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是眾人公認最高的藝術形式。歌劇集聲樂、管弦樂、戲劇和情感於一身,無疑是最完整、最複雜的藝術形式。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源自希臘戲劇的歌劇
歌劇首次出現於1600年代初期,是一種通過音樂的情感力量來增強戲劇文本效果的方式。雖然巴洛克歌劇有多種來源,但文藝復興時期對古代文本的迷戀促使意大利藝術家創造了這種耳目一新的表演和音樂形式。
佛羅倫斯卡梅拉塔(The Florentine Camerata)是佛羅倫斯的知識份子和音樂家組成的團體,他們決定通過音樂重新講述希臘戲劇的故事,因為古代戲劇通常通過歌曲或台詞來表達情感。他們創造了歌劇的傳統元素:舞蹈、參與及評論表演的合唱,以及個人直接演唱和反思性獨白之間的交替。與使用複調音樂(多個旋律線的組合)的傳統文藝復興音樂不同,佛羅倫斯藝術家將這種音樂風格建立在單聲部的基礎上。
一般認為,佩里(Jacopo Peri,1561年─1633年)於1598年創作了第一部歌劇,名為「達芙妮」(Dafne)。雖然這部歌劇現已失傳,但它與佩里於1600年創作的《尤麗迪絲》(Euridice)皆是公認最早的歌劇。和許多其它早期歌劇作曲家一樣,佩里從以音樂為中心的古典神話中汲取靈感。
《達芙妮》講述音樂之神阿波羅(Apollo)使得仙女達芙妮(Daphne)變形的故事;《尤麗迪絲》講述了奧菲斯和尤麗迪絲(Orpheus and Eurydice)的愛情故事,以及奧菲斯如何用音樂迷惑冥界的靈魂。然而,這種新風格的音樂和舞台表演中的故事並不像原來的神話那麼具有悲劇性。略加修改的文本產生了更加正面的結果。
雖然佩里創作了第一部歌劇,但人們普遍認為蒙特威爾第(Claudio Monteverdi,1567年─1643年)才是第一位真正的歌劇作曲家。他的《奧菲歐》(L’Orfeo)於1607年首次上演,根據俄耳甫斯(Orpheus)神話創作,是第一部歌劇傑作。
戲劇性的統一
歌劇在蒙特威爾第(Monteverdi)的作品中達到了成熟。作曲家通過歌劇發展了音樂風格,並將其提升到了新的戲劇高度,實現了詩歌、音樂和戲劇的完美融合。總體來說,他創造了一種新的舞台表演形式。
蒙特威爾第可說是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音樂時期之間的過渡人物,也是一位先驅。他的音樂承載著戲劇情節,塑造了人物,並讓他們熱情而優雅地表達自己的情感。
蒙特威爾第的《奧菲歐》(L’Orfeo)就是一個完美的例子。他採用了佩里和卡奇尼(Giulio Caccini)等早期作曲家所使用的希臘神話,並將重點集中在文本上,發展出「宣敘調」(recitativ)風格——一種歌曲中的言語形式,以朗誦的風格演唱歌詞,遵循語言的自然規律和節奏。
這位意大利作曲家在歌劇的發展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悠揚的宣敘調,豐富的和聲和器樂色彩,塑造了整體歌劇的風格。蒙特威爾第為後來的歌劇播下了種子,他使用情感豐富的詞語、精心設計的音樂渲染,以及對比鮮明的和聲來突出文本。
舞台藝術的極致
歌劇在巴洛克時期晚期達到了其藝術和戲劇表現的巔峰。這種新的藝術形式席捲歐洲,成為一場壯觀的盛會,充滿了華麗的詠嘆調、精緻的舞台藝術、華美的服裝(戲服)、奢華的歌手,以及蒙特威爾第和亨德爾(又譯韓德爾,Handel)等著名作曲家的參與。歌劇終於成為典型的巴洛克藝術形式,帶領觀眾進入一個充滿高度情感和表達力的故事構成的虛構世界。
在蒙特威爾第的《奧菲歐》問世30年後,威尼斯第一座歌劇院聖卡西亞諾劇院(Teatro San Cassiano)於1637年上演了《波佩亞加冕》(L’inconazione di Poppea)。意大利威尼斯成為歌劇的中心,人們建造豪華的劇院來舉辦這些戲劇表演。歌劇院和劇場採用了幾秒鐘內就能在觀眾面前更換幻覺彩繪的布景,以及提供音效的精密機械。歌劇院和劇場這種快速變換場景和其它驚人的視覺效果都能讓觀眾為之驚歎——所有這些都是舞台藝術表現的一部份。
公共歌劇院也是展示歌唱家的一種方式。《奧菲歐》之後,歌詞和音樂之間的平衡發生了變化,獨唱詠嘆調有了更大的空間。宣敘調起到了推動情節的作用,詠嘆調則成為表達情感的方式,讓歌唱家得以展現自己的精湛技藝,而管弦樂隊則充當伴奏,增添戲劇效果。
巴洛克歌劇造就了舉世聞名的歌劇明星,但也助長了競爭和醜行。在歌劇中,歌手第一次佔了上風,他們的收入通常是作曲家的四倍,有些人還為他們量身定做音樂,以適應他們的嗓音、天賦和需求。
閹人(Castrati)在巴洛克時期尤其受歡迎,一些人成為了當時的歌劇巨星。這些男歌手在青春期前就被閹割,以保持高音域。直到18世紀,所有的主要女性角色都是由閹人歌手演唱。
到了1724年,以明星歌手為主角的歌劇盛行,達到頂峰。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年─1759年)很好地把握了這一點,他用獨唱「返始詠嘆調」(Da capo aria),創作出一系列經久不衰的作品,歌手重複第一部份並加以修飾,展現出聲樂的實力與靈巧。韓德爾最著名的歌劇包括《朱利奧‧凱撒在埃及》(Julius Caesar in Egypt)和《李納爾多》(Rinaldo),這兩部歌劇以其精緻的詠嘆調和複雜的配器而聞名。韓德爾成為意大利巴洛克歌劇和「opera seria」(「嚴肅」或戲劇歌劇)風格的大師。
巴洛克晚期,歌劇發展成為一種國際藝術形式,成為整個歐洲宮廷慶祝活動的一部份,吸引公眾和貴族觀眾。法國和英國用自己的母語設計了新的歌劇形式,特別是呂利(Jean-Baptiste Lully,1632年─1687年)和亨利‧珀塞爾(Henry Purcell,1659年─1695年)等作曲家的作品。
雖然巴洛克歌劇經常受到缺乏現實感的批評,但它卻象徵著一個時代的全部精華,並為後來歌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原文:How Opera Became a Spectacle in the Baroque Era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艾莉安‧翠布斯維特(Ariane Triebswetter),國際自由新聞工作者,擁有現代文學和古典音樂背景。#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