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無視內需疲弱,在不刺激新需求的情況下持續擴大工業產能,不僅導致多國公開拒絕產能過剩下的中國廉價產品出口,也令中國製造商在國內苦苦掙扎。
中共因COVID-19疫情實施清零政策,重創中國經濟。解封後因房地產危機遲遲無解,民眾捂緊錢包,不敢消費,中國經濟持續疲弱。中共一直拒絕採取任何重大措施來刺激消費,反而持續向製造業投資,特別是電動汽車和太陽能等「新質生產力」產業,以迎合中共政權所謂「工業和技術強國」目標。
美國和歐盟已經採取關稅等措施對抗中國廉價商品出口之際,產能過剩加上消費者需求疲弱,也迫使中國企業大幅降價,利潤大幅縮水,中企在國內生存更加艱難。
四分之一上市公司沒盈利
《華爾街日報》7月21日報道,在對中國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進行分析後,目前約四分之一的中國大陸上市公司沒有盈利,而十年前這一比率為7%。
隆基綠能7月9日晚間發布公告稱,預計2024年半年度淨虧損為48億至55億元(人民幣,下同)。隆基綠能表示,報告期內,公司加大對光電終端市場的產品及服務投入,實現組件銷量同比增長;但光電行業整體供需錯配、各環節主要產品市場銷售價格大幅下降,導致虧損。
同日,鞍鋼股份也發布業績預告,預計2024年上半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26.79億元人民幣。主要原因是鋼鐵行業持續弱市行情狀態,行業整體虧損,下游需求持續不振、鋼鐵價格呈低位震蕩趨勢等。
江蘇龍蟠科技(Jiangsu Lopal Tech)供應用於製造電池的磷酸鐵鋰。據經觀汽車5月7日報道,龍蟠科技於4月29日披露2023年年報顯示,公司淨利潤虧損12.33億元,抹去近三年利潤。
《華日》報道,該公司將虧損歸咎於中國磷酸鐵鋰市場的產能過剩,以及國內電池製造商的需求放緩。
產能過剩是可預見結果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產能過剩是中國經濟體系的可預見結果。北京政府經常通過補貼、減稅、國有銀行和投資基金將資本引導到受青睞的行業。
4月10日,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一項新研究顯示,作為北京推動電動汽車和其它清潔技術主導地位企圖的一部份,比亞迪公司獲得至少34億歐元(37億美元)的直接中共政府補貼。該報告的合著者之一Dirk Dohse指出,中共政府補貼在中國十分普遍,2022年,超過99%的上市公司正在獲得政府直接補貼。中共經常戰略性地利用補貼來推進關鍵技術的市場競爭。
據《紐時》報道,中國的一百多家工廠每年能生產近4,000萬輛內燃機汽車,大約是中國人想購買數量的兩倍。
中共官員上周五在三中全會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為了應對房地產放緩,北京將加快發展「新興和未來產業」,如電動汽車和太陽能。
但高盛2023年的分析發現,中共優先發展的三個主要產業——電動汽車、鋰離子電池和可再生能源,僅佔中國GDP的3.5%左右,也不能為數百萬生活艱難的大學畢業生和農民工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
密歇根大學的中國通高敏(Mary Gallagher)在最新研究中說,從大躍進到中國房地產繁榮,產能過剩是中共更廣泛的治理方式的一部份,它的治理模式傾向於「產能過剩」和超額完成目標。
中共產業政策 犧牲未來增長為代價
榮鼎集團合夥人、該公司中國市場研究負責人Logan Wright對《華日》表示,「投資主導型增長模式只能走這麼遠,因為最終必須有需求」,「中國內部將進行清算」。為了保持競爭力,中國企業正在全球範圍內尋找市場,投資海外生產,或承受更大損失繼續在高關稅的國家銷售產品。這些做法將限制中企在國內投資新產品、提高工資或僱用新員工的能力。
牛津經濟研究院中國首席經濟學家Louise Loo對《華日》表示,歸根結底,通過增加供應量,導致供需失衡,中共正在創造今天的增長,但卻以犧牲明天的增長為代價。「無論你現在生產甚麼,你未來都不會再生產。」他說。◇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