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大陸上映的一部由徐崢導演並主演的電影《逆行人生》票房並沒有達到市場預期,一開始我覺得很詫異,徐崢的很多作品票房都大賣,為甚麼這部作品不行了?而且我似乎也沒有看到太多的宣傳,於是我去看了這部電影。

影片的簡介是這樣的,曾經意氣風發的高志壘(徐崢飾)在生活的重壓下,中年「失速」偏離了原本的生活軌跡,一時意氣用事的決定,讓他瞬間從家人的「小驕傲」變成了社會的「邊角料」。然而,他未曾料到,這僅是他「逆行人生」道路上的起點。接連不斷的變故如疾風驟雨般襲來,迫使他不得不重新面對自我。當生活的重擔真正壓肩,他選擇成為一名外賣員,從新的起點重新出發,穿梭於都市大街小巷的高志壘在路上結識了一眾志同道合的「騎士」夥伴,在共度的時光裏他深切的體會到了人間的冷暖真情,逐漸在這條充滿磨礪的「逆行道」中找回曾經丟失的勇氣與信念,重新定義人生新的方向。

這部電影宣傳片一出,就引來不小的爭議,兩極分化明顯。一部份人認為該片刻畫真實,聚焦了小人物,屬於難得的現實題材電影;另一部份人則認為電影深度有限,而且屬於消費外賣員,是「窮人花錢看富人拍電影」。

這幾年中國大陸的經濟形勢非常不好,老百姓賺錢越來越難,在這樣的形勢下顯然很大一部份人不願意為這部影片買單了。現在的時代不同了,毒雞湯,精神勝利法沒用了。電影中的外賣員只是導演認為的外賣員生活,影片確實揭示了外賣員的不容易,但沒有真正把本質剖析開來講述,而是各種的說教,讓你怎麼樣與現實和解。

歌頌苦難,消費苦難,現在似乎是一種諷刺,不好笑,也不讓人覺得勵志,從票房來看,越來越多的中國老百姓在變得清醒。影片中徐崢做程序員時長期加班有糖尿病,自從當外賣員後四個月不用打胰島素,把糖尿病都治好了;通過堅持不懈,豁出去命的前提下幾個月就成了外賣站的單王,收入高達1萬多;在被大貨車撞倒滿臉是血,自己爬起來,說買的有保險,還要先去送單,讓貨車司機先走了。這些種種無不是在歌頌外賣員這個職業,不知道的以為是在給國內的各外賣平台拍的宣傳片,你看看,做個外賣員沒甚麼不好,還能治病!

再來看看現實中的外賣員,騰訊問卷平台曾在2020年發放問卷,調查報告顯示,全國外賣騎手職業群體月收入,近一半外賣騎手的月收入在4,000~5,999元,超過六成外賣騎手月收入在4,000~7,999元,月收入8,000元及以上的高收入群體佔比僅為7%。雖然收入比較可觀,但是福利保障覆蓋率較低,參與問卷調查的外賣騎手中,沒有任何福利保障的佔24.9%

根據問卷調查數據,外賣騎手職業群體每周平均工作6.4天,每天平均工作9.8個小時。其中,61.6%的外賣騎手一周7天都在工作;55.1%的外賣騎手平均每天工作8~10小時;36.7%的外賣騎手平均每天工作超過10小時。這表明外賣騎手職業群體的工作壓力相當大。

外賣騎手職業群體在工作中遭遇的不愉快經歷方面,佔比較高的3項分別是:「職業歧視(36%)」「遭遇交通事故(29.3%)」「被客戶打罵(25.7%)」,數據表明外賣騎手職業群體在工作中的主要壓力和風險來自自身安全和社會尊重兩方面。種種顯示,在國內當個外賣員風險高,收入並沒有成正比。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因為外賣員門檻低,加上中國現在就業情況越來越不樂觀,很多大學生畢業後找不到工作,也去送外賣了。外賣行業人員越來越飽和。

看到這樣的數據,現實中的外賣員看到此影片會做如何感想。現實中外賣員的處境要糟糕許多,行業門檻低,流動性強,辛苦奔波,沒有保障。這樣的人生還可能逆行嗎?外賣員背後的職業困境和深層社會矛盾,影片避而不談。影片只展現了最淺層的矛盾,顧客和外賣員的矛盾,希望顧客理解外賣員的難處,別為難外賣員。這是明顯的矛盾轉移,真正壓榨外賣員的,從來都不是顧客。資本壟斷、算法霸權、平台抽成過高、階級固化,任何一個敏感的話題,在影片中都沒有討論。他們才是壓垮外賣員的真正因素。再看的遠一點的,是整個社會形態的畸形。

導演避重就輕的拍了這部現實題材的電影,一方面是迫於國內的片審,因為在國內每一部影片的上映都要片審,通不過就無法上映,所以沒人敢真正揭露本質,另一方面也是富人階層同流合污想方設法割老百姓的韭菜。讓窮人花錢看富人演自己的生活,真的很諷刺!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