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宣布計劃提高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關稅,這反映出歐盟在對華政策上更加強硬,同時也更靠近美國。

就加徵關稅本身而言,歐盟對一些中國電動汽車生產商徵收的關稅增加了近五倍,超過了華盛頓對中國電動汽車進口徵收關稅達此前四倍的幅度。

北京誓言要報復,但它的回應程度是不同的。它稱,美國的關稅是「典型的欺凌行為」,歐盟是在進行「典型的保護主義行為」。

了解歐美對華電動汽車加稅的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可以幫助更好理解複雜的地緣政治現狀。

美國的關稅計劃針對一系列中國產品,其中包括對華電動汽車關稅稅率設定為100%。歐盟的最新行動僅限於電動汽車一項,最高關稅為48.1%,加權平均關稅為31%,約為美國制裁力度的三分之一。

歐洲智庫布魯蓋爾(Bruegel)研究員Niclas Poitiers告訴路透社:「美國的措施旨在排除中國電動汽車(進入國內市場)。歐盟的意圖是砍掉中國企業的優勢。」

他說,歐盟跟美國的考慮不同,它旨在抵銷中國電動汽車收到的「補貼效應」。

美國對華加徵關稅的依據是對301調查的法定審查結果,是基於對中國在技術轉讓、知識產權和創新方面的行為、政策和實踐的四年期考核基礎上得出的。

歐盟則是基於反補貼調查。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是多年來最受關注的案件。這也是歐盟委員會首次主動啟動新案件,而不是跟進歐盟行業的投訴。

歐盟委員會根據其《外國補貼條例》啟動了一系列調查,該條例旨在遏制在歐盟境內營運並獲得扭曲性補貼的外國公司。中國一直是調查重點。

路透社說,歐盟這次似乎是從十年前對中國太陽能電池板的調查中吸取了教訓,當時歐盟沒有徵收關稅,眼睜睜看到歐盟自身產業崩潰。

歐盟執委會還更新了有關中國經濟中國家主導的扭曲市場行為的報告。該報告為歐盟晶片或清潔技術生產商的投訴打開了大門,可以跟鋼鐵或陶瓷等傳統行業的投訴一樣處理。

歐盟對華更強硬 但仍熱衷使用舊工具來解決問題

歐盟越來越多地將中共視為戰略競爭對手。2023年底,歐盟外交部門表示,北京在國內變得更加壓制,在國外變得更加霸道,訴諸經濟脅迫或對關鍵礦產實施出口管制。北京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對莫斯科的支持加劇了人們的擔憂。

降低風險或減少對中國的依賴,現在已成為歐盟的口頭禪。

歐洲改革中心研究員Aslak Berg表示,歐盟正在向美國的立場靠攏,但程度不同,而且歐盟仍熱衷於使用過去的傳統貿易工具。

他說,從法律上看,歐盟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加徵的關稅跟對中國鋼鐵案並無不同,只是對電動汽車加稅「在政治上更為敏感」。

歐盟的案件僅涉及補貼。美國的貿易救濟措施還涉及到中國強制技術轉讓和網絡間諜活動威脅。

歐盟稱,它致力於基於規則的國際貿易,其調查和關稅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美國表示,世貿組織規則未能解決中國的「非市場」行為。

「歐盟仍然在(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上任前的框架下行事。對北京來說,美國已經擺脫了世貿組織的束縛,按照其國內政策行事。」伯格說。

歐盟更為謹慎的立場跟其與中國緊密的經濟聯繫也有關。

去年,中美商品貿易總額為5,730億美元,美國出口額為1,480億美元。歐盟與中國的商品貿易額為7,980億美元,歐盟出口額為2,410億美元。#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