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香港在多個世界自由排名均跌至新低點,但一眾高官經常說香港仍然很自由,沒有甚麼改變。黃子華最近在接受鄭裕玲網台專訪時表示,偶爾也會想再做棟篤笑,「不過而家香港環境,好多時幾好笑,但咦!好似唔係好講得喎!」

黃子華於2018年曾以《金盆啷口》告別觀眾,如果大家在網上重溫他早期的棟篤笑表演,特別是1992年《跟住去邊度》、1994年《末世財神》、1995年《棟篤笑雙打之玩無可玩》和1997年《秋前算帳》,便會發現有大量諷刺中共的笑話,同時表達出當時港人對「回歸中國」的憂慮。那些內容很直接露骨,在今時今日再公開播放的話,與「公民抗命」無異,亦不知道港府何時會對相關影片實施「封網」。

回顧黃子華的棟篤笑,從早期諷刺娛樂圈,逐漸轉向社會問題,特別是對香港回歸後政治和經濟問題的批判,也反映出當時社會言論自由的寬鬆氛圍。即使觸及「六四事件」,黃子華也能夠以幽默的方式表達,並獲得現場觀眾的熱烈反應。

另外,1994年電影《沙甸魚殺人事件》和2002年《一蚊雞保鑣》分別觸及大亞灣核電站啟用、97回歸和董建華的「八萬五」事件,反映黃子華一直很想透過藝術作品諷刺時弊。

不過,在2014年「雨傘運動」後,社會「黃藍」對立明顯,言論自由空間縮減,政治正確成為不可逾越的紅線,任何被視為「不愛國」的言論都可能招致攻擊和打壓。黃子華在2018年退出棟篤笑,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也象徵著言論自由的衰落。

在目前的政治陰影下,香港瀰漫著恐懼和自我審查的氛圍,藝術創作者被迫謹言慎行,避免觸碰政治紅線。2015年港產片《十年》成為最後一齣直接觸碰政治的主流作品,約10年之後的今日,就算不涉及政治內容,也會被建制派攻擊。例如,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陳穎欣曾不點名批評政府資助的《正義迴廊》涉及「軟對抗」和負能量情節。

這種趨勢令人擔憂,為免麻煩,越來越少投資者投資涉及社會政策的港產片。剩下的會是甚麼電影?陳凱歌的《志願軍:存亡之戰》和成龍的《熊貓計劃》最近在中國大陸公映,票房當然是數以億元計。

奇怪的是,香港政府高調推廣「熊貓經濟」,但高官、建制派議員、親共媒體竟然對《熊貓計劃》隻字不提,甚至我仍未找到上映時間表。是否擔心票房太差會淪為笑柄?因為講述中共「抗美援朝」的《志願軍:存亡之戰》,在香港上映13天,票房只有約110萬。◇

(本報專欄作家所提出的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