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自台灣御風而來。

離散者在異鄉經歷的自由是甚麼一回事?為何一些離散者會感到內疚?是否對家鄉不忠誠? 香港還算是一個家嗎?

心靈講座2024年第三講8月25日講題:《自由、忠誠、家》 — 探討香港離散群體的價值糾結在華人社區中心舉行,慕名而來者眾,新知舊雨,都是過來人,交流討論熾烈。

陳祖為(Joseph Chan Cho Wai, 1960-)在深水埗蘇屋村成長,就讀立仁幼稚園、鄧鏡波學校、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士、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碩士、牛津大學博士。之後,陳祖為加入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政治理論。1999-2000年被邀為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人。

2021年12月31日因「不能再暢所欲言,底下儘是隱藏了的心結」而離任30多年在港大的教職,算是不辭而別,生於香港,成長於香港,斯是香港,難捨難留。

陳祖為現任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專注香港社會變遷及離散群體等一系列之研究。

英國國家學術院(British Academy)於7月18日發布2024年86名獲選院士名單,其中包含30位國際院士 (International Fellow),陳祖為榮獲國際院士榮銜。

自由何價,何謂自由?不認同政權,免於清晨敲門的恐懼,言論自由,工作自由,選舉自由等等都是;一旦換了地域,到了西方國家,因著語言,生活習俗,族裔不同,得到了的自由又有所失落。明明在香港熱衷追尋「五大訴求,缺一不可」,為甚麼流散到了海外,忽然又洩了氣,對政治冷感起來?

陳祖為擅於分析引導,讓聽者從多元角度思考問題,顏色之分,藍色的是否也愛香港,黃色的愛香港就不一樣?究竟是想香港趨向重生還是滅亡?要振興經濟還是扺制投資激活?

如何尋找一個「家」,一個有共同價值理念的家。在香港的家打碎了,海外的家又未生根。完美的香港究竟是怎麼樣的?50年後,想像中的香港又會是甚麼模樣?還是我們心目中習慣了的香港嗎?

台下一聽者說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造成社會大分裂,一般勇武者不願意接納老華僑、先行者加入群組,形成世代對立。

又一聽者1989年狂風暴雨下支援天安門示威學生參加大遊行,放棄大學畢業考試(大學當局安排補考)。當年司徒華對她們說自己等不到中國民主自由,35年過去,她們也不敢對自己子女說他(她)們將會見到中國自由民主。

又一聽者說當年聽黃震遐論八大山人的畫哭笑不得,畫題中有夭折的松、翻白眼、啞和尚等等,寄興衰悲涼畫意中。2019年手足抗爭中遭受的兇殘斲傷,心靈永難磨滅,能否從藝術創作中稍稍療癒?

陳祖為2023年重踏足香港機場,如履薄冰,內心顫動,入境後竟有一份新自由的感覺,那個人內心體驗是活生生的,不是哲學思維上的推敲。

2021年留在台灣,是有絲絲內咎的,在外的痛惜留下來的,留下來的抱憾救不了牢籠中的,被囚的又希望外邊的不要為他們太傷痛。個人經常陷於失語狀態,在社交媒體更不願意多談喜樂事,自我流放的如何可以刷幸福倖存感,只想努力減輕負疚感。

自由的根在香港經已深深種下了,沒有可能完全拔掉,後來者也會一直追尋自由下去;消滅廣東話,消滅殖民地色彩,消滅經濟也只會是事倍功半。歷史的發展充滿偶然性,最重要的是人心不死。

講座壇主之一鍾劍華2019年8月18日的日記如實照錄:「這一次抗爭,肯定會令香港人的獨特身份認同更堅固,中共要同化香港人,可以說是mission impossible 了。事實上,隨着「中共那一類中國人」的專橫日見,要香港人認同已經十分困難。香港人過去都十分願意幫助國內人,單是汶川地震就捐了230億,是單一地區最大筆的捐款,以後也不可能再如此了。」

對香港人而言,2019的震撼較諸1989直是切膚之痛,痛定思痛,陳祖為是香港出生的政治哲學家,他希望可以深入研究現今香港專門行業的變化;太太是靈根深植的留港派。

勸君一杯酒,將海外的僕僕風塵帶回香港家去。◇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