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維度」這個每天更新的「專欄」——儘管現在叫「專頁」較準確——昨天(5月16日)剛好是八周年,計一計數,中間經歷兩個閏年,共2922日,即寫了2922篇文(不包括我在專欄以外寫的文章),加起來就有幾百萬字,驀然回首,也不禁佩服自己的生產力。

近日有台灣讀者(對,是台灣讀者,令我有點意外)問我,可有打算將專欄結集?因為那是「時代見證」。我一時不知怎答。也不是沒想過結集,但我必須逐篇校閱,去蕪存菁,決不可能把近3000篇文章儲在一隻USB,隨手交給一位聲稱樂意幫忙的出版人,我就可以不聞不問。短期內,我應該沒工夫辦這種事,但相信終有一天我會整理舊稿。

報紙專欄文學,是植根於香港文化土壤的一朵奇葩,莫說大陸和台灣無法移植,就是今天香港,這朵花恐怕也快要凋零了。香港專欄之所以一枝獨秀,初緣於戰後社會發展迅速,報業逐漸興旺,四九年後大量文人逃到香港,左中右報犬牙相錯,鼎足而三,都享有頗大言論自由,於是副刊專欄便如雨後春筍,百家爭鳴。各報社為了迎合市場,爭相羅致寫作高手,由小說到雜文,包羅萬有。

六十年前,有兩位香港專欄作家似乎跟我特別「有緣」,今天想趁機介紹一下。一位是戲曲名家「南海十三郎」江譽鏐(1910-1984),另一位是「十三妹」方式文(1923-1970)。兩人寫作風格截然不同,但性情都同樣有點怪異。

先談十三郎。近年朱少璋先生編過一套南海十三郎文集,有一冊是「小蘭齋主隨筆」,輯錄了南海十三郎132篇文章,來自《工商晚報》1964年2月11日至6月30日連載的專欄。這個專欄的寫法非常有趣,每一篇都載有兩首舊詩或對聯,有作者自撰的,也有他父親江太史的遺作,作者就借此發端,憶述跟詩和聯有關的前塵往事。

例如有一篇寫蛇羹的,文章開頭就有一副對聯:

問菊羹蛇,圍爐取暖;

惜花逐鹿,借酒消愁。

南海十三郎記下的對聯,不只有古典,也有今典,若他自己不解釋,外人看了往往如墮霧中。例如吃蛇羹為什麼要「問菊」?跟「逐鹿」(即逐鹿中原)又有什麼關係?

據南海十三郎解釋,他父親是食家,食蛇很講究,必以菊花作配品,而菊花品種中,首選「風前牡丹」,次選「蟹爪」,這就是「問菊」的意思。至於「逐鹿」,作者解釋道:「餐蛇而談社稷,可見用意不只視為補品,喝蛇酒,又有逐鹿山河意,借酒消煩惱。」原來是指大家一邊吃蛇羹,一邊高談闊論指點江山。

南海十三郎這專欄,每一篇都是這樣借詩聯起興,追憶似水年華,令讀者完全沉醉在舊時代的氛圍中,寫法別樹一幟,實屬奇作。

至於十三妹的專欄,可看看樊善標先生編的《犀利女筆——十三妹專欄選》。十三郎懷舊,十三妹則專門向讀者介紹西方新文化、新書籍、新觀點。她性格傲岸,文筆辛辣,得罪人多,稱呼人少,但因為文章內容充實,往往令讀者學到新知識,所以大受歡迎。她有一段話寫香港專欄的特色,我十分認同(見於1962年〈從行家使我發嘔想換版頭名稱談開去〉:

「我們的時代,節奏如此其緊,於是自必影響文章。猶若一道河流,滔滔滾滾,泥沙碎石微生物,哪來得及為之一一換出與釐清?我們的思想感情,四面八方而來,什麼來到筆下就寫將出來,此之謂曰專欄,蓋作者之所思所感所受者也。( …… )這是我們的時代給我們的,二、三十年代的人想不到, 二十一世紀的人也無法想像。我們只代表我們的時代,也該以代表我們的時代為文章之特色!」

專欄文章,的確是時代的見證,不單是內容,連寫作風格也是見證。

十三妹和十三郎的文章,我都喜歡,但比較喜歡十三郎。因為十三妹的「新」,現在早已不新鮮,反而十三郎的「舊」就像酒,越久越香醇。

湊巧的是,我的專欄就叫「十三維度」。你以為是向六十年前兩位前輩致敬嗎?其實完全唔關事。我聽聞理論物理的弦理論說,宇宙有十一個維度,我本來想叫「十一維度」,但容易令人想起湯家驊,所以否決了。想叫「十二維度」,但仄仄平仄,不夠響,而且十二很老土,於是就改為「十三維度」。起名的時候,完全沒想過十三妹或南海十三郎,當時甚至連他們的專欄也未看過。現在回想起來,也是一場隔世文學因緣。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