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航空公司(Singapore Airlines)的一架班機日前在飛越緬甸上空時遭遇激烈氣流,被迫在泰國曼谷緊急降落。這宗事故造成一名乘客死亡,另有數十名乘客受傷。人們不禁會問,飛機遇到氣流的風險有多大?應該擔心嗎?
澳洲迪肯大學(Deakin University)流行病學副教授瓦利(Hassan Vally)在The Conversation網站撰文說,像新航班機遭遇的這種事故非常罕見,比導致傷亡的其它種類交通事故更少見。
毫無預警的晴空氣流
瓦利寫道,氣流是空氣的不規則運動所引發的,會使乘客和飛機的空勤組員經歷突如其來的側邊或垂直震動。新航班機遭遇的是晴空氣流 (clear-air turbulence),這是一種嚴重的案例,可能會毫無預警地發生。氣流還有其它幾個種類。
在澳洲,民航當局每年接獲的飛機遭遇氣流 報告約有25個。有些報告提及受害者出現嚴重傷勢,包括骨折和頭部受傷。乘客從座位上被拋飛是頭部受傷最常見的原因之一。
有時候,人們在氣流發生時會被飛行的手提電腦等物品砸傷。在一個晴空氣流案例中,機艙服務員、餐車和乘客突然被拋飛,接著撞到客艙的天花板,然後重摔地板上,造成骨折、肩脫臼、牙齒斷裂等傷勢。受傷的人幾乎都是在氣流發生時沒有繫上安全帶的人。
然而,這種案例發生的比例也應該考慮。光是在2024年1月,澳洲國際航班的乘客就超過3,600萬人。因此,氣流引發人員傷亡的風險其實是很低的。
認知偏誤 高估搭機風險
為甚麼人們認為搭機風險比實際情況還高?
瓦利表示,當人們聽到像新航這樣的事故時,很自然地會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而且可以想像當時如果是自己坐在飛機上,會感到多麼害怕。
但人們的情緒反應會改變其對於風險的感覺,讓自己認為這些罕見的事故比實際情況更常發生。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心理學家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在其著作的暢銷書《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中描述了這種認知偏誤的情形。
康納曼說,人們回應風險的方式並不理性,而是由情緒驅使的。人的大腦不擅長了解小的風險,所以像在飛機上遭遇氣流的風險,人們很難了解。
他說,一件事情越罕見,它對人們的心靈衝擊就越大,而且人們也比較可能高估這種風險。當然,一件事情越罕見,媒體也越可能報道,進而強化了這樣的效果。
至於人們應該如何了解一件事情的風險大小呢?瓦利說,針對具有既小又難以理解的風險之活動,要了解這些活動的一個方法就是,把它們的風險和人們比較熟悉的活動做比較。
如果我們這樣比較,相關資料顯示,開車或騎電單車的風險其實遠大於搭乘飛機的風險。
儘管像新航這樣的事故是致命的,而且引發了人們的很多情緒,但重要的是,要認清情緒會誤導人們高估這種事故再次發生或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風險。
除了帶來壓力和焦慮之外,高估特定活動的風險可能也會致使人們做出不好的決策,進而讓自身真正受到傷害的風險變得更大。◇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