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式屋邨內蜿蜒曲折的中式園林、公園內的《西遊記》主題場景、糅合了龍頭石雕的教堂、綠瓦紅柱的橋樑、屋邨的商場的飛檐屋頂⋯⋯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的香港,不僅帶來一系列西式建築,亦有不少帶有中國古代建築風格的公共設施興建,充分展現了香港中西合璧的建築特色。建築設計師傅逸謙(Horta)以「香港戰後公共建築的中國氣息」為題,收集了1950年至1997年間部份公共建築資料,透過相片、繪圖及模型,在「美美與共 和而不同——連接大都會」建築巡迴展期間與公眾分享研究成果。

建築設計師傅逸謙(Horta)。(受訪者提供)
建築設計師傅逸謙(Horta)。(受訪者提供)

建築巡迴展香港站展出「香港戰後公共建築的中國氣息」。(受訪者提供)
建築巡迴展香港站展出「香港戰後公共建築的中國氣息」。(受訪者提供)

近日在啟德AIRSIDE「建築巡迴展」展出了一個特別的中國象棋棋盤,棋盤上的建築模型充滿中式元素,均是港英殖民統治時期戰後興建公共建築。設計模型的建築師傅逸謙分享:「我的展品除了用一些比較資料性的相片來表達之外,還用一個中國象棋的棋盤去反映香港一些當年興建的新市鎮的設計。棋盤網格就像新市鎮一樣,有些隔網的規劃,井井有條,有很多現代的塔樓,其實在這些現代塔樓之外也融入了很多中式的設計元素。」他希望,透過這一系列的展品,引發觀眾思考香港戰後現代主義建築所展現的東西文化交融。

充滿中式元素的建築模型,靈感來自香港公共建築。(受訪者提供)
充滿中式元素的建築模型,靈感來自香港公共建築。(受訪者提供)

「香港戰後公共建築的中國氣息」在南京參展。(受訪者提供)
「香港戰後公共建築的中國氣息」在南京參展。(受訪者提供)

中式傳統美學融入當代生活

仍記得九十年代風靡一時的劇集《大時代》,劉青雲飾演的主角方展博一家居住的屋邨,充滿中式庭園風格的休憩空間令人印象深刻,荷花池上的涼亭,一步一風景的長廊,取景地正是馬鞍山首個入伙的屋邨——1980年代落成的恆安邨。

恆安邨的中式園林。(受訪者提供)
恆安邨的中式園林。(受訪者提供)

為何恆安邨要加入中式庭園元素設計?傅逸謙認為,現代建築的高密度樓宇,很容易造成一個景觀對望的影響,即很容易看到對面的人家在做什麼,為了加強私隱性,就在公共空間加入中式園林的設計,令住客的視野更加豐富,更加複雜,就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就可以令高密度的社區變得更加宜居。

據傅逸謙了解,在1997年前為政府公共設施工作的建築師華洋參半,文化交流中帶來各自的特色。「當時香港很多的建築師都是從英國來的,接受的是後現代主義思潮影響。他們在政府工作,也希望尊重中國的文化,吸引一些香港居民搬入新市鎮居住,跟附近的傳統地標有些連結,就令他們跟新界地方有一個歷史文化的聯繫。」

另一個例子就是大埔林村河畔的廣福橋,紅柱綠瓦的設計頗有中式特色,廊頂鋪上琉璃瓦,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廣福橋橋曾是大埔重要交通命脈,歷史可以追溯到清代末年,是往來林村河南北岸的要道之一,1957年擴建成雙程四線行車的大橋。隨著大埔新市鎮道路相繼建成,這座橋樑亦因老化,在八十年代中停用拆卸,1987年在原址不遠處興建第三代廣福橋,謹供人和單車行走,亦成為了附近街坊的聚腳點。

《西遊記》主題公園 傳統文化有溫度

美國文化透過「迪士尼」中各類角色走入家家戶戶,中國名著《西遊記》也是家喻戶曉的作品,深受中西方民眾的喜愛。1995年香港政府出資5,000多萬港元興建的黃大仙鳳德公園,就是香港少有的主題式公園。公園內設有四個主題區,遊客可以聆聽花果山水簾洞的水聲,與孩子分享大鬧天宮後孫悟空被壓在五指山下的故事,欣賞水晶宮噴水池,在噴泉的背後還有一面牆的壁畫,繪出孫悟空在水晶宮大戰蝦兵蟹將及海龍王的情景,再到火焰山體驗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艱辛。

黃大仙鳳德公園的「火焰山」。(受訪者提供)
黃大仙鳳德公園的「火焰山」。(受訪者提供)

傅逸謙認為,鳳德公園透過《西遊記》的故事變成一個生動的主題樂園,將西方的消費文化主義結合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帶來一個供普羅大眾玩樂休閒的地方。「我相信,中式元素在香港公共建築內的體現,不只是現代主義建築中加入特色的中式設計,而且在這些公共設施中,也添加了有溫度的文化背景。」

現代主義建築的中式元素

傅逸謙認為,很多時候建築設計並非是要「復古」,而是抽取一些中式元素加入現代主義建築中。

他舉例,香港戰後許多的新市鎮豎起了牌坊,例如石圍角新村、楊屋村、河背村、海壩新村牌坊等等,這些牌坊不是傳統村落牌坊的樣式,而是政府統一興建線條簡單的牌坊。「當年興建荃灣新市鎮的時候,很多舊村落會集體搬遷到一些比較遠的地方,騰空新市鎮的用地去建造一些現代設施,當年他們重置後就建造了很多牌坊。可以看到,這些牌坊都是標準化的設計,套用在不同的村落中,它們使用了中式牌坊的元素,但其實是現代的設計。」

香港戰後新市鎮的牌坊。(受訪者提供)
香港戰後新市鎮的牌坊。(受訪者提供)

另一個令傅逸謙印象深刻的例子是位於牛頭角的樂華邨,當中有不少中式建築的元素,例如在商場中有斗拱四面支撐的結構設計。「斗拱」是中華古代建築中特有的形制,是較大建築物的柱與屋頂間之過渡部份,一般是木材建造,有著穩定的支撐結構。「我們可以在樂華邨的商場看到這個有著斗拱結構的設計,但材料方面用的是混凝土,並非木材。」他相信,這一設計是典型的例子,將中式建築的一些元素置入現代設施中,讓現代化的建築表現出中式傳統美學。

牛頭角的樂華邨商場中式建築,設計了「斗拱」結構。(受訪者提供)
牛頭角的樂華邨商場中式建築,設計了「斗拱」結構。(受訪者提供)

*********

傅逸謙提及,在香港戰後至97前興建的新市鎮或公共屋邨散步時,大家會發現在現代石屎塔樓和交通基建之間夾雜著很多中式建築元素,但這些處所的細節、材料、建構及比例都和真實的中國古建築有明顯差別。他認為,正正是這種現代與仿古的違和感,界定了香港現代主義的城市空間的在地形象。香港中西合璧的文化就在這些建築中體現出來,細味這段時期的建築風格,能夠感受到一個時代的香港脈搏,也可以為今日的建築設計提供借鏡。◇

建築設計師傅逸謙整理出1950年至1997年間,香港公共建築中具有中國古代建築風格的設計。(受訪者提供)
建築設計師傅逸謙整理出1950年至1997年間,香港公共建築中具有中國古代建築風格的設計。(受訪者提供)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