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拉動當地經濟,過去幾年大陸各地政府對新能源汽車行業施行巨額補貼政策,導致大量企業通過鑽政策空子大發橫財。繼上月5家騙補企業曝光後,第二批涉事企業也浮出水面,引發行業大震盪。騙補事件說明補貼政策本身存在很大的漏洞。 

9月中共財政部官網發佈《關於地方預決算公開和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專項檢查的通報》,曝光了5宗新能源汽車騙補案例。此後,一份涉及72家騙補企業的名單在坊間流傳,涉及騙補金額高達92.7億元,引發外界關注。  

近日,力帆乘用車與重慶恆通客車接連收到處罰通知書。其中,力帆乘用車涉及騙補的金額達1.14億元,重慶恆通客車涉及騙補的金額更是高達2.83億元。

補貼政策惹的禍?  

浙江金華青年汽車一位前工程師曾對大陸媒體表示,「騙補是行業潛規則,地方政府靠補貼吸引企業落戶,從而拉動當地投資,企業借助政府補貼美化財務報表,進一步融資做大規模。」地方政府的補貼支撐了企業的財務,獲得的資金又用來購買設備,從而獲得更多的政府補貼,幾乎是一個空手套白狼的遊戲。

據悉,從2010至2015年,中共財政部會同科技部、工信部等部門推出多項政策,包括消費補貼、稅收優惠、政府採購、技術研發、充電設施獎勵等等,政策涵蓋研發、生產、消費、運行等各環節,大力發展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  

據全國乘用車市場訊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統計,201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補貼近1千億元(包括中共中央與地方政府)。其中,商用車(包括客車與貨車)獲得的補貼在800億元左右。◇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