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不景成為最近熱議話題,前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近日出席一個論壇時,質疑香港不應該走「熊貓經濟」方向,應該朝向高質量發展。他又引述一份世界競爭力報告指出,港府在意見表達和問責方面的評級下降,國際社會對「一國兩制」存疑,影響海外投資者的想法。

張炳良分析指,香港與中國大陸的經濟關係存在不對稱情況。過去,這種不對稱可能有利於香港,但現在情況已逆轉,深圳等大陸主要城市更能受惠,例如港人周末北上消費現象。

他直言,香港在人力、資金出現瓶頸,國際社會對「一國兩制」的疑慮,影響了海外投資者對香港的想法。例如,世界競爭力報告顯示,香港在政府意見表達和問責方面的評分下降,影響香港國際形象。

關於港府今年高調推廣「熊貓經濟」,張炳良稱不會形容「熊貓經濟」沒有貢獻,但覺得香港不應走這個方向,他建議要朝向高質量發展。張認為,香港除了需要發展金融,也要發展創新科技,但香港不應重複深圳的做法,因為兩地的基礎不同;香港需要吸引大陸和海外人才,才能在「一國兩制」下發揮增值作用。

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主席羅奇(Stephen Roach)早前發表「香港玩完」論,張炳良認為香港並未「玩完」。他強調,香港需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同時保持自身獨特性,維持自由開放的社會。他認為,中共需要一個外向型的香港,作為通向世界的門戶,向外講述中國故事。

呂大樂建議與歐洲、東盟等國合作

教育大學客座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在同一論壇上表示,反修例風波和疫情對香港的國際形象產生重大影響,有些國家令香港「去國際化」。他建議香港可考慮在歐洲、東盟和一帶一路國家尋找合作夥伴。

他指出,歐洲國家與香港有長久的聯繫,而且對中國的反應不盡相同,所以香港應該加強與這些國家的經濟和人文聯繫,並主動規劃,而不是等待北京的指示。

呂大樂亦建議,香港可以在文化等不涉及外交或國際政治的領域保持開放,例如重新包裝國際電影節,吸引國際領袖參與,提升其規格,令香港再次成為國際活動的平台。另外,非中國籍香港永久居民可以申請前往大陸的通行證,以及海外旅客經郵輪抵港後可以免簽證進入大灣區的政策,都是香港可以利用的優勢,呂認為值得利用和宣傳。@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