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交所關閉的消息,成為近期金融圈的熱議事件。這些曾經風靡全國、存在了十幾年的地方金融資產類交易中心,由於監管的缺乏,成為了非法融資的渠道和非法集資的幫兇。那麼金交所一關了之嗎?大陸民眾質疑,相關的利益輸送鏈條不被追責嗎?

監管缺失 金交所成非法集資的幫兇

2010年5月,在中共財政部指導下,兩家金交所天金所和北金所相繼成立,至今14年間,地方政府為招商引資,各地金交所跑馬圈地式野蠻生長,助長了金融風險的放大,各地金交所數量高峰時期達80家。

近期,湖南、遼寧、西安、重慶等地的四家金交所被取消業務資質,取消後當地再無合規地方金交所。

就職於上述四地之一的金融監管機構的一位人士對陸媒表示,後續全國範圍內將逐步對金交所進行關閉清理,其它省份會逐漸掛出關閉金交所的相關公告。

經濟觀察報微信公眾號4月2日報道,曾在深圳金交所工作近8年的老員工林凱表示,近些年來,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管,在金交所備案的產品風險事件層出不窮,監管也著手對地方金交所進行清理整頓,逐步化解風險,壓縮金交所的數量。因此,金交所走向「消亡」似乎早已註定。

最新一期財新周刊的文章《金交所謝幕》表示,多位知情人士披露,金交所啟動全面關停,接下來除北京外,各地現有的金交所將全部關閉。目前全國有28家地方金交所,除北京的「北金所」外,其它的都要在一年內關掉。

一位知情人士披露,金交所對金融市場沒發揮甚麼積極作用,已經演化為非法融資的幫兇。該人士強調,因缺乏監管約束和透明度,在早前非標狂熱的時代,金交所為各路資本打開方便之門,從P2P產品份額流轉到定融產品發行,都可大行其道。發展逐漸失范。

一位接近貨幣監管機構的人士表示,各地政府及監管部門一直都對金交所認識不足,沒有把金交所當作金融基礎設施來對待。地方為了招商引資、做業績,用各種「擦邊球」批准設立。

甚至滋生出大量「偽」金交所,「偽金交所」是一種違規的債券投資。

一位金融領域的律師說,「地方金交所這幾年已經成了非法集資的溫床,普通老百姓難以分辨真假金交所,之前也沒有官方的平台名單可以查,都抱著僥倖心理把金交所產品當理財產品買。」

該律師認為,雖然查處關停「偽金交所」及全面關停金交所,但產品的清理整頓恐怕難以短時畫上句號,向個人銷售的定融產品存量起碼數千億元。

4月2日,《證券時報》署名文章表示,金交所被全面關停,整體關停某一類型交易場所,在國內尚屬首次。由於監管的薄弱,市場上所謂的「金交所產品」隱匿著大量「披著理財產品外衣」的非法集資行為。

基於金交所產品的龐大規模,相關產品發行方與公司爆煲之後,引發了巨大的金融風險與廣泛的涉眾風險。

金交所背後的利益輸鏈條

自媒體「社長老茉莉」近日表示,在中國的金融環境裏,最壞的金融機構有兩家,一家是專門坑窮人的網貸,另一家是專門搞富人錢的金交所。

他質疑,「金交所幹了太多壞事,坑害了很多人,劣跡斑斑,現在一關了之,就不追責了嗎?其中的利益輸送鏈條不深挖嗎?」

過去數年,金交所是非標理財產品發行的一大通道,在諸多暴雷產品中總能看到金交所的身影。

所謂非標融資,就是與銀行間或交易所交易的標準化產品相對的說法。

據財新網披露,最愛用金交所發行定融產品的是「中植系」「雪松系」「明天系」等問題民營資本集團。其中,「中植系」存續定融產品規模最大;而「雪松系」「明天系」旗下都有自己控制的金交所,前者為大連金融資產交易所有限公司,後者為天安金交中心。地產商中將定融用到極致的當數「恒大系」,同樣涉嫌非法集資。恒大財富公司以「供應鏈金融」的名義,包裝了眾多定融產品。

業內表示,非法集資和非法金融活動一直猖獗不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地方政府或明或暗的支持。而發展到資金鏈斷裂,影響到地區穩定之時,才會被重視,但為時已晚。

中植曾被稱為影子銀行,鼎盛時期該集團管理的資產價值超過一萬億元人民幣。該公司通常利用高回報的承諾吸收富豪以及普通家庭的存款,然後將這些資金用於放貸或投資於房地產、股市、債券和期貨。

去年8月,中植集團一項300萬(人民幣,下同)起投,50億最大客戶,涉及金額2300億項目暴雷,15萬投資者群血本無歸。

2023年11月22日,資管巨頭中植系正式宣告暴雷。中植集團總資產值2000億元,但債務規模在4200-4600億元之間。

今年1月,法院接受了中植企業集團的破產清算申請。這家被稱為富人們的財富管理公司的「影子銀行」隨著中國房地產市場債務危機的惡化而走向了破產。

而恒大集團負債高達3000多億美元,成了深陷債務危機的中國房地產業的一個標誌。

自我介紹為中證信託網創始人的「信託中政官」日前在自媒體影片中表示,金交所亂象的根源在於監管的缺失,地方政府在人員配置,專業素養,執法權等方面存在明顯短板,難以有效監管金交所的運作。這就使得從事非法金融活動的公司和團隊違法成本極低。

他表示,金交所之所以成立,當時官方的說法是「為了便利地方政府和銀行等機構的不良資產轉讓」,但在業務拓展的過程中,它們選擇了一條充滿風險的道路。P2P、ICO等非標融資,成為金交所的陰影,頻頻暴露出行業亂象的醜陋一面。

「這一切都源於監管的不利,過去分業監管、地方監管的模式,使得金交所的監管陷入了被動境地,金交所如同一片無人疏導的潮水,越演越烈 勢不可擋。」

他說,金交所的崛起是資管行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從一開始金融資產交易平台的定位,就使得金交所成為了各方競相追逐的寶地。作為重要的交易平台和融資通道,金交所吸引了大量資金和項目的融入,其產品備受市場關注,因政府信用背書而備受青睞,甚至被視為能穩賺不賠的信仰。

「但是隨著金交所產品規模的不斷膨脹,其中蘊含的風險也在逐步暴露。多年來不少融資主體通過金交所增進的產品規模巨大,但暴雷事件的發生讓這一切都煙消雲散。P2P暴雷,投資者的損失,社會的混亂,都在訴說著金交所所帶來的巨大危害。但是即使發生了諸多暴雷事件,極少有人因此受到懲罰,甚至連罰款都是少之又少,這無疑助長了金交所等非法金融機構長期從事違法活動的氛圍。」

他說,金交所的終結不僅是行業的謝幕,更是一場深刻的思考和反思的起點。

偽金交所仍大行其道

據報道,2018年以來,大部份非標業務湧入地方金交所,定融產品迎來爆發式增長,滋生出各種非法集資,淪為非法集資和城投續命工具,席捲巨額社會財富。雖然官方搞所謂清理整頓,各地金交所數量雖有所減少,但風險並未消弭。一批「偽」金交所湧現。此次關停前仍有28家。

業內人士說,「偽金交所」平台還有廣西捷算資產交易市場服務有限公司、銀川產權交易中心、普惠金融交易中心(大連)有限公司、山東金融資產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貴州場外等。以銀川產權交易中心為例,該交易中心有372家企業發行定融產品,其中有250家企業沒有任何徵信記錄,「其實就是一堆殼公司;交易中心不做盡職調查,只收交易費,銷售都交給地推公司」。

目前各級法院累計的金交所產品糾紛有上萬宗,主要由各類定融產品爆煲引發。被告中既有類似「中植系」涉嫌非法集資的民營資本、地產企業,也有城投公司。

另外,市場上還出現了一些企業,它們的名稱中帶有「產登」、「產登訊息」、「產登管理」、「信登」、「產權交易」、「產交訊息」、「結算」等字樣。這些企業未經政府部門許可,為非標融資活動提供登記備案等服務,被認定為「偽金交所」,存在較大的金融風險隱患。#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