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緊張局勢不斷升級情況下,東南亞已成為那些希望將生產線從中國轉移至其它地區公司的首選,其中包括一些中國公司。

CNBC財經網站6月23日報道,東南亞創投公司Monk's Hill Ventures聯合創始人兼執行合夥人林國毅(Kuo-Yi Lim)表示,隨著外企和中國公司都在實現供應鏈和業務多元化,東南亞完全可以從「中國+1」戰略中獲益匪淺。他補充說:「這些轉移活動始於疫情封鎖期間,而現在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速了這些活動。」「中國+1」策略旨在通過實現製造業務多元化,外企和中企將部份生產轉移到其它國家,降低完全依賴中國市場或供應鏈帶來的風險。這種供應鏈轉移戰略刺激了對東盟各國的更多投資。

華僑銀行經濟學家在5月的一份報告中表示,2023年,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和越南等東盟經濟體的外國直接投資增至2,360億美元,而2020年至2022年的年均值為1,900億美元,流入資金主要來自美國、日本、歐盟以及中國大陸和香港。

越南

蘋果公司正在尋求將產品組裝業務從中國轉移出去,越南已成為該公司主要製造基地。在之前的中共清零封控下,富士康鄭州iPhone手機工廠的工人爆發抗議事件,嚴重擾亂了蘋果生產線。據報道,現在MacBook、iPad和Apple Watch均在越南有生產線。

「越南與中國的地理位置相近,長期以來一直是供應鏈首選目的地,可以大幅降低生產成本。」Insignia Ventures Partners創始管理合夥人陳映嵐(Yinglan Tan)對CNBC表示。

根據當地媒體報道,越南已成為三星的主要研發中心,也是三星手機的製造和出口基地。

「越南具有額外的優勢,勞動力成本具有競爭力,而且擁有一系列與其它許多國家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因此出口到其它市場(例如歐盟)要容易得多。」美國銀行證券東盟經濟學家翁凱威(Kai Wei Ang)本月早些時候在接受CNBC《亞洲財經論談》(Squawk Box Asia)節目採訪時提到。

馬來西亞

過去幾年,在中美關係緊張背景下,包括Intel、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和英飛凌在內的半導體公司在馬來西亞設立或擴大了業務。

Monk's Hill Ventures的林國毅表示:「馬來西亞歷史悠久的半導體行業出現復甦,吸引了Intel等公司的新投資。」產業觀察家表示,馬來西亞的優勢一直是其在晶片封裝、組裝和測試方面的熟練勞動力,以及相對較低的營運成本。

印尼

印尼擁有豐富的銅、鎳、鈷和鋁土礦資源,這些礦產對製造電動車電池至關重要。「印尼也是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國家,他們希望成為一個綜合的電動車中心。」翁凱威說,「這可能還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但他們正在尋求擴大整個供應鏈的產能。」印尼政府也一直在採取激勵措施,以吸引電動車公司建立本地製造基地。

「『中國+1』策略不僅適用於在中國的外國公司。地緣政治和國際貿易發展也促使中國製造廠商在地理上實現生產多元化。」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Stockholm School of Economics)斯德哥爾摩中國經濟研究所(Stockholm China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SCERI)所長Anders C. Johansson上周在LinkedIn上發文稱。

4月17日,蘋果公司行政總裁庫克(Tim Cook)在會見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Joko Widodo)時透露,該公司正考慮將生產線轉移到印尼。「我認為在印尼的投資機會是不可限量的。我認為有很多地方值得投資,我們正在投資。我們相信這個國家。」庫克說。

美聯社今年4月報道,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副教授Chris Miller說:「鑒於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以及中國(中共)當局不斷試圖將外國公司擠出中國,並代之以國產品牌,蘋果公司希望在製造領域有其它選擇。」

Chris Miller說:「蘋果已經在印度和越南增加了投資,但它很可能還在尋找東南亞的其它合作夥伴,以增加生產和組裝業務。」◇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