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當局日前宣布對歐、美、日、台啟動共聚聚甲醛反傾銷調查。專家指出,此舉是中共在與西方的貿易摩擦中帶有政治算計的報復,但恐加速西方與其脫鉤,這是中共並不想看到的局面。

貿易摩擦升溫之下中共聲稱反制西方

中共商務部星期日(5月19日)發公告稱,針對原產於歐盟、美國、台灣和日本的進口共聚聚甲醛(POM),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期限為明年5月19日前,特殊情況可延長6個月。傾銷調查期為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

被調查產品名稱為共聚聚甲醛,又稱聚氧亞甲基共聚物,或聚氧化甲烯共聚物。根據中共商務部的說法,共聚聚甲醛是工程塑膠的一種,可以部份取代銅、鋅、錫、鉛等金屬材料。可應用於汽車配件、電子電器、工業機械、日用品、運動器材、醫療器材、配件、建築材料等領域。

5月18日,中共央視旗下的社媒帳號曾宣稱,歐盟對中國接連發起反補貼調查,「中方其實也有充足的反制手段」。

負責監督歐盟貿易政策的歐盟委員會發言人對中國的調查做出了回應。「我們希望中國確保這項調查完全符合世貿組織的所有相關規則和義務,」並表示歐盟將仔細研究調查內容,然後再決定採取任何後續措施。

中國與西方之間的貿易摩擦持續加劇。

美國總統喬・拜登(Joe Biden)5月14日宣布,他將對中國電動汽車大幅提高關稅至100%,並對電腦晶片、太陽能電池和鋰離子電池徵收新稅。

此前,歐盟已對中國製造商是否在其市場上傾銷補貼商品展開了多項調查。其中,歐盟執委會去年10月啟動針對進口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此案應於13個月內調查完畢,但啟動調查9個月後便可針對中國電動車施加臨時措施。

經過算計的報復

美國華裔經濟學家黃大衛5月20日對大紀元表示,中共制裁的是中高端的共聚聚甲醛。中國每年從歐洲、美國、日本、台灣等地進口共聚聚甲醛約40萬噸至50萬噸,年貿易額約20億美元。

黃大衛指出,中國這次反傾銷調查是有針對性的,目前正在接受歐盟傾銷調查的中國廉價電動車通常採用國產中低端共聚聚甲醛作為零件,不會受到中共政府進口調查的影響。受影響的是西方企業在中國的生產基地。

「中國生產的中高檔汽車,像奔馳、寶馬、Tesla、福特等都出口到歐美。他們經常使用進口的更好的共聚聚甲醛。所以(中共)調查不會對中國的工業產生很大的影響,但是會對歐美在中國的進出口企業造成打擊。所以,這是一次經過精確計算的有針對性的打擊。」

不過他認為對歐美企業的衝擊影響也非常有限,因為一年的進口額不超過20億美元。中國對共聚聚甲醛的進口依賴度約為50%,中國也有這種塑膠的國內生產,只是品質相對較差。

中共會自傷

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專任副教授孫國祥5月22日對大紀元表示,中共在找一些本國已經可以取代從外國進口的商品來制裁,因為共聚聚甲醛中國自己也可以製造。這有點反諷意味,「為甚麼不制裁台積電或者是美國的輝達半導體這些產業?因為中國自己做不出來,所以當然不敢制裁。」

孫國祥認為,中共這次制裁是針對歐盟要對中國所謂的新三樣進行提高關稅的措施,於是也準備好對化學產品進口的反制,它要找一個平衡。

孫國祥還說,西方國家施行制裁通常是為維持市場的穩定,包括全世界的市場和自己市場的穩定,但是中共在進行制裁時完全是政治的算計,它對美國的塑化原料制裁時已經算得非常清楚,也就是它本身的市場不會受到影響。但是這種相互制裁,持續發展下去,結果就是供應鏈一條一條地在脫鉤斷裂,這其實是中共自己也不想要看到的情況。

「會造成兩敗俱傷,只會導致全世界的經濟必須要再重組,不僅僅是高端科技,連這種塑化原料都要供應鏈重組,這會造成中共原來不希望的情形。」他說。

破解中共的兩面手法

台灣勵志協會行政總裁賴榮偉5月21日向大紀元表示:「進口共聚聚甲醛主要用於中國汽車工業,是美國、歐洲和中國貿易競爭的焦點,特別是中國汽車工業,電動車。所以你可以看到,這根本就是一場正面碰撞般的針鋒相對的貿易報復。所以我認為雖然這是一個經濟問題,但實際上也是(中國和西方之間的)政治經濟競爭。」

賴榮偉談到中共發起傾銷調查的動機時說:「這就像以眼還眼。中共被歐盟和美國批評不公平貿易;現在它想對世界說,西方也不好,對中國也不公平。

「這是中共常用的談判手段。一方面他們會給你壓力,另一方面他們會發出一些想要和你談判的訊息,然後強迫你和他們談判。」

他認為針對中共的這種經濟制裁,西方的破解辦法,就是不要對中國市場過度、集中依賴,尋求分散市場。現在中國經濟裏面的國際投資已經開始慢慢地往下走,「沒有脫鉤,但是大家都在講去風險。」#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