明區)人,先與張瑄結夥販賣私鹽,後來二人共同淪為海盜。他們稱霸海疆,對海上航道爛熟於心。

三人受命後在上海製造平底海船60艘,又招募了一批漕丁漕夫。忽必烈為鼓勵船隊,每人按一戶五口計算發放口糧。

公元1283年,三人開啟了海上冒險之旅。船隊載著4 萬多石糧食從平江(今江蘇省崑山市)劉家港(今江蘇太倉縣瀏河)入海,經海門縣黃連沙頭(今江蘇省南通市),抵西海州(今連雲港市南海洲鎮),歷山東膠州、成山,水程共計 13,050 里。然後,再由成山沿內海西進,最終在海津鎮(今天津地區)靠岸。一年後這批糧食運抵大都。這次歷盡坎坷的海上漕運,為南糧北運打開了另一扇大門。

此後,羅、朱、張三人又相繼摸索出兩條新航線,海運效率大增。順利的話, 最快10天就可以由浙江抵達大都。《大元海運記》《元史·食貨志》的統計顯示,海運運糧數量呈階梯式竄升,最多時一年可達350萬石。途中糧食損耗也由最初的25%下降到1%。海上漕運從此成為關乎元大都存亡的經濟命脈。

羅壁為此受到忽必烈的特別嘉獎:被任命為懷遠大將軍,管軍萬戶,兼管海道運糧。朱、張二人也因開創元代海運而載入史冊。朱清還置辦大批海船,與多國進行貿易,令劉家港成為著名的「六國碼頭」,他也因此積累了大量財富。

公元 1287年,忽必烈下詔設立行泉州司,專掌海運。

確定曆法《授時曆》 

早在忽必烈即汗位之初,劉秉忠就建議修正曆法,因為遼、金所使用的《大明曆》已經有兩百餘年。但沒等到未付諸實行,劉秉忠就於公元 1274年去世了。直到南宋平定,天下一統,忽必烈想起了劉秉忠之言,才將目光投注到修改曆法之事上。他下詔設太史局,命時任工部郎中的郭守敬與王恂領導南、北天文官員分頭觀測,命張文謙與樞密使張易匯總數據呈報,左丞相許衡總負責。

郭守敬認為確定曆法的基礎在於觀測,而觀測首先要有儀表,因此製作了一系列天文儀器,計有簡儀、高表、候極儀、渾天象、玲瓏儀、仰儀、立運儀、證理儀、景符、窺幾、日月食儀、星晷定時儀、正方案、丸表、懸正儀、座正儀等,用以觀測天體運行、經緯度和日月食,還製作了《仰規覆矩圖》《異渾蓋圖》《日出入永短圖》,圖與儀表互為參考。

公元1279年,太史局改為太史院,王恂為太史令,郭守敬為「同知太史院事」。這一年,郭守敬進呈所製儀表,並向忽必烈詳加解說,建議在廣大的疆域內設多個點進行觀測。忽必烈同意。隨即,在郭守敬的統籌下,設監候官14人,分道至各地進行天文觀測,東至高麗,西極滇池,南越朱崖,北至鐵勒,四海之內設立觀測點共27處,後世稱之為「四海測驗」。

在觀測的基礎上,公元1280年,《授時曆》完成,製曆工作結束。這是中國歷史上一部精良的曆法。

一年後,王恂去世,郭守敬承擔太史院的全部工作,同時陸續整理成《推步》《立成》等多種著作。公元1286年,郭守敬升任太史令,後被任命為昭文館大學士、知太史院事。1316年,郭守敬去世,享年86 歲。◇(待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