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超過百年歷史的油麻地果欄,是一個不夜城,當中亦隱藏著不少民間智慧和學問,Sasa繼續「以茶會友」,拜訪在果欄工作超過30年的Dee哥,分享工作趣事,原來處理香蕉大有學問,還有果欄人自有一套的「數字暗語」,好像魔術一般的「掌心密底算盤」,令人眼界大開。

談果欄「焗蕉」的新舊時代

Dee哥在果欄三十年只做香蕉一種水果,去到Dee哥工作的欄檔,放滿菲律賓地捫香蕉(Del Monte)。他對香蕉處理程序非常熟悉,原來生果中只有香蕉和芒果需要特別處理,不是一到貨便可以賣出去的。為確保香蕉運輸期間不會過熟,果商一定是購買未熟的蕉運來香港,以免車船期有誤造成損耗。

果欄的始祖時代,蕉到港後會先送到蕉房「打火」催熟,不少欄商都會自設蕉房,在一間數十尺的密室燒起無味的大骨香,利用熱力將香蕉熏熟。還有焗蕉時間是因天氣而定,短則8小時,長則要熏足20小時,有時更要留宿果欄,以便隨時控制「火喉」。後來科技進步,由大骨香轉用氣體焗蕉,然而用氣體所焗的蕉,色水和質量與用大骨香焗出來的當然有很大分別。不過因為現今香港人口增長有供求問題,人工焗蕉成本太高,我們都不能避免時移勢易的事實,甚至Dee哥入行時已是用化學氣體焗蕉。

今時今日,不少香蕉品牌都在香港自設倉房,將整櫃蕉焗熟後才出售。有些蕉商甚至在國內設廠處理,反正中港車往來時間只需幾個小時。果欄從前的蕉房已無用武之地,很多欄檔都改為雜物房或雪櫃。

Dee哥展示神秘的「掌心密底算盤」。(Sasa提供)
Dee哥展示神秘的「掌心密底算盤」。(Sasa提供)

掌心密底算盤和「數字暗語」

約見Dee 哥之前,為了想先了解多一些果欄的事跡,除了上網搜尋資料之外,我花了些時間看有關果欄故事的電視電影,故事內容是圍繞大概距今廿多年前的油麻地果欄為主題,內容除了勞動階層奮鬥史之外,亦以小品形式講述很多我們聽過但未見過,以及很多神秘又有趣的事蹟。

Dee哥展示現在已經沒有人用的「掌心密底算盤」,他仍放了一個在收款處。從前果欄晚上經常傳來「嗒嗒」聲,就是這密底算盤發出的。那些年的老闆們進行交易,因為客人入貨量不一,賣出價不會一視同仁,用這迷你密底算盤就不被其他欄主看到商業秘密了。他提到,每個欄都有數字暗語,就算聽到對話內容,都不會明白的。

電唧車取代了木頭車。(Sasa提供)
電唧車取代了木頭車。(Sasa提供)

電唧車取代木頭車

問Dee哥覺得果欄以前跟現在有什麼改變,他說:「其實我們舊果欄人所有運作沒有太大改變,因為一直跟着前人的模式。新一代人大多是接手家族生意,新人事新作風少不免。」這些年果欄變遷,他贊成改變:「近這十年八年電唧車取代了木頭車,有了它,我們都可幹活多幾年,以前用木頭車身體太勞損。」有些外圍較新的欄檔返貨,是用電唧車一板貨直入倉。但裡面舊式結構的欄檔,縱使有唧車,只能去到門口,但仍然要幾箱幾箱人手搬入倉存貨。

深夜忙碌的果欄人。(Sasa提供)
深夜忙碌的果欄人。(Sasa提供)

一向油麻地果欄,都給人一種龍蛇混集的地方,現在還是否跟從前一樣呢?Dee哥說:「以前做果欄的欄主一般都學識低,靠努力拼搏,不是靠腦力;而搬運工人都是低下階層,賺的都是血汗錢,外間有這種感覺都好正常。又可能油麻地果欄人多欄多,漸漸有了一些自訂規矩,當然亦有一些龍頭人物帶領果欄運作,所以外人都以為油麻地果欄是自治區,連警察都管不了。但現在社會已經不一樣,新一代差人都不會跟我們舊果欄的規矩,就算有阻街情況,都一樣會提出警告或票控。以前的大佬,現在都變成和藹親切的老人家,遇到我都會說早晨及問候一下。」

果欄有著逾百年的歷史,要談其新舊分別,十日十夜都未必可以講完,各果欄人亦有自己的角度,自己的故事。

下一期,我們將請來傳承自爺爺及父親果欄「盧根果欄」的阿樂,談談新一代人對於在果欄做生意的想法。◇

(下期「茶訪天地」將於6月28日刊登)

入夜後的果欄,人頭攢動,十分熱鬧。(Sasa提供)
入夜後的果欄,人頭攢動,十分熱鬧。(Sasa提供)

Dee哥在搬運貨物。(Sasa提供)
Dee哥在搬運貨物。(Sasa提供)

深夜忙碌的Dee哥和他的同事。(Sasa提供)
深夜忙碌的Dee哥和他的同事。(Sasa提供)

每檔果欄都有自己的故事。(Sasa提供)
每檔果欄都有自己的故事。(Sasa提供)

Sasa簡介

廚藝導師、攝影導師、手沖咖啡師、茶藝愛好者、自由作家及攝影團領隊,俗稱斜槓族。現居香港,喜歡拿著相機看世界。現職「INARI Tea HK」負責人,職責是將好茶帶給愛茶的人。以茶會友,探索香港人香港事!

作者電郵:contact@inaritea.com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