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維耶聖母大教堂(Basilica of Notre-Dame de Fourvière)建於1872至1896年間,供奉聖母瑪利亞。當地人相信聖母曾在1643年黑死病、1832年霍亂,以及1870年普魯士入侵時拯救里昂市。

普法戰爭(Franco–Prussian War)結束後的隔年,里昂人民決定建造一座新教堂來讓人們了解他們對聖母的奉獻。教堂由私人資助建造,位在富維耶山頂羅馬廣場的遺址上。「fourvière」一詞源自拉丁文「forum vetus」即「古老廣場」。

坐落在富維耶山(又稱「祈禱山」)頂端的大教堂像是一頂里昂的王冠。當地人把暱稱這座教堂為「顛倒的大象」,因為它看起來就像是一頭四腳朝天的大象。大教堂由四座八角形塔樓和一座鐘樓組成,鐘樓上有聖母瑪利亞的鍍金雕像。城垛(圍牆上半部份)分別象徵四種基本美德:堅韌(Fortitude)、正義(Justice)、謹慎(Prudence)、節制(Temperance)。

富維耶聖母大教堂像是一頂里昂的王冠,當地人也把這座教堂取名為「顛倒的大象」。大教堂由四座八角形塔樓和一座鐘樓組成,鐘樓上有聖母瑪利亞的鍍金雕像。城垛分別象徵四種基本美德:堅韌、正義、謹慎、節制。(Shutterstock)
富維耶聖母大教堂像是一頂里昂的王冠,當地人也把這座教堂取名為「顛倒的大象」。大教堂由四座八角形塔樓和一座鐘樓組成,鐘樓上有聖母瑪利亞的鍍金雕像。城垛分別象徵四種基本美德:堅韌、正義、謹慎、節制。(Shutterstock)

富維耶聖母聖殿的設計包括四座塔樓、一座中央圓屋頂建築和兩座教堂。兩座教堂一個是位在下層的禮拜堂,另一個是位在上層的教堂。下層是聖若瑟(St. Joseph)的聖陵,上層教堂供奉的是聖母瑪利亞。上層教堂擁有三個中殿、拜占庭式拱形天花板,以及由十六根羅馬式圓柱支撐的哥特式拱門,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此外還有畫家查理斯‧拉梅爾(Charles Lameire)和喬治‧德科特(Georges Décote)創作的六面馬賽克牆。

大教堂的立面以白色裝飾。代表堅韌與正義的兩座塔樓面向廣場。右邊的正義塔樓描繪大衛和歌利亞(David and Goliath),左邊的堅韌塔樓描繪所羅門的審判(Judgement of Solomon)。中間的三角山形牆連接兩座塔樓,山形牆的裝飾圖案喚起人們憶起聖母瑪利亞祈求終止1643年的瘟疫。在雕刻飾帶下方的高空廊台有女像柱(caryatids)或天使造型雕塑的柱子支撐,他們手持寶劍提升了大教堂的防禦能力。另外,入口階梯頂端有一扇青銅門,代表挪亞方舟(Noah’s Ark)與聖經裏的約櫃(Ark of the Covenant)。此外還有一尊象徵里昂的帶翼石獅雕像,守護在下層禮拜堂或聖陵的入口處。

大教堂的立面以白色裝飾。代表堅韌與正義的兩座塔樓面向廣場。在雕刻飾帶下方的高空廊台有女像石柱支撐。還有一尊帶翼石獅雕像,守護在下層禮拜堂的入口。(Shutterstock)
大教堂的立面以白色裝飾。代表堅韌與正義的兩座塔樓面向廣場。在雕刻飾帶下方的高空廊台有女像石柱支撐。還有一尊帶翼石獅雕像,守護在下層禮拜堂的入口。(Shutterstock)

下層禮拜堂或地下陵寢供奉的是聖母瑪利亞的丈夫聖若瑟。建築師相信朝聖者必須先透過聖若瑟才能見到瑪利亞,也就是從地下墓室的黑暗過渡到主教堂的光明。地下聖陵不僅是上層教堂的地基,也是一座獨立的教堂,室內的祭壇周圍環繞著精緻的新拜占庭式(Neo-Byzantine)馬賽克、優雅的雕像和大理石柱子。

下層禮拜堂供奉的聖若瑟。禮拜堂的祭壇周圍環繞著精緻的新拜占庭式馬賽克、優雅的雕像和大理石柱子。(Shutterstock)
下層禮拜堂供奉的聖若瑟。禮拜堂的祭壇周圍環繞著精緻的新拜占庭式馬賽克、優雅的雕像和大理石柱子。(Shutterstock)

富維耶聖母大教堂與巴黎聖心大教堂(Sacré-Coeur)一樣,都是為了遏止社會主義公社的發展而建造,標誌著回歸宗教與傳統。

法國建築師皮埃爾‧博桑(Pierre Bossan)和他的助手路易斯‧聖瑪麗‧佩蘭(Louis Sainte-Marie Perrin)採用當時一種結合不同建築風格的建築潮流,即歷史主義風格(historicism)來設計教堂。歷史主義發展於19世紀歐洲,也稱作復興主義或折衷主義建築。博桑以新拜占庭風格設計了富維耶聖母大教堂,例如圓拱門、拱頂、穹頂和裝飾性馬賽克,並添加了一些哥特式和羅馬式風格。

新拜占庭風格賦予上層教堂中央中殿豐富、華麗的裝飾靈感。教堂裝飾包含白色卡拉拉大理石、來自意大利北部的粉紅色花崗岩、來自薩伏依(Savoy)的藍色大理石以及其它像綠瑪瑙、銀、金、烏木(ebony)、象牙等高貴建材。教堂從地板到天花板都覆蓋著金色的馬賽克。新哥德式風格引人注目,包括三個拱形跨距、彩色玻璃花窗和16根雕刻柱支撐的哥特式拱門。

拱頂以不同種類的大理石和硬石製成的金色、青綠色馬賽克裝飾,形成許多幾何與花卉圖案。其中一個拱頂展示聖母瑪利亞和三位一體,有鍍金天使圍繞。這些都是新拜占庭風格的典型特徵。

上層教堂中央中殿豐富、華麗的裝飾靈感來自新拜占庭風格。教堂裝飾包含白色卡拉拉大理石、意大利北部的粉紅色花崗岩、薩伏依的藍色大理石以及其它像綠瑪瑙、銀、金、烏木、象牙等高貴材料。教堂從地板到天花板都覆蓋著金色的馬賽克。(Shutterstock)
上層教堂中央中殿豐富、華麗的裝飾靈感來自新拜占庭風格。教堂裝飾包含白色卡拉拉大理石、意大利北部的粉紅色花崗岩、薩伏依的藍色大理石以及其它像綠瑪瑙、銀、金、烏木、象牙等高貴材料。教堂從地板到天花板都覆蓋著金色的馬賽克。(Shutterstock)

其中一個拱頂展示聖母瑪利亞和三位一體,圍繞著鍍金天使。穹頂以不同種類的大理石和硬石製成的金色、青綠色馬賽克裝飾,形成許多幾何與花卉圖案。(Shutterstock)
其中一個拱頂展示聖母瑪利亞和三位一體,圍繞著鍍金天使。穹頂以不同種類的大理石和硬石製成的金色、青綠色馬賽克裝飾,形成許多幾何與花卉圖案。(Shutterstock)

教堂大部份的圖像都在頌揚聖母瑪利亞,描述她的故事。金箔、銀箔、青綠色和金色瓷磚等裝飾都是在展現神聖的場景。#

畫面這幅馬賽克牆展現了瑪利亞神聖的母性,周圍環繞著國王和天使。金箔、銀箔、青綠色和金色瓷磚等裝飾都在表現神聖的場景。(Shutterstock)
畫面這幅馬賽克牆展現了瑪利亞神聖的母性,周圍環繞著國王和天使。金箔、銀箔、青綠色和金色瓷磚等裝飾都在表現神聖的場景。(Shutterstock)

原文:Notre-Dame de Fourvière: Lyon’s 19th-Century French Basilica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艾莉安‧翠布斯維特(Ariane Triebswetter),國際自由新聞工作者,擁有現代文學和古典音樂背景。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