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最叫人驚訝安排,是突然取消了閉幕總理記者會,雖說相當令人震驚,但卻又並非不能理解:現任總理李強的角色甚至連習近平的左右手都說不上,連同其他幾個政治局常委,不是習近平的門生就是舊部,完全是隱身於習的身後,又豈可以代替發言? 

過去總理記者會有不成文規定,大約有一半問題都是留給外媒發問,也是外國媒體一年中唯一有機會從最高層了解政策變化。今天中央索性取消了這場唯一公開對外的答問會,令外界有印象是中央刻意進一步與西方割蓆,這也是西方社會感到震驚的原因。 

今屆的政府工作報告坦白說毫無亮點,就像去年前總理李克強的報告翻版:GDP目標照舊是約5%,但沒有去年復常的基數效應,經濟學家形容目標是過分進取;而面對內地有初步通縮跡象,全年通脹目標卻是不設實際地維持3%;更令市場失望是未有加大赤字率,仍維持3%,沒有像去年一樣再度擴闊。一切都像在說明,李強只懂「蕭規曹隨」,但實際令人驚訝和擔憂的是,考慮到為實現這些目標而計劃採取的措施以及目前的經濟狀況,這些目標似乎與現實相去甚遠。 

近期的研究揭示了中國經濟可能低於其潛在增速的程度;鑑於地方政府過去10年的大規模開支,中國政府的確面臨一些切實的財政限制。經濟的潛在增長率顯然逐步下降:自2010年代中期勞動適齡人口數量見頂以來,經濟增長的下行趨勢尤為明顯。 

更令外界不安是,去年中央雖然誇稱實現了5.2%的經濟增長,「增速居世界主要經濟體前列」,但正如很多內地居民指出,根本不能親身感受經濟增長的好處:股市樓市下跌,減薪裁員提早下崗,以至消費市道疲弱。而從房地產投資大幅下降到人口減少,中國實際上並沒有達到這個增速,而且更可能是慢很多。 

長期以來,西方的分析師甚至一些中國官員對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數據持懷疑態度。紐約的榮鼎集團已研究中國經濟數據多年,得出結論認為這些數據大大誇大了近期的經濟增速。據榮鼎估計,中國2022年的產出出現了萎縮,而不是像官方數據所說的那樣增長3%,至於去年的經濟增速僅為1.5%左右,而非官方數據顯示的5.2%。 

其他分析師也認為實際增長低於官方數據,儘管幅度沒有那麼大。芬蘭央行給出的估算結果是,2022年的增長率為1.3%,去年為4.3%。 

數據中廣泛存在的異常現象增加了經濟師的懷疑。國統局的報告顯示,去年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長約7%。然而榮鼎的中國市場研究卻指出,這與阿里巴巴在線銷售額下降、家庭存款增加和地方政府壓力增大等大量其它證據明顯不符。 

考慮到從某些方面來看貨幣政策仍然十分緊縮,而且目前的通脹率約為零,2024年3%的通脹目標和與去年持平的經濟增長目標引人關注。財政政策看起來也不會有更大的支持力度。中國正式的國家預算赤字為國內生產總值的3%。加上計劃發行的特別國債,這一比例將達到3.8%,與去年持平。 

不過今年安排發行的特別國債,與過去稍為不同,首先中央表明擬連續幾年發行,而且是超長期的特別國債,今年先發行一萬億元。要留意這種特別國債是非常規安排,不會被納入財政預算之內,之前三輪此類債券發行均是在經濟緊急情況——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2007年的金融海嘯和2020年的疫情首次爆發,這說明了官員們現在感受到的深深的緊迫感。 

雖然國務院表明,目前中國政府負債率不到60%,但按國際清算銀行BIS統計,中國總體債務已擴大到GDP的300%以上,遠超美國的253%,其中很大一部分正是來自地方政府債務。如何有步驟有決心解決債務問題,已經是避無可避。 

因此發行特別國債將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負債累累的地方政府的負擔,其中一些政府在多年大肆舉債後正面臨嚴重壓力。這亦標誌著中國經濟管理方式發生了微妙轉變。信貸評級機構惠譽稱,中央政府正在取代地方政府,成為財政槓桿的主體。 

據數據供應商萬得統計,截至2023年底,中國地方政府的未償有息債務總額為40萬億人民幣,但這一數字只包括公開披露的債務,不包括地方政府的巨額表外債務。沒有人確切知道地方政府有多少未公開債務,但有經濟學家認為這一數字在55萬億至90萬億人民幣之間,其中有30,000億至60,000億人民幣存在很高的違約風險,以至推算發行僅是一萬億人民幣的特別國債似乎只是「杯水車薪」。 

值得留意的是,內地居民絕非「冇錢」,截至1月底止內地存款總額達139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每名成年人平均擁有近14萬元人民幣存款;但擁有巨額儲蓄而不願轉為消費及投資,顯然就是信心問題,也是過去我經常強調內地已陷入「資產負債表收縮」的經濟困局。 

有分析提出,李強首份工作報告未有新猷及刺激經濟措施,原因是中共20屆三中全會尚未舉行,通常要由三中全會部署重大經濟戰略,現階段李強只能用穩紮穩打的方式來處理。這也令外界產生了另一個擔憂:經濟危機特別是通縮已經殺到埋身,但作為最高層仍然顯得一籌莫展、處事猶豫不決,中國最大的結構性問題可能是其日益僵化的政策機制。 

經濟學人提出,習近平目前已面臨信任危機,因為中國正陷入恐慌。許多人缺乏消費或投資的信心,也不太明白那裏出了問題。高級官員不能承認這一點,因為權力集中在一個人身上。當李強在工作報告中宣稱:「我們2023年取得的成績,歸功於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指揮」時,內地的社交媒體反應十分激烈。事實上,許多一般中國人擔心國家缺乏一位真正懂得方向的「舵手」,但這種懷疑在2024 年的中國是根本不被允許。 ◇

(本報專欄作家所提出的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