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汽車市場內捲、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的背景下,中國新能源汽車今年5月份出口量跌破10萬輛,同比下降9%,電動車1至5月的出口也首現衰退1.8%。專家認為,中國車企行業有很多問題,「發展的空間非常小,可以說是內外交困。」

6月14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5月份汽車工業產銷情況最新報告。報告顯示,中國5月汽車出口48.1萬輛,年增23.9%,新能源汽車出口9.9萬輛,年減9%,首度出現衰退。

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首度下降或與歐美反制中共低價傾銷,紛紛增加關稅有關。

5月22日,美國宣布對一系列中國進口產品大幅提高關稅,其中電動車的關稅從25%提高到100%。

6月12日,歐盟委員會通知汽車製造商,在經過數月的反補貼調查後,將從下個月起對進口的中國電動汽車加徵最高為38.1%的額外關稅。

在中國國內經濟放緩需求減少的背景下,中國生產的電動汽車出現嚴重產能過剩的情況,被低價傾銷海外。

今年1至5月,中國汽車出口230.8萬輛,年增31.3%,但新能源汽車出口51.9萬輛,年增13.7%,增幅明顯落後於傳統燃油車(37.5%)。

報告顯示,中國新能源汽車當中的純電動車(BEV),5月出口7.7萬輛,比4月下降13.8%,比去年同期下降22.3%;插電式油電混合動力車(PHEV)出口2.2萬輛,比4月下降1.6%,年增1.3倍。

今年1至5月,中國純電動車出口41.4萬輛,也首現衰退1.8%;插混車出口10.5萬輛,年增2倍。

《證券時報》今年年初報道,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量躍升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車是中國汽車出口新的增長點。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早前發布的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3,016.1萬輛和3,009.4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1.6%和12%。

2023年中國汽車整車出口491萬輛,同比增長57.9%。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120.3萬輛,同比增長77.6%。純電動汽車出口110.2萬輛,同比增長80.9%;插混汽車出口10.1萬輛,同比增長47.8%。

自2014年中共布局新能源汽車產業,中國出現「狂熱」造車潮。

在這波「造車運動」中,各地方政府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政府的介入起的作用很大,2020年9月,威馬汽車完成了100億元D輪融資,創下了造車新勢力史上最大的單輪融資紀錄,該筆融資的投資方中就有很多地方政府的影子,包括江蘇崑山、安徽合肥、湖南衡陽等。

台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丁樹範此前對大紀元表示,「中國有些汽車業是屬於地方政府支持的,是諸侯經濟的產物。」

近年,中國車廠接連倒閉,電動車商之間的「價格戰」持續,甚至越發慘烈,並從「價格戰」、交付量比拚打成了一場「消耗戰」。

對於中國車企的發展空間,網絡財經大V「財經冷眼」對大紀元表示,「產能嚴重過剩,國內消化不了,供給嚴重超過了需求。」

「對外來說,中國的電動汽車想出口到美國、歐洲等等,但是這些國家對中國的電動汽車在設置關稅壁壘和貿易壁壘,因為中國電動汽車成本非常低,會衝擊當地的電動車的產業。」

他認為,「中國的車企發展的空間是非常小的,可以說是內外交困。」#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