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而易見,我們對食物的認知會影響身體對食物的反應。
例如,當我們攝入的食物熱量較低時,如果我們得知食物含有很多熱量,我們的身體可能會做出類似於吃高熱量食物的反應——這就是思維的力量。
這些觀念和其它相關的觀念可以改變我們的新陳代謝。
奶昔研究
2011年,美國耶魯大學研究員Alia J. Crum和合作者在國際雜誌《健康心理學》(Health Psychology)上發表了一項題為「心靈勝過奶昔:決定胃泌素反應的不僅是營養素,還有心態」(Mind over milkshakes: mindsets, not just nutrients, determine ghrelin response,07/2011)的研究結果,46名參與者飲用了一杯380卡路里的奶昔,奶昔上有兩種不同的標籤,每種標籤都反映了卡路里含量。
一組人喝的奶昔標註為「放縱」(indulgent),熱量為620卡路里;另一組人喝的奶昔標註為「明智」(sensible),熱量為140卡路里。
在他們喝奶昔之前和之後,實驗人員測量了他們血液中的胃泌素——飢餓荷爾蒙,還評估了他們對食物健康程度的感知。
與明智組相比,放縱組對食物健康的感知要低得多。
放縱組的胃泌素水平在飲用奶昔後急劇下降,而明智組的胃泌素反應則相對平緩。
胃泌素(ghrelin)是一種表示飢餓的激素,而瘦素(leptin)則表示飽腹感。前者在人飢餓時由腸道釋放到血液中,而後者則在人吃飽時從脂肪細胞中釋放出來。
通過胃泌素和瘦素的相互作用,下丘腦(hypothalamus)調節飢餓感和飽腹感,從而達到身體的能量平衡和適當的體能。
身體機能溝通不暢
肥胖症(obesity)患者餐後胃泌素不會減少,大腦也不會接收到飽腹訊號。
如果一個人暴飲暴食,持續的高瘦素水平會導致瘦素抵抗,即大腦無法對身體的真正需求做出正確反應。在肥胖的情況下,瘦素就會失效。
總而言之,腸道和大腦之間在進食和飽腹感方面的聯繫似乎消失了。
激素實驗
自從發現胃泌素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試圖開發針對胃泌素相關途徑的療法來治療肥胖症,然而由於可能會對大腦獎勵中樞產生不利影響,迄今為止收效甚微。
研究人員還嘗試用另一種名為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的激素來減肥。GLP-1在進食後釋放,從而調節食慾和體重。
雖然GLP-1 RA療法,如肥胖症治療藥物Wegovy,似乎對希望減掉5%或10%體重的人有益,然而這種藥物具有不良反應,孕婦、嚴重胃癱(胃排空延遲)患者和炎症性腸病患者禁用。長期用藥有患甲狀腺癌的潛在風險,因此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簡稱FDA)發出了黑框警告。
除了藥物,我們還有其它方法可以幫助解決腸道-大腦問題嗎?
正念有助於全面治療
在2020年發表在醫學期刊《內分泌關聯》(Endocrine Connections)的一項題為「正念影響肥胖兒童的壓力、胃泌素和體重指數:一項臨床試驗」(Mindfulness affects stress, ghrelin, and BMI of obese children: a clinical trial,02/2020)的研究成果中,墨西哥研究人員評估了為期8周的正念干預對45名同時患有肥胖症和焦慮症的在校兒童在體重、食慾調節器和壓力等方面的影響。
在實驗中,一組接受為期8周的常規營養干預(飲食),另一組接受為期8周的正念干預。正念干預的重點是提高身體意識、增強進食意識和理解情緒。
研究開始前,孩子們的體脂、胃泌素水平、瘦素水平以及其它健康指標都很相似。
八周後,正念組的孩子們的焦慮和體脂都有所下降。他們的胃泌素和壓力荷爾蒙也有所減少。此外,在16周後,他們的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簡稱BMI)出現了持續下降。
相比之下,傳統營養干預組的孩子們——他們沒有接受正念訓練——則出現了胃泌素水平的上升和體重指數的適度下降。
結果表明,正念訓練可以幫助恢復腸腦軸的正常機制,可能是通過兩種關鍵激素——胃泌素和瘦素——最終幫助減肥。
飲食會影響身體喜好
由於我們的思維會影響體內分子的反應,因此我們身體所做的事情也會重塑我們的思維。
重複某些刺激會改變我們對不同事物的喜好,如味道和氣味。許多研究都證明了這一點,尤其是在食物和味道方面。
在2023年發表在醫學期刊《臨床與轉化報告》(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Reports)的題為「每天習慣性地攝入甜食和脂肪點心會調節人類的獎勵加工過程」(Habitual daily intake of a sweet and fatty snack modulates reward processing in humans,03/22/2023)的研究成果中,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觀察到,吃了高脂高糖乳酪的人不再像以前那樣喜歡低脂布丁或低糖蘋果汁。
研究表明,人們是在接觸食物的基礎上形成對食物的偏好的。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接觸效應來改善與食物的關係。
在2012年發表在國際期刊《食品質量與偏好》(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的題為「對無添加鹽湯的喜好隨接觸次數而變化」(Changes in liking for a no added salt soup as a function of exposure,12/2012)的研究成果表明,人們在經常接觸不加鹽的紅蘿蔔湯和香菜湯後,最終會像喜歡加鹽的湯一樣喜歡它們。
在這個實驗中,在對六種不同含鹽量(0—337毫克氯化鈉/毫升)的湯的喜好度、熟悉度和鹹度進行初步評估後,37名參與者被分配到三組進行主要研究。
第一組品嚐少量(20毫升)不加鹽的湯;第二組喝一大碗(280毫升)同樣不加鹽的湯;第三組品嚐少量(20毫升)加鹽量為280毫克/100克的湯。
所有受試者每天喝一次湯,連續八天。之後,對無鹽湯再次進行評估。
連續三天每天飲用20毫升無鹽湯後,參與者對湯的喜愛程度比之前提高了27%。連續五天每天喝280毫升無鹽湯後,參與者對無鹽湯的喜愛程度提高了50%。
對無鹽湯熟悉程度的評分也有類似的變化。
這些結果表明,只需多次品嚐無鹽湯,就足以使其變得與鹹味替代品一樣令人愉快和熟悉。
如果你已經習慣了超級加工食品,你可以訓練自己去享受真正的、天然的有機食品。你吃得越多,就會越喜歡這些健康食物。
關於食品的再思考
我們人體的複雜性遠不止於個人喜好,而是要協調我們體內數百萬個細胞、腸道、大腦、食物選擇,甚至我們的心態或對食物的看法,這些不同因素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就像一個交響樂團,每件樂器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但要靠指揮來統一協調。同樣,整體療法也能在不同的細胞和分子水平上整合身心——這對於實現最佳健康至關重要。
歸根結底,有效的解決方案並不一定要很複雜。簡單易行的方法往往唾手可得,我們只需敞開心扉,準備好與失去的健康指揮家重新建立聯繫。#
作者簡介:
董宇紅(Yuhong Dong),醫學博士,是《大紀元時報》資深醫學專欄作家。她曾是瑞士諾華公司(Novartis)總部的資深醫學科學專家和藥物警戒領袖,曾四次獲得諾華獎。她在病毒學、免疫學、腫瘤學、神經學和眼科學方面擁有臨床前研究經驗,在傳染病和內科方面也有臨床經驗。她在中國北京大學獲得傳染病學醫學博士學位。
原文: The Power of Perception–How Your Mind Influences Weight Gain or Los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