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絲框眼鏡、白色短袖上衣和短褲,28歲的黃信元(Hsin-Yuan Huang)穿著打扮和校園裏的大多數理工學生沒兩樣;今年從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博士班畢業並榮獲「克勞澤獎」(Clauser Prize)後,黃信元在諸多就業邀請中選擇留校任教,在愛因斯坦、奧本海默、費曼等物理學教授工作過的地方,他繼續量子力學及其交叉領域的研究工作。

2024年6月14日,黃信元(右)從加州理工學院校長手中接過畢業證書,踏上新的科研旅程。(黃信元提供)
2024年6月14日,黃信元(右)從加州理工學院校長手中接過畢業證書,踏上新的科研旅程。(黃信元提供)

量子電腦的應用前景

「克勞澤獎」是加州理工學院畢業生的最佳論文獎,也是Caltech對新進科研者的最高認可。黃信元的博士論文題目為「量子宇宙中的學習」(Learning in the Quantum Universe),探索量子物理的應用前景,研究成果有機會推翻人們既有認知的古典物理學(classical physics),亦有望為未來電腦技術帶來革命性突破。

黃信元解釋:「雖然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可以通過經典物理學描述,但量子力學才是背後的基本規律。我的研究目標是理解不同實體在學習時的差異。」例如人類、普通電腦、量子電腦的學習差異為何,並探討量子電腦(Quantum computer)更有效廣泛應用的可能性。

黃信元在台灣求學,師從台大林智仁教授,後轉入理論物理學研究。

眾多聘任邀約 獨鍾留校深耕

對於黃信元而言,提出「好問題」是做出好研究的關鍵。他發現,台灣學生多半習慣於解決「已有的問題」,而不是去發現問題;他認為「提出好問題」和「解決問題」同樣重要,因為研究的關鍵在於提出前人未曾探索的領域,而非在已知的基礎上錦上添花。

黃信元鼓勵學生要培養主動提問和探索的能力,而不是單純等待指導教授分配任務,因為只要問題本身具有價值,就有機會成為令人興奮的發現。他的研究成果引起眾多頂尖學府和知名科技公司的注意,攻讀博士的最後一年,黃信元收到多所知名大學教職工作的邀請,也吸引許多科技產業邀請他加入研究團隊。

黃信元最終選擇擔任Caltech助理教授,在量子物理領域繼續深耕。這所學府提供了理想環境,儘管未來研究的路程很漫長,但他侃侃而談,期待物理學能對世界產生更多貢獻。

「克勞澤獎」由克勞澤家族設立,其家族成員約翰‧克勞澤(John Clauser)於2022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個獎項每年頒給在論文研究上有創新貢獻的Caltech博士生,以表彰具有開創性和影響力的年輕學者。黃信元對自己獲獎未有太多雀躍,更多的是對指導教授約翰‧普雷斯基爾(John Preskill)的感謝。

2024年6月14日,黃信元與其指導教授、量子計算領域權威約翰‧普雷斯基爾(John Preskill,右)合照。(黃信元提供)
2024年6月14日,黃信元與其指導教授、量子計算領域權威約翰‧普雷斯基爾(John Preskill,右)合照。(黃信元提供)

黃信元說:「我的導師打造了一片園地,讓不同背景的研究者自由交流想法。他非常注重促進學生、博士後之間的互動,鼓勵大家自主發想新概念。這種環境常常能產生導師本人都沒想到的新思路。」普雷斯基爾所創立的量子訊息與物質研究所(IQIM)是學界頂尖的研究團隊,而要建立這樣的研究平台並不容易。黃信元希望未來建立自己的研究團隊時,也能維持這種氛圍,讓成員們盡情「頭腦風暴」、探索新想法。

黃信元認為,當前學界缺乏堅實的理論基礎來支持量子電腦的潛在影響。因此,他計劃在未來幾年內致力於建立這樣的理論基礎。他對量子計算的前景充滿信心,因為發展大規模量子電腦本身就是一個探索基礎物理的過程。

展望未來研究成果:兩種可能

目前學界假設量子力學在任何範疇都是正確的,但在極其複雜的量子糾纏狀態下,這一假設還未被驗證。量子電腦需要在人們從未實現過的範疇內運作,這也將挑戰目前人類對量子力學的理解。

黃信元解釋,他的研究將可能出現兩種結果:一是發現現有物理法則在某些極端條件下的侷限性,另一種是成功開發出功能強大的量子電腦。前者可能改變既有的物理學理論,後者則將解決普通電腦過於耗電的問題;無論哪種結果,都將是科學史上的重大突破。

2019年,Google的量子電腦首次展現了在某些特定問題上超越普通電腦的能力,黃信元希望探索量子電腦可以結合機器學習的概念,以此發現新的物理現象和科學規律。雖然這些理論研究非常前沿,短期內亦不會有明顯的實際應用,但黃信元認為在未來二三十年後將產生重大影響。

他進一步說明:「我們想了解量子電腦在觀察和學習世界時,能否比傳統電腦學習得更快、更好;我們還研究了實驗科學家進行實驗的過程,這本質上也是一個學習過程。我們試圖用機器學習的理論來理解這個過程,探索如何讓人類更快地學習和理解這個世界。」

黃信元的理論研究,已開始被實驗科學家應用,他希望通過新的設計來幫助實驗科學家更有效地進行實驗。#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