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財政部長勒梅爾(Bruno Le Maire)表示,歐盟在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關稅後,還應繼續採取措施應對中國其它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

歐盟委員會周三(6月12日)表示,該集團已正式通知包括比亞迪(BYD)股份有限公司、吉利(Geely)汽車控股有限公司和名爵汽車(MG)所有者上汽集團(SAIC Motor Corp)在內的汽車製造商,將於7月4日前對電池電動汽車徵收關稅。

勒梅爾周四在Sud廣播電台上說,「如果歐洲不在貿易問題上亮出自己的牙齒,人們最終會認為歐洲市場只是一個巨大的購物中心。這是第一個決定,我希望隨後會有其它決定跟進,特別是對太陽能電池板和其它中國產能過剩的產品。」

儘管一些國家不願加劇貿易緊張局勢,但法國長期以來一直支持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關稅。勒梅爾警告說,即使需要多數人投票反對歐盟委員會的決定才能阻止這一舉動,但仍可能會有一些國家反對。

他說,「我們不要迴避這樣一個事實:這場鬥爭是艱難的,但我希望每個人都明白,每個成員國都明白,我們必須與中國重新建立這種力量平衡。」

美國財長耶倫(Janet Yellen)不久前在訪華時表示,「美國將不會接受新興產業被獲得補貼的中國廉價進口產品大批摧毀,讓10年前美國鋼鐵產業的經歷重演。」她表示其此行重點就是針對中國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和其它清潔能源產品產能過剩的問題,與中國政府溝通,這些問題對美國和其它國家的生產商構成了威脅。

近年來,中國工業部門產能過剩的跡象十分明顯,尤其是在太陽能電池板、鋰電池、新能源汽車和鋼鐵等行業。無論是屬於高耗能的電解鋁、還是造船和鋼鐵業中高端產品的矽鋼,以及新興產業的光伏太陽能和風電,均被業界公認為「產能過剩」。

在中國國內需求不振的情況下,中國仍在不斷擴大產能,一些行業的形勢看起來勢必還會惡化。

今年以來,中國的廉價高科技產品充斥全球經濟,越演越烈,由此引發歐美警覺,抱怨連連,認為這是新一輪的不公平競爭。

中方多次辯解,財政部、商務部官員,乃至總理都否認這些指控,稱不存在所謂的中國產能過剩問題,基本說辭是:從全球範圍來看這些產業並不存在產能過剩,即使有一定過剩,那也是市場經濟下的正常現象。

(本文參考了彭博社的報道)#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